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接力 撐起百年碼頭最后一艘渡船
永川區朱沱鎮斗台石渡船碼頭,人們背著各種農產品下船前往集市上售賣。(攝於2024年12月19日)記者 梅耀 攝/視覺重慶
2024年12月19日清晨7點,永川區朱沱鎮斗台石渡船碼頭響起汽笛聲,“雨仙18號”渡船出發,前往對岸的江津區石蟆鎮。
62歲的閆光全是這艘渡船的船長,這條航線他已航行30余年。逢2、5、9日是朱沱鎮的趕場日,他就到對岸接送那裡的農戶到斗台石碼頭附近的農貿市場趕集。
這座碼頭在清朝時期就已建立,有著數百年歷史。而今,來往兩岸隻剩下“雨仙18號”還在航行。
2019年,閆光全叫回在外工作的兒子閆建偉,繼續堅守百年碼頭的最后一艘渡船。
連接農業鎮和工業鎮商貿往來的“背簍航線”
7點7分,“雨仙18號”停靠在石蟆鎮岸邊,50余名乘客在此等候。閆光全打開手電筒照亮甲板,閆建偉放下舷梯,幫助鄉親們扛著貨物上船。
這些乘客的平均年齡在60歲以上,或挑著裝滿柑橘的籮筐,或拎著雞鴨肉蛋,以及大米、辣椒、水果等,是石蟆鎮第一批去往朱沱鎮趕場的農戶。
為何石蟆鎮的村民要坐船到朱沱鎮趕場?
朱沱鎮臨靠長江,與江津區隔江相望,水路緊鄰四川瀘州,自古以來便是重要的水運驛站和貨物集散地。
基於這一地理優勢,2006年,永川區港橋工業園區落戶朱沱鎮,引進了西南地區最大的衛生用紙生產企業——重慶理文衛生用紙制造有限公司等百余家企業入駐。
朱沱鎮是永川第一大鎮,全鎮戶籍人口達8.9萬人,而工業園區帶來大量的就業崗位,讓鎮上的常住人口超過10萬人。
正是如此人氣繁榮的消費市場,吸引了石蟆鎮的農戶來此趕場。
石蟆鎮仙魚村二組村民梁如玉挑著百來斤柑橘趕集,打算在上午11點之前賣光。他告訴記者,相比於半個小時的車程,坐渡船隻需要幾分鐘就能到達對岸,賣完果子還能在當地買點生活用品。
這是一條連接農業鎮和工業鎮商貿往來的“背簍航線”——石蟆鎮素有“江津糧倉”盛譽,31萬畝的鎮域面積一半以上是耕地,同時盛產橄欖、柑橘、龍眼等水果,而朱沱鎮獲有“重慶市商貿強鎮”“全國重點鎮”等稱號,發展有紙制品、木制品、材料等多個產業。
幾分鐘后,“雨仙18號”回到朱沱鎮碼頭,閆光全和閆建偉將乘客送下船后,迎來短暫的休息時間。
兒子返鄉上船成為“水手”
渡船的第二趟開渡班次在早上8點,留給父子二人吃早餐的時間不到半個小時。返鄉5年,閆建偉早已適應這種緊張的節奏。
閆建偉今年38歲,從小在江邊長大。兒時,父親閆光全駕駛的是一艘木船,船上隻能乘坐10來人,動力全靠雙手。
在他12歲那年,父親的木船換成了機動船。閆建偉喜歡陪著父親出船,在江上看著10余艘渡船往返兩岸。
大學畢業后,閆建偉離開家鄉,到浙江台州的一家藥企工作。閆建偉和父親通話時,手機裡偶爾會傳出汽笛聲,他知道千裡之外的渡船又要啟航了。
江水,渡船,汽笛聲,成了閆建偉記憶裡的悠悠鄉愁。
但在后來,閆建偉在電話裡很少聽到汽笛聲。父親告訴他,江上的渡船沒剩多少了。
2014年底,連接永川、江津的長江大橋通車運營,從石蟆到朱沱的車程縮短至半個小時,乘渡船不再是當地居民唯一的出行選擇,渡船生意每況愈下。到2019年,這條渡行航線上,渡船僅剩下“雨仙18號”。
“航線一旦停掉,住在石蟆江邊的老人就隻能坐車來朱沱趕場,他們背著背簍,擔著挑子,很不方便。”閆光全想著這些場景,實在不忍心。而他年事已高,獨自運營渡船有些力不從心,於是打電話叫兒子閆建偉回家幫忙。
“好的,爸,我來當你的‘水手’!”閆建偉沒有猶豫。
全年運行溫情不“熄火”
汽笛聲響起,渡船繼續啟航。停靠石蟆鎮后,閆建偉攙扶著一位中年婦女登上甲板。
這是“雨仙18號”的特殊乘客,當她從口袋裡掏出一張皺巴巴的鈔票購買船票時,閆建偉給她免了票:“羅大姐,你來坐船,我們不收錢。”
閆建偉口中的羅大姐名叫羅太英,是石蟆鎮仙魚村一組的村民,不幸患病,每隔一天就要乘坐渡船去對岸看病治療。得知情況后,閆建偉為她免去了船票。
“患有大病的乘客都免票,雖然船票隻要5元錢,但我們想讓他們感受這份溫情。”閆建偉說。
“雨仙18號”往返於朱沱、石蟆兩岸,乘客有像梁如玉這樣的果農,也有像羅太英這樣的患者,還有頻繁在兩岸探親、旅游的市民、村民等。這艘渡船,成了聯系這些乘客生活和情感的紐帶。
“每天渡船有8趟班次,平時乘客有100多人,趕場天能有兩三百人,春節期間能有近800人。”閆建偉說,“雨仙18號”全年運行,這份溫情不會“熄火”。(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蘇暢)
精彩視頻 掃一掃 就看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渝宜高鐵開工 建成后重慶至上海6小時左右可達
- 人民網重慶1月2日電 (記者胡虹)2日,重慶市交通運輸委發布消息,湖北宜昌至重慶涪陵高速鐵路(以下簡稱:渝宜高鐵)正式開工。項目建成后,重慶至上海運營時間將由現在的10小時以上縮減至6小時左右。…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