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推薦

網友留言希望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鄉村,代表委員和相關部門積極回應——

讓百姓在家門口看病更有“醫”靠

2025年01月19日10:00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網友留言:

真心希望優質的醫療資源能像春雨一樣,不僅滋潤大城市,也能滲透到小鄉村。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看上好醫生,不用千裡迢迢往大城市跑,這樣既省心又省錢!

兩會前,重慶日報發起“新重慶 新期待 人民來信@代表委員,亮出兩會‘高言值’”有獎互動征集活動,社會各界熱烈響應,大家通過線上留言的方式表達對新重慶的新期待。

記者梳理留言發現,不少讀者非常關注“醫療資源均衡和下沉”這個話題。例如,網友李昕陽留言:“真心希望優質的醫療資源能像春雨一樣,不僅滋潤大城市,也能滲透到小鄉村。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看上好醫生,不用千裡迢迢往大城市跑,這樣既省心又省錢!”

老百姓對優質醫療資源的美好向往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大病重病在本市能解決,一般的病在區縣能解決,頭疼腦熱在鄉鎮、村裡能解決。

如何讓優質便捷的醫療服務觸手可及,方便群眾看上病、看好病,在家門口更有“醫”靠?帶著這個問題,記者採訪了部分代表委員以及相關部門負責人,聽聽他們的建議和下一步打算。

代表建議

建設“成渝健康圈”,推進“零距離”醫療服務

“近年來,借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東風,大足在推動醫療資源擴容和下沉方面有一些新嘗試。”市人大代表,大足區衛生健康委黨委書記、主任謝洪介紹,大足同四川毗鄰地區攜手共進,謀劃了2024年標志性合作事項5個,包括挂牌華西口腔專科聯盟牙病防治基地、建設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中心等﹔與四川省內214家公立綜合醫院實現檢查檢驗結果互認2086人次,為患者節約診療費用62萬余元。

謝洪表示,今年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第2個5年新征程開局之年,接下來大足將持續深化川渝醫療領域合作,加快構建區域衛生健康協同治理體系,建設“成渝健康圈”,讓兩地居民享受到更優質便捷高效的醫療衛生健康服務。

“醫療資源中人才資源非常重要,我們希望能持續擴大‘朋友圈’,共享醫療人才資源。”謝洪說,大足將依托唐祖宣國醫大師傳承工作室、石學敏院士傳承工作室、吳漢卿傳承工作室等高層次平台,通過舉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大學術交流活動和各類專家講座,在區內搭建起醫療領域專業技術骨干培訓和學術交流平台。同時,大足還將利用好川渝醫藥衛生人才聯合招聘會,發揮川渝衛生健康人才一體化發展優勢,引進全國醫藥衛生高層次人才。

為了讓老百姓得到實惠,今年,大足將開展便民惠民行動,布局健康“大棋局”。“我們將統籌推進川渝跨界毗鄰地區‘120’應急救援、危重孕產婦轉會診救治、艾滋病聯防聯控、醫療和公共衛生聯合執法等工作,切實保障兩地醫療衛生秩序和公共衛生安全。”謝洪介紹,大足還將持續推進“川渝通辦”和電子健康卡“一碼通”應用,讓川渝兩地居民擁有“同城體驗”。

委員呼吁

深入推進“千縣工程”,守護一方健康

近年來,圍繞“一般病在市縣解決”,國家實施了“千縣工程”。2022年,墊江縣人民醫院被國家衛生健康委納入首批“千縣工程”名單。

市政協委員、墊江縣人民醫院院長龔昌奇介紹,近年來,墊江縣人民醫院緊扣“千縣工程”這條主線,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按照《重慶市全面推動緊密型區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要求,充分發揮縣域龍頭醫院作用,聯動轄區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努力打造五大急救中心、五大服務中心、五大管理中心和五大保障中心,不斷補齊醫療服務和管理能力短板,持續推進醫療質量一體化及醫檢互認工作,在打造縣域緊密醫共體方面做出初步探索,取得一定成效。

龔昌奇做了一個統計:近兩年來,由墊江縣人民醫院牽頭,與13家鄉鎮衛生院共同建立的醫共體范圍內已實施互轉病人1.2萬例,完成遠程心電及影像會診8萬例,開展教學查房60余次,手術示范120余台次,接收進修20余人次,下派臨床專家長期坐診10人次。墊江縣所轄鄉鎮衛生院醫療服務能力穩步提高,老百姓在所屬鄉鎮就診人次逐年上升。

龔昌奇表示,下一步,墊江縣將進一步優化措施,根據醫共體單位的具體情況,實施一院一策略、一科一幫扶,動態優化調整醫療資源配置規模與結構,實現醫療資源的精准對接和高效利用,持續開展“潮汐式”醫療援助、醫療人才“組團式”幫扶等工作,提高當地醫生臨床診療技術水平,將優質醫療服務送到群眾身邊。

龔昌奇希望衛生主管部門牽頭,統一區域醫療衛生信息系統,推動數字醫療資源(電子病歷、電子健康檔案)互通共享和業務協同,建立覆蓋城鄉全域的遠程醫療協同服務網,積極開展遠程診斷、遠程會診、遠程查房、遠程影像診斷等在線服務,構建“基層檢查、縣級診斷、市級會診、結果互認”的數智化醫療服務體系,進一步提升基層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和便捷性,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部門回應

積極打造“15分鐘健康服務圈”,增強群眾獲得感

去年,重慶在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方面成效明顯。市衛生健康委有關負責人介紹,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是推動人才下沉,全市下派“縣聘鄉用”人員1166名、“鄉聘村用”人員1296名,幫助基層建設兒科、口腔、康復、中醫、血液透析等特色科室121個。

其次是推動技術下沉,全市建立區縣域醫學影像、檢驗、心電“三大遠程診斷中心”,為基層診斷超300萬人次﹔向基層推廣市級“中醫藥良方妙技名錄”中的特色療法4項、山東中醫藥特色療法臨床應用3項。

最后是推動服務下沉,全市延長社區門診服務時間,實行社區工作日門診延時服務1—3小時﹔建設“渝悅·雲醫”互聯網醫院總平台,可提供在線咨詢、常見病和慢性病復診開方等一站式互聯網醫療服務。

“市衛生健康委將堅持以基層為重點,持續推動優質醫療資源靠近老百姓,積極打造‘15分鐘健康服務圈’,不斷增強群眾就近就醫獲得感,為打造‘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提供堅強有力的健康保障。”該負責人表示,接下來我市將在城市社區構建現代社區健康服務新模式,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衛生、基本醫療、雙向轉診、康復護理、醫養結合、安寧療護、家庭醫療、社區托育等一站式主動健康服務。(新重慶-重慶日報首席記者 周尤)

(責編:蓋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