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木版年畫——
祈福納祥 喜慶吉祥

梁平木版年畫《帥旗門神》。熊偉攝
重慶梁平區屏錦鎮屏山街,梁平木版年畫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徐家輝的電話鈴聲不斷。挂了電話,他搓了搓手,開始趕制年畫。
梨木制成的雕版前,徐家輝手持刻刀雕琢圖案,木屑紛飛中,白臉長須的“將門神”初見輪廓,再配合蒸紙、刷泥、套印、開臉等30多道工序,一幅栩栩如生的門神年畫便躍然紙上。
“掃完年塵貼年畫”。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樣式,寓意喜慶吉祥,在民間廣為流傳。不少地方有農歷春節貼年畫的傳統習俗,寄托著人們對新一年的願景。起源於明嘉靖年間的重慶梁平木版年畫屬於套色木刻版畫,色彩鮮艷、風格古朴、內容豐富。
與其他年畫相比,梁平年畫人物的腮紅不在臉頰,而在腮幫,這是其獨一無二的“防偽標”。
“各地都有人做年畫,我們家老祖宗為了做區分,將腮紅打在了別處。”這一步“打腮紅”叫作“開臉”,是制作年畫的最后一步。在層層印刷之后,徐家輝用手指蘸上顏料,在人物臉上按下,為年畫添上一點祝福。
梁平年畫的紙張也是特色。不同於其他地方使用宣紙,這裡使用的是竹子制成的二元紙,較宣紙更具韌性,天然的淺黃色,更增添古典韻味。“手工制作的年畫,其中的韻味工業印刷品難以代替,將木版年畫拿在手裡,首先感受到的是紙張的分量。”徐家輝說。
如今的梁平年畫已頗有知名度,但在此之前,木版年畫的手藝幾近失傳。
徐家輝出生於梁平年畫大戶,但在徐家輝記事時,家裡已經放棄了年畫制作。“家中有很多老年畫,流暢均勻的線條、經久不衰的色彩、精彩紛呈的故事,讓我感到手藝失傳的可惜。”徐家輝說。“小時候想學,但沒有錢買材料,我就在外打小工,掙到錢便第一時間拿去購木板,買紙張,打刻刀。”
靠著臨摹已有的線稿,徐家輝練熟了手藝,在自學時,家中兒女、表侄等小輩也跟著學習這門技藝,徐家年畫漸漸地又一次做出了名氣。2006年,梁平木版年畫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徐家輝作為梁平木版年畫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開始教學,“現在我帶著5個徒弟,幾乎都是自己來找我,說對年畫感興趣,想學。”
制畫之余,徐家輝還在重慶多所高校擔任客座講師,教授傳統技藝課程,學生至今已有數百人。“與學生們一同探討新畫稿,調制新顏色,不斷給我新靈感。”在年輕人的建議下,他不斷精進年畫的形式與內容——將年畫裝裱成卷軸形式,適合懸挂、收藏﹔把年畫縮小成巴掌大小,裝進相框﹔創新設計“柿柿如意”“好事花生”等新穎圖案……眾多年輕學生的加入,為梁平木版年畫注入了新鮮活力。
一直以來,梁平木版年畫的內容,以家喻戶曉的戲曲橋段、神話人物為主,而隨著時代變遷,傳統的年畫技藝是否會被機械復制的高效率替代,或因現代人的喜好改變而限制發展?
當被問到這個問題,徐家輝說,“你看,這兩幅門神年畫,價格能賣接近2000塊錢,且早早都已經賣完了﹔《和氣致祥》賣得最好,估計有上千幅。”徐家輝一一指著工作室中懸挂的年畫樣品介紹道,“現在雖然大家不在門口貼年畫了,但很多人會把年畫挂到書房、茶室,或者客廳,年畫依舊很有生命力。”
“我也常詢問我的學生,喜歡什麼樣的內容,會不會覺得現在的老土,但是他們所喜歡的,還是財神、門神這些傳統圖樣。”徐家輝說。
目前,徐家輝和學生們以傳統文化中美好寓意的故事為線索,不斷繪制新圖樣。“有木版畫愛好者前來定制圖案,形式和內容都對我們提出很多新挑戰,這也說明木版年畫的路還長,我們需要不斷創新發展。”徐家輝說,“要先一步一個腳印,隻有在做,才能變好。”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01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