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

巴人為何崇拜蛇 蛇為何是十二生肖之一

到三峽博物館來一場“尋蛇記”

2025年01月14日07:52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鏗鏘的鑼鼓聲中,一曲激昂熱情的《金蛇狂舞》從展廳門口留聲機的金色喇叭中盤旋而出。而在展廳的另一邊,“戲台”上正上演著傳統劇目《白蛇傳》。縈繞在古今旋律之間的,是與生肖蛇相關的歷代文物和藝術品。

1月13日,一年一度的《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新春文化系列展覽之生肖文化展》正式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二樓臨展廳內拉開大幕。持續到4月27日的展覽,將用115件(套)與“蛇”及春節傳統習俗相關的館藏文物,為廣大市民呈上一場“金蛇獻瑞”的文化盛宴。

說起蛇與古代先民們的故事,重慶這片土地是一定繞不開的話題。

展覽策展人杜芝明說,遠古時,巴人的首領廩君帶著巴族部落,一路征戰來到江州,也就是現在的重慶。巴人發現,江州三面環水,廩君姓巴,名務相,覺得此“巴”地和自己有緣,就在這裡建立了巴國,並以蛇為圖騰。

巴人崇拜蛇,希望自己的國家跟“食象蛇”一樣強大,因此,在不少出土文物中,都能看見“蛇”的身影。

在展廳之中,最為引人矚目的就是東漢時期的灰陶操蛇鎮墓俑。隻見展櫃中的陶俑頭長鹿角,戴著簪花,面部模糊不清,看上去仿佛獸面。灰俑舌頭伸出,身著右衽襦衣,左手操蛇,蛇尾卷曲,右手執斧。

為啥古代先民要用操蛇的人俑來鎮墓呢?杜芝明說,所謂鎮墓,即古人在墓葬中制造一種形象恐怖怪誕的人或獸,用於護佑死者的墓葬,使其亡魂得到安寧,避免遭受陰間野鬼的侵擾。據《中國古代鎮墓神物》記載:“較早接近人形的鎮墓獸,出現於漢晉時期,其突出特點是軀體面容為人形,口吐長舌或頭插鹿角,持蛇,直立或作跪坐狀。”而這樣奇特造型的鎮墓俑,大多數出土於巴蜀地區,也從一個側面印証了巴蜀先民對蛇的崇拜。

除了操蛇俑外,展廳中還展出了大量重慶先民使用過的“皮帶扣”——帶鉤。在這些琳琅滿目的帶鉤上,均鐫刻著蛇形圖案。

古人為何將蛇放進十二生肖之中呢?三峽博物館的展覽也給出了答案。

蛇最早出現於侏羅紀,是與恐龍同一個時代的生物。幾百萬年前,人類出現后,蛇就與人類產生了聯系。人類不僅看到了蛇的猙獰,也發現了蛇的美。人們既畏蛇,又崇蛇。

蛇善於避水、蛻皮、多產多生,被中國人賦予智慧、力量與再生的吉祥寓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蛇的形象與龍難舍難分,更有“蛇為小龍”的說法。此外,蛇常常與人或其他動物結合成為神靈,中國人信仰的人類始祖——伏羲女媧,便是人首蛇身的形象。正是憑借巨大的影響力,蛇也得以躋身於中華傳統生肖之列,與十二地支中的“巳”對應,成為年俗文化的形象標識。

從遠古先民對蛇的恐懼,到蛇神、始祖、生殖崇拜的神化和尊貴,蛇的靈瑞、吉祥、富貴也在民風民俗中廣為流傳。民間故事中有許多關於靈蛇報恩、人蛇相戀的傳奇,《白蛇傳》就是其中最為有名的一出。

杜芝明說,為了讓觀眾更好地感受從古至今的蛇文化,博物館專門在展廳中布置了一處“古戲台”,觀眾可以在品鑒文物的同時,現場聆聽許仙和白蛇的傳奇故事。

除此之外,展廳內還設置了一個蛇年展特別版“蛇棋”棋盤,將風靡全球的兒童棋盤游戲首次引入三峽博物館中,讓觀眾比較中外蛇文化的異同。(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李晟)

(責編:秦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