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兩江廣場規范管理點亮夜市煙火氣——
46個攤位裡的民生溫度

彭水兩江廣場夜市,張紅(右)在為顧客炒蛋炒飯。通訊員 廖唯 攝\視覺重慶
2月3日,正月初六,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紹慶街道濱江社區,小雨淅淅瀝瀝。
當日下午5點左右,整理好鍋碗瓢盆、一次性碗筷,以及必備的飯、面、粉條、蔬菜等食材后,張紅駕著三輪車駛向離家不遠的兩江廣場。
盡管細雨紛飛,兩江廣場卻已停放了不少三輪車,每輛車旁都有人忙碌著:撐開雨棚、在地上鋪上吸油氈、擺放桌椅……
每天下午5點,是兩江廣場夜市出攤的時間。一輛三輪車就是一個攤位,大家各自忙碌卻秩序井然。
“以前可不這樣,誰都想搶佔好的位置,大清早就要去佔位置。”張紅一邊將三輪車上的桌椅在攤位旁擺放整齊,一邊和記者聊著,“兩江廣場是城裡最繁華的地段,廣場上佳惠超市入口處又是客流量最大的地方,誰都想搶那個位置,經常就會有人因此打架、吵架,混亂不堪。”
曾經的混亂不堪,如何變成如今的井然有序?
搶佔攤位
讓兩江廣場臟亂不堪
“廣場上的游攤,最多的時候有50多家。炒飯、炒面、燒烤、麻辣燙……主要以吃的為主,還有套圈、游樂設施等。”濱江社區第八網格網格員張敏在兩江廣場一門面經營鮮花生意十余年,對過往兩江廣場擁擠混亂的情形記憶猶新,“早上7點,就會有攤販來佔位置。佔位置的東西也是五花八門,磚頭、麻袋、凳子,甚至有人直接用油漆在地上畫圈圈。”
2024年5月的一天,正在店裡忙碌的張敏突然聽到一陣喧鬧聲,出門一看,隻見佳惠超市門口圍著一群人,還不斷有打罵聲傳來。
“原來是兩個攤位搶位置打起來了。”因搶位置而打架、吵架,在張敏的印象中不計其數。
攤販擠佔位置,也讓佳惠超市苦不堪言。
“佳惠超市門口、通道,經常被擠得水泄不通,想買點東西都擠不進去。”聽記者和張紅聊著,正在旁邊攤位上購買梅干菜扣肉餅的冉女士搭話,“聽說佳惠超市向縣裡一些部門反映過多次,還經常打市政電話投訴。”
不僅如此,每當深夜,攤販和人群散去,兩江廣場就會留下一地狼藉。
“各種垃圾、油污、用過的一次性碗筷,到處都是,又臟又亂。”在兩江廣場擺攤多年的梅干菜扣肉餅攤位經營者婁洪均一說起就搖頭嘆息。
疏堵結合
對攤位進行規范化管理
對兩江廣場攤販的整治勢在必行,可該如何整治?
2024年6月15日,一場特別的會議在紹慶街道辦事處舉行。
“今天會議的主題隻有一個:怎麼解決兩江廣場攤販帶來的各種問題。”紹慶街道黨工委書記廖燕峰的開場白簡單明了。
“干脆一禁了之,不准擺攤,這樣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有人建議。
“這樣最簡單,不會打架、吵架、廣場也干淨了。”有人贊成。
“禁了是簡單,可很多人一家子都靠這個攤位吃飯。不能擺攤了,他們怎麼生活。”
“不准擺攤肯定不行,搞不好會引發更大的矛盾,造成群體性事件。”
“這些攤販彌補了兩江廣場配套的不足,特別是對上夜班的人來說,在這裡吃上一口熱飯菜還是很重要。”
……
反對“一禁了之”的聲音佔了上風。
“大家聽我說兩句。”紹慶街道政法委員劉華川站了起來,“兩江廣場的情況不是一天兩天,群眾的意見很大,也給出一些建議。我梳理了一下,總體的建議是‘疏’‘堵’結合:對群眾口碑好、經營規范的攤販進行規范化管理,對群眾意見大、管理不善的攤販進行引導、限期改正,實在不行再取締。”
“劉委員的意見我贊成,接下來我們商量下如何進行規范化管理。”在廖燕峰牽頭下,一份管理辦法逐漸成形:在兩江廣場適宜區域規劃攤位並編號,每個攤位3—5平方米﹔建立一個微信群,所有符合條件的攤位經營者入群參與攤位抽簽,每周抽簽一次﹔抽簽后,所有攤位按抽到的攤位編號擺攤經營﹔當天經營結束后,每個攤位負責做好攤位周邊的清潔工作,每個月每個攤位對經營區域進行一次深度清潔。
規范經營
攤位擺出人間煙火氣
2024年6月20日至29日,紹慶街道對兩江廣場的攤販進行了全面的摸底調查,同時結合兩江廣場的區域情況劃分了46個攤位。2024年6月30日進行了第一次抽簽。
2月3日夜裡,時間臨近11點,張紅已賣出100多份炒飯、炒面、炒粉,“每份8塊錢,今天生意好,毛收入快1000塊錢了。總體來說,平均每天500多塊錢是有的。”
每天平均500多塊錢的毛收入,是張紅一家5口人主要的收入來源。
這天夜裡,婁洪均也賣出了200多個梅干菜扣肉餅,“和平時差不多,收入千把塊錢,要養活一家7口人。3個娃娃讀書也主要靠這個攤攤。”
對於如今的經營狀況,張紅、婁洪均等攤販都非常滿意,“一開始是一周抽一次,后來我們提出一周一次太麻煩,最后抽一次就基本固定了,大家都沒什麼意見。”
有了固定經營攤位,攤販們不用再清早就搶佔位置,佳惠超市門口也不再水泄不通。
“你看,我們每個攤位底下都鋪了吸油氈,油污就直接被吸收了。垃圾我們也收在垃圾袋裡,收攤順手就帶走了。”臨近午夜,細雨停歇,兩江廣場依舊人來人往。張紅收拾著行當,准備結束一天的擺攤,“還有客,不過我准備的材料沒得了,今天隻有收攤了。”
哼著不知名的小調,張紅駕著三輪車緩緩駛離兩江廣場。他的身后,兩江廣場每個攤位前依舊熱熱鬧鬧、煙火升騰……(新重慶-重慶日報首席記者 陳維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