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春節不打烊 駐村書記扎根鄉村忙不停
臨近春節,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鐘靈鎮雲隘村到處都彌漫著喜慶與忙碌的氣息。秀山縣稅務局派駐在此的第一書記陳夕才,更是被村裡的事塞得滿滿當當,一刻也不得閑。
秀山縣是全國最大的山銀花生產縣,約佔全國市場的三分之一,雲隘村則是秀山山銀花種植的重點村落。“目前,雲隘村山銀花種植面積已達3200畝,人均年收入由5000元提高至1.5萬元。”陳夕才說。
冬季是山銀花的休眠期。晨曦微露,樹林間霧氣氤氳。剛起床洗漱好的陳夕才匆匆趕往山銀花種植地,查看作物生長狀況。他彎腰撥開藤蔓,仔細打量葉片上是否有病斑,又輕輕捏了捏土壤,感受濕度。“這個時期,一定要勤檢查山銀花的植株,剪掉枯枝、病枝、弱枝、過密枝等,減少養分消耗,降低病虫害發生幾率。”陳夕才挨家挨戶指導村民山銀花種植的要點。他深知,這些山銀花承載著鄉親們增收致富的殷切期望,容不得絲毫懈怠。
“陳書記來了之后,村裡好多了!現在我種了200畝,光是山銀花產值每年大概在30萬的樣子。”該村村民、山銀花種植大戶甘江勇說道,像他一樣發展了山銀花的村民,在雲隘村還有600多戶。

秀山縣稅務局派駐雲隘村的第一書記陳夕才(左三),與一同前往的稅務工作人員挨家挨戶走訪,為雲隘村村民詳細講解醫保等相關政策。張雯惠攝
年關將至,在外務工的村民陸續返鄉,村子裡熱鬧起來。“醫保是看病就醫的重要保障,每年都要按時交。如果孩子想回家創業,也可以了解下稅收政策,現在國家針對大學生創業有很多稅收優惠。”陳夕才剛結束山銀花種植地的檢查工作,瞅准中午飯點,家家戶戶基本都有人的時機,便趕緊與同事們走訪入戶,將最新的醫保和創業就業的稅收優惠政策通知到位。
雲隘村山林繁茂、水源純淨,給土豬提供了天然優良的生長環境。同時,村民一般都用自家種植的玉米、紅薯喂養土豬,豬肉口感好。憑借優質的品質,雲隘村的土豬現在已經小有名氣,家家戶戶基本都養。

臨近春節,秀山縣稅務局派駐雲隘村第一書記陳夕才(左)正在幫助雲隘村村民處理、銷售土豬。張雯惠攝
“陳書記,我這裡剛宰好的500多斤土豬肉,新鮮得很,還麻煩您快來幫忙賣下!”這邊走訪剛結束,陳夕才便接起電話,匆匆離開。原來,春節期間是雲隘村村民陸續殺年豬的日子,誰家有豬要賣,陳夕才都會幫忙聯系買家。
行走在鄉間地頭,陳夕才熟門熟路,腳程飛快。十幾分鐘,他便趕到了該村青杠堡組村民鄒華章的家裡。生火、燒水、燙豬毛、分割豬肉……在鄒華章的院子裡,一頭剛殺好的土豬在陳夕才及附近村民的幫助下,很快就被處理得井井有條。
“我們村剛殺的土豬,肉質緊實、味道鮮美,現在就可以送貨上門。”陳夕才馬上給村裡飯店、超市、豬肉攤的老板打電話,同時在朋友圈發布售賣信息。為了方便交易,他還承擔起送貨上門的服務,協調村裡的車輛,規劃好送貨路線,確保豬肉能及時、完好地送到買家手中 。
“以前不好賣,交通不便,現在路修好了,陳書記又幫忙找客,完全不愁賣了,光今天殺的這頭豬收益都有近1萬。”在陳夕才的協調下,鄒華章的豬肉很快被賣出一大半。
產業興則鄉村興,產業富則百姓富。隻有產業根基夯實,扶貧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目前,雲隘村在陳夕才的帶領下建立起“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模式,靠著以山銀花為主導,土豬等為輔的產業體系,昔日的貧困村已成為重慶的美麗宜居村、綠色示范村,全村產業年均收入突破600萬元,村民年均收入超過1.5萬元。
雲隘村村民熱情好客,每家每戶殺年豬,都保持著邀請左鄰右舍和親朋好友一起吃頓刨豬湯的習俗。天剛擦黑,鄒華章家的刨豬湯就上桌了。左鄰右舍們滿滿當當坐了4、5桌,大家七嘴八舌地討論著新一年的目標。
“陳書記,明年咱們村往哪個方向發展呢?”有人問道。“往后,咱村的產業還要再上台階,引入更科學的養殖、種植技術,開拓更廣闊的市場,讓家家戶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在駐村的第十一個年頭,陳夕才訴說著雲隘村未來的發展願景。(牟馨馨)
來源:重慶市稅務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