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出彩賀新歲 歡歌笑語滿巴渝
舞獅舞龍、川劇表演、糖畫、剪紙……傳統文化活動盡顯濃濃年味

去年12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意味著春節從“傳統節日”成為“文化遺產”,也從“中國年”成為“世界年”。
舞龍舞獅、玩剪紙、賞糖畫、看川劇……申遺后的首個春節假期,重慶各地舉辦豐富多彩的非遺活動,讓市民游客沉浸式體驗傳統文化魅力,在熱鬧喜慶中感受濃濃年味。
非遺民俗鬧古鎮
舞龍舞獅、威風鑼鼓、花船、魚燈……1月28日除夕,2025年“蛇舞新春 領航未來”走馬鎮春節民俗展演暨流動文化惠民演出活動在重慶高新區走馬古鎮啟動,精彩紛呈的巡游和表演為人們獻上一場熱鬧的“年味盛宴”。
早上8點多,張燈結彩的走馬古鎮,處處洋溢著喜慶氛圍。一串串紅彤彤的燈籠,一排排五彩繽紛的油紙傘,一副副墨香四溢的對聯,讓新春的氣息扑面而來。
不一會兒,舞龍隊、舞獅隊、花船、腰鼓隊等開始在古鎮裡巡游。記者看到,從上場口到古鎮廣場,沿途不少居民和游客都聞聲而來,掏出手機拍照、拍視頻,或是跟隨隊伍一路巡游,歡笑聲、鑼鼓聲充滿古鎮。
巡演結束后,古鎮廣場上,非遺民俗展演正式開始,打頭陣的是走馬中學學生帶來的舞龍表演。隨著音樂和鑼鼓聲的響起,舞龍隊隊員們手持長竿,時而快步前進,時而原地轉圈,個個都“出手不凡”,默契的配合贏得全場觀眾的陣陣掌聲。
隨后,來自走馬鎮下轄10個行政村的村民和村干部,還帶來了蓮簫舞、花船巡游、古箏演奏、魚燈舞、舞獅、軍鼓表演等,一個個節目輪番登場,將現場的新春氛圍感拉滿。“表演都很精彩,古鎮上太鬧熱了,讓我們感受到了新年紅紅火火!”市民何歡開心地說。
據悉,春節假期每天14:00—15:30,走馬古鎮民情茶館(萬壽宮)都會舉辦走馬故事會,邀更多游客感受走馬鎮民間故事的文化魅力。
川劇院裡戲正酣
一束光,照亮了舞台前方。光亮中不過一桌一椅,椅上一位川劇小旦,正在化妝師幫助下對鏡梳妝。畫眉眼、貼片子、捆水紗、戴花鑽……不多時,一位顧盼神飛的美嬌娘便立於觀眾眼前。
1月31日,重慶市川劇院小劇場,文旅演出《醉人的川劇》還沒正式開始,一台快閃版川劇妝造秀已經把觀眾的興致點燃。熱鬧的觀眾席布置得很有巴渝特色,如同走進了一家老重慶茶館:一方矮桌配四把藤椅,桌上一壺開水,幾杯蓋碗茶。茶香裊裊,戲韻悠悠,好戲開場了。
作為一台面向文旅市場的沉浸式川劇駐場演出,《醉人的川劇》自2024年“五一”期間首秀以來,已經成為廣大市民游客文化消費的熱門選擇。春節期間,記者在市川劇院看到,專程趕來觀賞、體驗的市民游客絡繹不絕,熱情不減。
1個小時的演出分為麻辣川風、巴韻川情、技藝川彩3個主題單元,演員們展示了《別洞觀景》《皮金滾燈》《青石山》等具有不同唱腔、身段、程式特點的川劇經典片段,還亮出了耍花槍、踢出手、踢褶子、舞水袖、變臉吐火等川劇絕活,其中互動性十足的《皮金滾燈》獨具巴渝幽默,令人捧腹。演出結束,掌聲經久不息。演員們隨后來到川劇院大廳跟觀眾互動,大家有說有笑,求合影的觀眾排起了長隊。
武漢游客胡先生和家人來重慶過節,偶然走進川劇院直呼驚艷,“先看了下午兩點的大幕戲《風箏誤》,很喜歡,又買了5點的《醉人的川劇》,孩子看得不想走。川劇是巴渝文化名片,名不虛傳。”
市川劇院副院長徐超參加了春節演出,觀眾的熱情讓他備受鼓舞,“用川劇陪伴觀眾歡度‘非遺年’,我們非常高興。首個‘非遺年’對於川劇而言,也是保護傳承的新起點,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重任在肩,任重道遠。”
市川劇院春節專場將持續至2月4日(初七),除了每天下午5點的《醉人的川劇》,大幕戲《御河橋》《堂會三拉》《拷紅》等組成的三個折子戲專場將分別在每天下午兩點與觀眾見面。
逛公園賞糖畫玩剪紙
1月29日,渝中區鵝嶺公園“年味集市”,不少游客見識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譚仁珍的一手“絕活”。一口銅鍋咕嘟咕嘟冒著熱氣,裡面盛滿了糖漿。隻見譚仁珍手持一把鐵勺,輕巧地在糖漿中一舀,隨即手腕一轉,那琥珀色的糖漿便如絲般流淌而出,落在了一塊潔白如玉的大理石板上。糖漿在她的操控下,時而蜿蜒曲折,時而盤旋成圈。隨著糖漿的冷卻,一條栩栩如生的糖畫蛇呈現在人們眼前,它的鱗片清晰可見。
“手要穩、眼要准、心要靜。”今年57歲的譚仁珍跟隨父親學做糖畫已有40多年,“每天我要煮10斤糖水,糖畫不僅僅是一種小吃,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很多小朋友對糖畫很有興趣。”
在一旁的鵝嶺公園盆景園,羅漢鬆盆景讓人眼前一亮,遠觀參差有致,宛如平盤﹔近看枝干蜿蜒盤旋,姿態優雅。“鵝嶺盆景技藝已列入渝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蟠扎后的羅漢鬆層次分明,‘遠看是盤,近看有彎’。”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劉明秋經常參與盆景的維護工作,“盆景技藝需要細心與耐心,纏繞方向、角度、密度以及枝條的彎曲程度、角度等,都需要經過精心的設計和調整,希望將這項技藝傳承下去。”
來到照母山森林公園,這裡正在舉辦“靈蛇獻瑞,巧手剪春——剪紙迎蛇年”活動。游客中心布置了桌子,放了剪刀、材料紙。現場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示范基本的剪紙技巧,如何握剪刀、沿著線條平穩地剪下。小朋友們躍躍欲試,在掌握剪紙的小竅門后,便開始了自己的創作。“媽媽,你看我剪的‘春’好看嗎?”“老師,我要把這個小花貼在我家窗戶上。”孩子們用一把剪刀、一雙巧手,剪出了一張張屬於自己的新春祝福。
此外,在璧山區秀湖公園,璧山草龍、花船舞獅、璧山吹燈等“非遺”節目吸引不少市民前來觀賞。在開州區帽殼頂公園,“上九登高”千年民俗文化活動如火如荼舉行,市民呼朋喚友攀向山頂,登高望遠,祈求吉祥如意。(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張亦筑 趙欣 崔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