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人民日報記者遍神州

無障礙環境建設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記者在浙江杭州、山東臨沂、重慶渝中探訪

設施無障礙 出行更有愛

本報記者  李  蕊  竇瀚洋  王欣悅
2025年02月14日08:1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紅星亭坡小區改造后,居民乘坐無障礙電梯出行。
  重慶渝中區兩路口街道辦供圖

  紅星亭坡小區改造前,居民日常通行的台階步道。
  王 振攝

  視障人士在浙江杭州西湖區三墩鎮民生綜合體閱讀盲文書籍。
  本報記者 竇瀚洋攝

  游客乘輪椅在山東天蒙旅游區無障礙游步道觀光游覽。
  李雲棟攝

  引子

  燈光變暗,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三墩鎮民生綜合體六樓,一場特殊的電影放映開始了——

  比電影畫面更早出現的是聲音,這是電影的開場講解﹔在人物對白和音樂間隙,同樣的聲音也會響起,這是在描述銀幕上正在發生的故事……

  觀眾席裡,十幾位視障人士伴著解說員聲情並茂的講述,一會兒眉頭緊蹙,一會兒開懷大笑,跌宕起伏的劇情讓他們聽入了迷。

  “無障礙電影,圓了我‘看’電影的夢!”走出影院,三墩鎮居民李健激動地說。

  數據顯示,我國有8500多萬殘疾人,60歲及以上老年人超過3.1億,加上有無障礙需求的孕婦、兒童、傷病人員等人群,社會對無障礙環境的需求廣泛而迫切。2023年9月,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正式施行,為殘疾人、老年人等群體平等、充分、便捷地參與社會生活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

  2024年10月,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五十七屆會議協商一致通過中國代表喀麥隆、洪都拉斯、巴基斯坦、土耳其等30國提交的無障礙建設促進所有人享有人權決議。這是聯合國首次就這一專題通過決議。

  當前,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正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2023年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無障礙環境建設推進辦公室聯合發布27個無障礙環境建設優秀典型案例,杭州三墩鎮民生綜合體無障礙改造提升工程、山東臨沂山岳型旅游景區無障礙建設項目、重慶渝中區中山二路老舊小區無障礙環境提升項目名列其中。

  有愛無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無障礙環境誰來建、怎麼建?如何優化服務?怎樣加強管理?近日,記者在杭州、臨沂、重慶探訪。

  

  誰來建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引導社會組織參與,政企協力推進

  左手操作方向盤、右手操作操縱杆,章旭峰將車緩緩停在無障礙停車位。這個車位,地面畫有“殘疾人輪椅”圖案,兩側用涂料標出了輪椅通道,空間比普通車位寬敞許多。輕鬆推開車門、拄上拐杖,章旭峰不緊不慢走向三墩鎮民生綜合體。

  章旭峰是三墩鎮居民,因肢體殘疾,出門需要拄拐。雖然考取了殘疾人專用小型自動擋載客汽車C5駕駛証,但開車對他來說曾是個煩心事,“碰上車位間隔緊湊的時候,拄著拐,上下車別提多麻煩。”

  如今,章旭峰習慣了每天開車出門,“很多停車場都設有無障礙停車位,上下車不用發愁了。”章旭峰說。

  跟隨章旭峰走進三墩鎮民生綜合體,這裡圖書館、便民餐廳等一應俱全,細致入微的無障礙設施比比皆是:出入口建有輪椅坡道,扶手上粘有盲文貼﹔電梯增設了低位按鈕、腳踢按鈕﹔無障礙服務台位置顯眼,低位設計方便殘障人士咨詢﹔引入遠程在線手語翻譯系統,為聽障人士實時提供服務……

  “樓裡樓外,各類設施對我們殘疾人都很友好,基本沒遇到過什麼障礙。”章旭峰滿意地說。

  “別看現在設施齊全,幾年前,‘無障礙’對當地居民還是個新鮮詞。”三墩鎮殘聯工作人員張敏介紹,這幾年,隨著國家對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日益重視,三墩鎮將公共區域無障礙改造提上日程。

  2021年6月,在杭州市、西湖區相關部門指導下,三墩鎮政府投資1200萬元,建設民生綜合體。時任鎮長牽頭,殘聯、城管等部門共計20余人組成無障礙改造工作專班,赴北京等地學習經驗,回來后又馬不停蹄收集居民意見,梳理出“出行、溝通、服務”三方面需求。

  在政府搭台的基礎上,三墩鎮引導社會組織參與,實現專業運維。鎮政府比選多家公益組織,最終,西湖區文澤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脫穎而出,成為民生綜合體的運營方。

  “此前,我們有運營其他便民服務中心的成功經驗。團隊成員均考取了社會工作師職業水平証書或心理咨詢師資格証書,經驗豐富。”文澤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負責人徐曜告訴記者,民生綜合體形成了“政府搭台指導、公益機構參與”的建設管理模式。

  僅靠政府和社會組織,力量有限。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需要政企協力,調動多方面積極性。

  地處沂蒙山區、有64.7萬名殘疾人的臨沂市,山岳型景區多。受地理環境等影響,過去一些景區存在無障礙設施覆蓋程度低、分布不均勻、設計不合理等問題。

  作為山東天蒙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萬世杰對多年前的一個場景印象深刻:在公司負責管理運營的沂蒙山銀座天蒙旅游區,一名來自江蘇的老年游客,因腿腳不便,擔心拖累家人爬山,隻能在山下“望景興嘆”。后來,景區找來車輛載老人乘索道游山,到達山上的索道上站后,一個個台階,又擋住了老人賞景的路。

  怎麼解決?近年來,臨沂將無障礙設施建設改造納入城市總體規劃,政企協力、分期分批推進。萬世杰所在公司向上級集團公司申請專項改建資金、聯系工程設計單位,臨沂市殘聯、住房城鄉建設部門等落實相關支持政策,多方面同向發力,推進天蒙旅游區無障礙設施建設。

  如今的索道站外,新修了無障礙游步道,有需要的游客不必再走台階了。“無障礙設施的完善配套,方便更多的游客到景區游覽,增加景區收入,實現雙贏。”萬世杰說。

  怎麼建

  堅持因地制宜、科學合理,聚焦管用好用,滿足更多人群使用需求

  越過一座座山谷、拐過一道道彎,在天蒙旅游區,記者穿著后跟略高的鞋子,走在無障礙游步道上,毫不費力。

  山高崖陡,游步道怎麼建成?

  建設之初,要先明確需求。景區設計調查問卷,線上線下同步發放,收集良方良策。

  “我們發現,不只是殘障人士,拖著行李箱登山的青年、推著嬰兒車的父母、蹣跚學步的孩童、行動不便的孕婦等,都是無障礙設施的使用者。”山東天蒙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崔磊說,摸清需求,建設才更有針對性、科學性,“光是前期上山踩點、選線,就用了約3個月。”

  崔磊介紹,建設無障礙設施,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兼顧成本和可行性,遵循多項原則。一要嚴守生態紅線。二要滿足更多人群需要。山有高差,要通過拉長步道、放緩坡度等措施,讓使用輪椅、嬰兒車等的各類人群都不費力。三要視野好,保証旅游體驗。

  經過論証完善,景區確定了全長1.3公裡的無障礙游步道建設方案。

  “在如此復雜的地形上建游步道,比平地施工難得多。”崔磊翻出施工照片,隻見施工人員綁著保護繩索,懸在峭壁上作業。如今建成投用的游步道,連接索道上站和旅游區的知名景點玻璃懸索橋,沿途還增設兩處觀景平台,配套建設了無障礙衛生間、電梯。

  天蒙旅游區建設無障礙游步道,難在復雜的地理環境﹔重慶渝中區兩路口街道中山二路社區建設無障礙設施,則難在協調業主利益。

  走進中山二路社區紅星亭坡小區,一排排“挂”在半山腰的樓房映入眼帘。

  “社區依山而建,最大高差30米。小區內台階眾多,一直沒有電梯和無障礙通道,出入小區全靠爬坡上坎。”中山二路社區黨委書記程燕說,以紅星亭坡小區為例,600余戶住戶中,年齡超過55歲的居民約佔六成,還有20多名殘疾人,他們出行非常不便。

  2022年,渝中區啟動中山二路片區老舊小區改造提升項目,其中包括無障礙設施建設工程。然而,社區被居民多年來自建的院壩圍牆分隔成了4個片區,互不相通。

  建設無障礙步道,就得貫通原本割裂的空間,連接分離的片區。圍牆怎麼拆成了一道難題。

  紅星亭坡小區的一樓住戶路陽,家中院壩圍牆就建在片區之間的分割線上,要建設無障礙步道,就得把圍牆往裡移。

  “老路啊,你家的圍牆能不能往裡移一移?等小區改造好了,你家也是受益者嘛!”程燕敲開路陽家門,與之協商。

  “可以是可以,但移圍牆,我種的這些三角梅、黃桷蘭就得拔掉,舍不得。”路陽面露難色。

  “施工結束以后,社區幫你補種。”程燕勸道,“我看你家院壩的地板磚也破舊了,正好借這個機會修補一下。”

  程燕幾次上門溝通后,路陽同意將圍牆向內移了1.5米,給無障礙步道留出建設空間。“作為社區干部,我們和居民更熟悉。建設過程有糾紛,社區干部第一時間到場協調、解決矛盾。”程燕說。

  漫步中山二路社區無障礙步道,盲文標示牌隨處可見,人行道口均建有緣石坡道﹔路過一處公共活動空間,座椅全部設計成圓角,旁邊有“容膝空間”,方便輪椅停靠。記者嘗試閉上雙眼,摸索著乘坐電梯,指尖輕觸按鍵,盲文清晰凸起,語音播報在耳邊響起,雖然眼前一片黑暗,心裡卻十分安穩……

  “你看到的種種細節,是施工人員一次次‘沉浸式體驗’的結果,讓設施更加管用、好用。”兩路口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張海波說。

  如何優

  加快補齊短板弱項,讓設施更完善、服務更貼心

  無障礙設施使用體驗如何?記者跟隨輪椅使用者邢照強一起登山。

  邢照強到達天蒙旅游區幾分鐘后,一輛黃色無障礙觀光車按預約時間開了過來,放下升降踏板。

  “車子要爬坡,輪椅要固定好,避免滑動。”一名志願者走上前,將輪椅推進觀光車,扣緊安全扣,笑瞇瞇地揮手道別,“祝您旅途愉快!”

  車窗外,山峰聳立、雲霧繚繞。“這座山,我還是健全人的時候和‘驢友’爬過好幾次。”邢照強曾是一名登山愛好者,2017年的一場車禍,導致他胸椎以下截癱。在親友鼓勵下,他開始做康復鍛煉,“一直盼著,有機會再圓登山夢。”

  這幾年,在無障礙設施幫助下,邢照強多次坐輪椅來天蒙旅游區,並登上峰頂,“這裡的無障礙設施一直在改進。”

  萬世杰告訴記者,天蒙旅游區地處費縣,無障礙設施建成后,當地殘聯等部門邀請殘疾人擔任“體驗官”,談感受、提意見並反饋景區,不斷完善提升設施質量和服務水平。

  邢照強就是一名“體驗官”。“對肢體殘疾者來說,阻礙我們出行的,不只是硬件設施的不足,還有心理障礙。”邢照強坦言,不希望在出游時被過度關注,渴望像普通人一樣旅行。他把意見反饋給景區。

  起初,天蒙旅游區衛生間進出口等位置的無障礙坡道有小台階,需要志願者提供幫助。如今,無障礙游覽全程都沒有台階,多是平緩坡道,“我們能自主游覽,就像健全人一樣。”邢照強說。

  從“有”到“優”,相關部門積極出謀劃策。

  在天蒙旅游區無障礙游步道服務點,輪椅、拐杖、助聽器等輔助器具映入眼帘。“省、市、縣殘聯建立緊密協作機制,共同為景區補充配備輔助器具。”費縣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王慶東說。

  有關部門還邀請清華大學等高校院所的專家實地指導。萬世杰回憶,一位專家來考察時,指出信息無障礙也很重要,建議配備無障礙導覽手冊、語音導覽耳機等。景區聽取專家意見,完善了相關設施。

  不只是硬件設施。邢照強說,在無障礙游步道兩側、玻璃懸索橋等區域,景區還安排了不少志願者,“冬天山上雖冷,但貼心服務讓我倍感溫暖。”

  此前,景區多次組織員工、志願者外出調研,完善形成一套從殘疾人游客預約出行,到無障礙觀光車轉運,再到游覽全程提供服務的接待規范。

  “縣殘聯還對接資源,讓服務內容更多元、更精細。”萬世杰說,“這不,今天山東省聽力語言康復中心派來工作人員,普及殘疾預防、聽力保護知識和助殘惠殘政策等。”

  穿過玻璃懸索橋,抵達無障礙游步道終點。極目遠眺,群山蒼茫,連綿起伏。“心胸開闊了,煩惱消散了,這是一趟舒心的旅行。”邢照強眼裡有光。

  在三墩鎮,民生綜合體同樣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定期組織“民意小圓桌”議事會,收集改進建議,持續優化服務。

  “西湖區曾組織殘障人士‘看’無障礙電影,鎮裡能不能也組織一下?”2023年6月,李健提出建議。不出兩個月,無障礙觀影廳應運而生。盲人專用計算機、無障礙智能閱讀器……綜合體的無障礙設施在不斷完善,日常服務也在提升。“我們還提供殘疾人創業就業培訓、助餐、理發等多種服務。”徐曜說。

  從硬件到軟件,三墩鎮前后投入120余萬元,兩次對綜合體進行無障礙提升改造,其間召開4次意見征求會,將10余條群眾意見納入改造方案。后續又根據群眾意見,改進優化了22處細節。2023年,三墩鎮民生綜合體獲評全國首批無障礙環境認証三星級場所。

  誰來管

  成立專業運維隊伍,引導公眾參與監督

  徐曜帶記者參觀民生綜合體,面積真不小:9層樓,室內面積6900多平方米﹔室外還有一個廣場花園,2400平方米。裡裡外外的無障礙設施,加起來有200多處。

  整個上午,徐曜的電話一個接一個,樓上樓下跑。沒聊幾句,他的電話又響了:“一樓無障礙衛生間的電動移門壞了。”

  挂斷電話,徐曜趕往一樓。記者見到了打電話的孫菊萍,“我們成立了專業的運維團隊,團隊成員輪流值班,每天檢查設施使用情況,遇到問題及時找廠家報修。”她說。

  偌大的綜合體,離不開運維團隊管理,也需要公眾積極參與。

  居民陳鳳鳴跟記者嘮起親身經歷。“前不久,我發現綜合體門口的輪椅坡道被電瓶車佔用,影響通行。”她掏出手機演示道,“我在‘美麗西湖’手機APP的‘西湖碼’模塊,上報了這一情況。”

  接到信息,三墩鎮很快派來工作人員挪車。

  2021年,杭州市組建由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殘疾人代表、新聞工作者和社會志願者等138人組成的無障礙環境社會督導員隊伍,利用“西湖碼”等平台,收集、整治無障礙設施佔用等問題。這幾年,“西湖碼”影響力不斷擴大,吸引不少市民參與其中。目前,“西湖碼”上報事件平均處置時效為5小時,群眾反映的無障礙設施佔用等問題很快就能解決。

  與三墩鎮相同,在紅星亭坡小區,居民們都是監督員。樓棟門口張貼著“中山二路社區網格服務公示牌”,上面寫著社區黨委書記、維修員等人員的姓名和聯系方式。“無障礙設施出現問題,居民可以直接撥打有關人員電話,馬上就有專人處理。”程燕說。

  按照“常排查、勤維護、精管理”的原則,天蒙旅游區制訂周密的養護計劃,成立10人組成的養護隊伍。

  “每年冬天,來看霧凇的游客很多。路面撒鹽,可以防止輪椅打滑。”一場雪后,巡查員徐廣瑞來到無障礙游步道檢查,一邊撒鹽,一邊俯身觀察,“看路面有沒有裂縫、凸起或凹陷,如果冒出個小石頭,對輪椅使用者來說就是個‘陷阱’﹔欄杆是老人行走的拐杖,得挨個確認是否牢固……”

  隨著無障礙設施日益完善,殘障人士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不再是奢望。

  旅途中,記者遇到23歲的肢體殘疾者陳子欣。她乘坐輪椅來到天蒙旅游區無障礙游步道觀景平台,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在短視頻刷到的美景,如今就在眼前。我會好好生活,去更多地方,感受大自然和生活的美好……”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14日 14 版)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14日 14 版)

(責編:秦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