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企業>>速遞

重慶市建科院:助力城市更新向“新”而行,為“質”而動

2025年01月03日18:58 |
小字號

因地制宜、以舊生新,重慶向“新”而行,持續煥發新活力。近年來,重慶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稱“市建科院”)下足“繡花功夫”實施城市更新,讓昔日的城市“鏽帶”變身為助力高質量發展、創造品質生活的城市“秀帶”。讓越來越多的老小區、老廠房、老街區、歷史遺跡,逐漸成為宜居地、打卡地、新興產業聚集地和歷史文脈傳承地。

片區更新 疏通城市血脈

對重慶人來說,大田灣體育場從來都不只是一座體育場,它是光輝、榮耀、夢想、激情的象征,更是城市文化記憶的凝聚點,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情感。

大田灣體育場。重慶大田灣全民健身中心 供圖

大田灣體育場。重慶大田灣全民健身中心供圖

2020年,由市建科院承擔監理的大田灣體育場保護與利用工程啟動實施。該工程主要包括新建、拆除和修繕三個部分。“在對看台、外牆、欄杆、門窗、碉樓等部分進行修繕的過程中,前后共經過8次返工打磨,最終確定欄杆樣本,確保每一個手工雕琢的圖案紋樣都盡量保証其大小、尺寸、樣式、色彩與50年代初期的欄杆一致。”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還創新採用“高延性混凝土”新技術進行“預防性保護”,進一步提高結構的承載力、延性和抗裂性能,有效地保護了大田灣體育場使用的安全性。

此外,地處重慶市南岸區南濱路中段的龍門浩老街是重慶首批城市更新試點項目,老街區域內有兩百多幢不同時期、不同形態的建筑,開埠文化、巴渝文化在此交融。

2017年,南岸區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啟動了龍門浩老街首開區的保護與修繕工作。在2020年的拓展區項目實施過程中,市建科院作為全過程工程咨詢單位參建者(全過程項目管理單位、監理單位),始終秉持“敬畏歷史、還原初心”的信念,遵循“修舊如舊、恢復原真”的原則。“為保留老街的原始風貌,小到一個瓦楞、一個窗沿的制作工藝都與施工單位反復推敲。”相關項目負責人介紹,在對傳統工藝的把控方面,市建科院嚴格遵循古老建筑技藝,採用大量的傳統技藝手法,同時在施工過程中集合大批經驗豐富的老工匠,充分發揮工匠精神,保証傳統工藝手法在該項目中的運用和實施。

如今,龍門浩老街吸引了不少青年創業者落戶,嶄新的業態為老街注入時尚活力,使老街成為熱門的網紅“打卡點”,受到游客青睞。

既有建筑改造 文化宮“舊貌換新顏”

重慶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地處渝中半島人文中心核心地帶,始建於1951年7月1日。自建成投用以來,一直是勞動人民暢游的樂園和服務職工的文化陣地。然而,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風雨,佔地7.42萬平方米的文化宮處處都是歲月沖刷的痕跡。

重慶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改建提升項目作為大田灣-文化宮-大禮堂文化風貌片區“市政府城市提升行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建科院為建筑風貌提升、公共配套建設、環境品質提升和交通組織優化提供了專業技術支持。

從基於BIM的技術管理體系,到基於BIM+GIS的數字化信息化項目管理平台,再加上工地全要素智慧工地建設,該項目集成了BIM+GIS模型輕量化引擎、安全管理子系統、技術管理子系統、質量管理子系統、設備管理子系統、智慧工地子系統、進度管理子系統、BI大屏指揮系統、廣聯達實名制系統、工資專戶管理子系統、質量檢測信息平台、監理報告系統等智能平台,形成了智慧工地建設一體化,使項目數據互聯互通,實現數字化管理,達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市建科院嚴格按照智慧工地實施要求,完善相關資料數據上傳,並通過布設各類監控設備及感應儀器,對現場的人員、機械設備等進行監控及過程檢查。同時,結合BIM技術,實現建筑信息化管理、精細化安裝、標准化施工,對工程開展情況進行實時分析、預警,有效降低了管理成本、增加了管理半徑、減少了管理風險,進一步提高了建筑施工管理效益。該項目榮獲第五屆建設工程BIM大賽(綜合類)三等獎,獲評重慶市“三星級智慧工地”。

工業建筑有機更新 用最文藝的方式改造

鵝嶺貳廠,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的取景地,重慶網紅打卡地標,曾是一棟棟荒廢的老廠房,作為重慶百年變革的見証者,它經歷過繁華輝煌,也品嘗過落寞沉寂。面對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工業遺存,如何讓它們更好地煥發新的生命力?

鵝嶺貳廠。市建科院供圖

鵝嶺貳廠。市建科院供圖

2016年,由市建科院負責檢測鑒定、結構改造設計、技術咨詢等一體化工作的鵝嶺貳廠文創改造項目,通過“寄生建筑”的改造理念和“在地化”的設計創作手法,以一種嶄新的方式呈現在世人眼前。

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鵝嶺貳廠廠房大多已接近甚至超過設計使用年限,幾乎凋零閑置,存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改造技術難題。面對這些難題,市建科院與業主方、維爾·奧爾索普領銜的事務所三方通力合作,開啟了國際戰略合作中國化模式的創新實踐,最終決定不動鵝嶺貳廠外部的一磚一瓦,在自帶懷舊風格的廠房基礎之上,用最文藝的方式進行改造。

鵝嶺貳廠老舊廠房存在結構體系復雜、型式多樣、整體性差、安全儲備低、加固增建並存等歷史問題,市建科院技術團隊創新性地提出了廠房間增設連廊加固改造技術、增設鋼結構夾層技術、增設陽台技術、增設鋼管混凝土消防樓梯技術、木屋架落架改造技術等,解決了項目改造過程中的諸多問題,多項技術已推廣應用至其他項目。同時,文創改造項目在具備結構安全的基礎上,需要兼顧藝術化設計的高要求,市建科院技術團隊創造性地進行了“展現結構藝術、新舊歷史對話”的結構改造藝術化設計,打造出空中船橋、花式包鋼藝術柱群、最美消防樓梯、結構一體化藝術陽台、隱居結構增設的無邊際泳池等多個網紅結構景點,實現了結構與藝術的統一。

鵝嶺貳廠蝶變獲新生,先后榮獲“小行星賽道商業向善獎”“中國商業地產城市更新示范項目”“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第一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成渝潮流新地標”等一系列獎項榮譽,這裡更是成為重慶的地標新名片。

下一步,市建科院將繼續向“新”而行、為“質”而動、借“智”發力,為重慶城市提升、煥新美好生活作出積極貢獻,也為重慶市乃至全國推進城市更新提質增效提供借鑒范本。(張艷)

(責編:陳易、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