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

重慶加速推進公益性殯葬服務設施建設

2025年01月03日08:25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公益性殯葬服務設施建設是重慶市2024年重點民生實事之一。記者日前從市民政局獲悉,2024年,我市已啟動2個區縣火化殯儀館、3個城市公益性安葬(放)設施、30個農村公益性安葬(放)設施建設。

從建設的情況來看,2個區縣火化殯儀館位於石柱、榮昌﹔3個城市公益性安葬(放)設施分布在北碚、綦江、榮昌﹔30個農村公益性安葬(放)設施分布在渝北、長壽、涪陵、開州、梁平、巫溪、石柱、酉陽等25個區縣。據統計,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8個殯儀館、84個殯儀服務站、66個經營性公墓、17個城市公益性公墓、172個農村公益性公墓。

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重慶著力構建公益惠民、綠色生態的殯葬服務體系,已連續兩年將公益性殯葬設施建設納入重點民生實事。2024年7月,市民政局聯合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印發了《重慶市城鄉公益性安葬(放)設施專項規劃(2022—2035年)》,到2035年,重慶全市將總共建設城鄉公益性公墓836處,除了已有的部分,將規劃新建662處設施,包含29處城市公益性公墓,633處農村公益性公墓。屆時,將全面建成惠民、公益、生態、節地的區、縣、鄉鎮公益性安葬(放)服務體系,實現全市城鄉公益性安葬服務設施鎮街全覆蓋。

新聞鏈接>>>

重慶推進逝有所安行動,擴大基本殯葬服務供給

讓群眾的“悲傷事”“身后事”寬心辦、安心辦

2024年,作為重慶市重點民生實事之一的公益性殯葬服務設施建設加速推進。當前,重慶正推進逝有所安行動,擴大基本殯葬服務供給。殯葬這件事,是千家萬戶的民生大事。如何真正把這件事辦到群眾心坎上?近日,記者採訪了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

問:圍繞構建供給充足、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公益惠民、綠色環保的殯葬服務設施體系,市民政局將重點做好哪些工作?

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我們將聚焦三方面工作:一是強化規劃引領,將公益性安葬(放)設施規劃與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有效銜接,納入全市國土空間規劃統籌,破解殯葬服務設施選址用地難題﹔二是通過納入區縣財政預算、基本建設統籌、申請中央投資、地方債券等加大資金籌集和投入力度,調動各方力量廣泛參與公益性殯葬服務設施建設﹔三是統籌推進殯葬改革和移風易俗,建立激勵引導和約束規范機制,完善節地生態安葬獎補制度,鼓勵殯葬服務機構創新推廣、治喪群眾主動選擇節地生態安葬方式。

問:我市已開展林墓復合利用試點,其具體內容是什麼?

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2023年,全市已經在萬州、涪陵、豐都、奉節、城口等11個區縣的13個城鄉公益性公墓等殯葬設施項目,啟動開展林墓復合利用建設試點,預計將提供近10萬個墓位,集約用地55萬平方米。2024年繼續在20個區縣31個鄉鎮(街道)開展林墓復合利用建設試點。

我們堅持節地生態,要求試點區縣在不改變林地用途、不推山不砍樹、確保防火安全的前提下,實行林地與墓地復合利用。我們對試點項目在選址、建設、林木種植、防火方面都有細致的要求。比如說,在選址上,總的要求是“四不佔”——不佔天然林、不佔公益林、不佔國有林、不佔優質喬木林,選擇在適宜的林地開展林地墓地復合利用試點,而且明確了農村公益性公墓單一試點項目佔用林地不得超過2公頃。

問:我市連續兩年將公益性殯葬設施建設納入重點民生實事,會帶來怎樣的改變?

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按照計劃,到2025年底,全市將全面消除火葬設施空白區縣,實現火葬設施區縣全覆蓋。到2027年,將建成覆蓋城鄉、布局合理的全市城鄉公益性安葬(放)設施體系。

在實現這個目標的同時,我們正在開展的一系列工作,還將產生更多的正向效應。比如,長期以來,農村地區散埋亂葬問題成為我市殯葬改革的一大頑疾。推進公益性殯葬設施建設,完善公益性殯葬設施體系,大力推行集中節地生態安葬,既解決了城鄉無地可葬的問題,又為轉變群眾觀念,治理散埋亂葬,實行文明、節地、規范安葬創造了條件。

問:我市在增加公益性殯葬設施供給的同時,還有哪些惠民殯葬政策?

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從2023年6月起,凡通過96000殯葬服務熱線聯系正規殯葬服務機構接運遺體,並實行火化的,其首次遺體運輸費在230元以內的部分,由政府給予補貼,承辦單位直接實施減免。這一政策,現已覆蓋全市。

自熱線開通以來,截至今年12月,我們共受理群眾來電19.69萬件。其中,信息咨詢3.96萬件,佔總量的20%﹔業務辦理13.42萬件,佔總量的70%,為群眾減免首次遺體運輸費2843萬元。

我市的殯葬服務公益性還體現在,對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和生活困難優撫對象等人員死亡后實行火葬的,其遺體接運、存放、火化和骨灰盒等基本服務項目費用在1500元限額以內的,可予以免除﹔其骨灰在本市經營性公墓、公益性公墓選擇節地生態安葬的,可享受3000元節地生態安葬補貼,讓群眾的“悲傷事”“身后事”寬心辦、安心辦。(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張莎)

(責編:陳易、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