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高新區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科創經紀人,為技術和市場牽線搭橋

山脈南北蜿蜒,將重慶中心城區劈為三大槽谷。如今,西部槽谷裡,重慶高新區正拔節生長。
202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強調:“加強重大科技攻關,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積極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重要途徑是科技成果轉化。我們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積極培育科創經紀人隊伍,在技術和市場之間牽線搭橋,把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重慶高新區有關負責人表示,重慶高新區土地相對平坦,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是全市科技創新主陣地,正在探索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
“從注冊發展到現在,科創經紀人一路‘保駕護航’,公司才有今天。”德國歸來的基諾萊(重慶)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劉雲威說。
之前,劉雲威的團隊擁有專利基因組測序技術,卻因不懂經營,遲遲難以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科創經紀人程玉嬋了解情況后,為其量身打造一套方案,協助團隊完成企業工商注冊、律師服務、創業輔導、項目申報代理等一系列服務,還協助他們申請3項發明專利,成功融資980萬元。
如今,該公司建立起一整套基因檢測分析技術體系,開發遺傳病基因診斷等多個產品,可廣泛適用於生殖健康、婦幼保健、兒童罕見病等領域,發展前景廣闊。
在重慶高新區,像程玉嬋這樣的科創經紀人隊伍共有300多支,他們為科研人才和企業提供成果轉化、創業孵化和投融資服務,鏈接人才、資金、市場等各類資源,因此也被稱為“科創媒人”。
程玉嬋之所以能夠“穿針引線”,並非單兵作戰,而是依托平台優勢——重慶啟點企業孵化器有限公司,這是一個體外醫療診斷領域專業孵化加速器,由重慶高新區、重慶醫科大學等單位聯合打造,與國內外醫療投資基金、專家和醫療機構有著廣泛合作,能提供豐富的孵化服務。目前,平台入駐生物醫療企業50家,引進62位高層次人才,帶動社會投融資21734.41萬元。
為提高工作針對性,重慶高新區將科創經紀人分為技術經理人、投資經理人、職業經理人、孵化器管理人四大類別,深度參與創新創業項目概念驗証、供需對接、成果轉化、企業孵化、融資服務等各階段,發揮牽線搭橋、催化賦能作用,實現項目、團隊的產業化,滿足各類成果轉化特色需求。
隊伍類型分門別類,耕耘領域卻要聚焦重點。重慶高新區立足本地優勢,聚焦集成電路、軟件信息、生物醫藥、智能網聯等領域培養科創經紀人,他們儲備跟蹤人才創新成果32個,促進知識產權轉移轉化153項,助力數字醫療、硅藻土基材料等200個科研項目成果轉化,壯大重慶科技創新“生力軍”。
除了幫助科研人才創辦企業,科創經紀人還在不同企業之間牽線搭橋,促進科技創新。
重慶耐視特科技有限公司落地重慶高新區,但原有供應商在廣東等地,物流成本高、供貨周期長,公司希望能在本地尋找合適的替代供應商。
在科創經紀人肖春榮團隊對接下,耐視特與本地的重慶飛皓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接觸。科創經紀人團隊深度參與研發、投產等各個環節,促成兩家企業一周內就完成小批量試制,成功“牽手”——飛皓電子為耐視特定制生產5G數據採集網關,在降低其生產成本的同時,交貨周期也縮短50%。如今,耐視特自主研發的5G工業數據採集網關已進入多家龍頭汽車企業供應鏈。
“我們科創經紀人就像團隊合伙人。”肖春榮說,科創經紀人深度參與創新創業項目全流程,與創業團隊一起開展前瞻性謀劃,在實現成果轉化的同時,促進創業團隊發展壯大。
當好“科創媒人”並不容易,如何壯大隊伍、激發活力?
重慶高新區引入“積分制”人才評價機制,設置“能力指標”和“實績指標”。“能力指標”主要考察職業資格、任職經歷等,合格者為其頒發証書,便於其獲得各方信任、開展工作﹔“實績指標”精准賦分測算科創經紀人業績成果,達到一定分值便可納入科學城“金鳳凰”人才庫,每年可獲得最高20萬元資金補貼,並享受住房、子女入學等便利,解決后顧之憂。
“媒人”隊伍壯大了,“新人”如何快速找到他們?
重慶高新區線上線下齊發力。線上,打造“渝才薈”科學城國際人才港特色應用,發布“科創經紀人”服務信息,需求方可以一鍵查詢匹配,實現線上點單、接單、辦單、評單服務閉環﹔線下,建設運營國際人才創新創業服務港,在服務港布設“專家問詢台”,科創經紀人可一對一受理創新創業訴求,還定期舉辦創新創業大賽、成果評估論証會、創業輔導等系列賽、演、會、展、訓等活動,讓“新人”更好找到“媒人”。
“我們要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打通科技創新的瓶頸。”重慶高新區黨群工作部負責人說,重慶高新區科創經紀人隊伍正在發展壯大,他們既懂市場又懂技術,在科學家和企業家之間架起橋梁,把更多“書架”上的技術變成“貨架”上的產品。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13日 0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