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燃油車4S店改投新能源“門庭”
重慶汽車銷售市場迎來“大變局”

沙坪壩區龍湖金沙天街·華為智能生活館,市民在選購新能源汽車。特約攝影 孫凱芳/視覺重慶
“這裡以前是別克4S店,現在成了小米汽車的2S店。”重慶大坪石油路,一位從事汽車銷售二十余年的老業務員看著眼前煥然一新的展廳,感慨萬千。這家剛開業的小米汽車門店,裝修風格簡約現代,科技感十足,完全看不到從前的影子。
燃油車4S店改換門庭,正成為汽車銷售行業的發展新趨勢。記者近日走訪發現,在虎頭岩,原本的奧迪4S店已“變身”為理想、小鵬的新能源汽車展廳﹔在紅旗河溝,曾經聚集著名爵、雪鐵龍、東風日產等傳統燃油車品牌,如今這裡已變成“新能源汽車盒子商城”,集中了10余個新能源汽車品牌……
過去一年,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持續攀升,傳統燃油車銷量持續下滑,重慶越來越多的傳統車企經銷商開始轉型,投入新能源汽車品牌的懷抱。
“黃金時代”終結?
經銷商轉型已是“必選題”
“重慶的汽車4S店授權經銷商,2023年還有600家,2024年一下子就退了100多家,其中絕大部分是燃油車品牌。”重慶市汽車商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陳學勤說。
在她看來,這並非偶然。上一個十年是燃油車的黃金時代,合資品牌則是那個時代的主角,BBA(奔馳、寶馬、奧迪)等豪華品牌更是“皇冠上的明珠”。業內人士透露,市內規模較大的奔馳寶馬4S店,當時一年能盈利近億元。
然而,從2022年開始,國內經歷了燃油車價格戰、去庫存等一系列市場標志性事件。面對新能源汽車的強勢崛起,燃油車的日子越來越難過。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燃油車銷量為1395萬輛,下降6%﹔2024年1—11月,燃油車銷量為1025.7萬輛,同比下降18.8%。
重慶情況也差不多,2024年10月,燃油車銷量同比下降18.3%。
陳學勤認為,背后原因有三:線索量下降、銷量增量萎縮、利潤支撐不足。以重慶本地市場為例,2024年,BBA等豪華品牌啟動大規模降價。其中,寶馬5系優惠超15萬元,落地價僅30萬元,奧迪A6L、奔馳C級等降價30%—40%。
然而,如此“給力”的政策卻依舊拉不回消費者。乘聯會數據顯示,2024年10月,國內豪華車零售21萬輛,同比下降7%,環比下降15%。
重慶一家豪華品牌4S店負責人介紹,如今經銷商在廠家進車,價格能打個八九折,但是賣價卻要打七折甚至更低,“賣一輛就虧幾萬元,即便年終廠家返佣也彌補不了虧空。”
新能源汽車則是高歌猛進。2024年前10月,重慶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近50%,滲透率達54%。
對燃油車經銷商而言,黃金時代結束了,轉型已經是一道“必選題”。
百事達集團執行董事長楊奕介紹,百事達汽車從2021年開始布局轉型,目前新能源和傳統燃油車的門店比例大約是4:6,新能源終端門店數量已超過10個,業態也比較多樣化,包括傳統4S店、城市展廳、商超店等多種形式,“新開的門店中,大約一半是傳統品牌改換的。”
商社汽貿從2022年起也加快了新能源汽車品牌布局。該公司決策委員會委員王靈修表示,目前公司銷售終端50%是新能源品牌,僅去年就布局了四五家新能源汽車品牌門店。
曾經在重慶年銷量超3萬輛、在汽車經銷商中排名前五的龍華集團,已經將多個傳統燃油車品牌門店改頭換面,租給新能源汽車品牌,自己則選擇退居“二線”,轉型做起了物業管理。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統計,從2020年到2023年,全國有超過8000家汽車4S店退出市場﹔另一方面,新能源品牌銷售終端大增,僅2021年一年就超過6000家。陳學勤介紹,重慶2024年至少新開設了100家新能源汽車品牌門店。
賣新能源車更賺錢?
不一定,品牌選擇很重要
當然,並非轉向新能源汽車品牌,就意味著成功。楊奕介紹,很多第一批布局新能源汽車品牌的經銷商,如今都已退出,主要是因為品牌實力不夠,難以維持。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僅2023年上半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獨立品牌退網數量就達到811家。
“在轉型的過程中,如何選擇合作品牌,是經銷商必須慎重考慮的問題。”楊奕認為,要選擇實力雄厚、現金流和資金儲備比較充足且具有技術實力的品牌來合作。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品牌對經銷商也十分挑剔。陳學勤表示,知名主機廠通常需要中國汽車流通協會評定的百強經銷商,要求有豪華品牌的運營經驗,在區域內有較強實力。
近日下午,鴻蒙智行重慶新牌坊百事達用戶中心,這家由進口大眾店改造而來的門店人流不絕、銷售火爆。
“銷售收入較之前提升了兩到三倍。”該中心負責人表示,品牌改換后,門店各方面效益都有大幅提升。
“與傳統4S店模式相比,代理制最大的優勢在於降低了經銷商的經營風險。”楊奕說,在原來的經銷商模式下,進來的車可能要一年才能銷售完,平均庫存周轉期至少要一個多月。現在這個問題不存在了,因為庫存主要在廠家,大約10天就能實現周轉。
王靈修介紹,庫存資金壓力比起傳統銷售模式小了許多,“代理制的前端整車毛利比較穩定,傳統燃油品牌整車價格波動太大,對前端盈利影響很大。”
“代理制模式下,相當於幫主機廠拿訂單,主機廠收到訂單后就安排生產,然后交付過來。”陳學勤表示,代理制雖有優點,但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最突出的問題是利潤結構的改變。在傳統模式下,經銷商可以通過汽車裝飾、保險、金融、延保等多個環節獲取收益。但在新能源汽車代理模式下,這些業務更多集中在廠家直營渠道,經銷商僅能獲得固定的交付服務費。
王靈修透露,總體來看,目前新能源品牌門店的利潤率跟傳統品牌差不多,但創造的利潤總量不如傳統燃油車的黃金時期,“當然現在新能源汽車還處於市場成長期,滲透率還會增長,經銷商也處在搶佔‘山頭’的階段,相信市場成熟后,利潤總量會有明顯提升。”
銷售模式的變化,也影響了售后服務。陳學勤介紹,新能源汽車涉及三電系統的維修,這屬於消防安全領域,要求維修人員必須經過嚴格的培訓,持証上崗。而且某些核心部件的維修必須寄回廠家,由廠家技術中心處理。更重要的是服務體系的建設問題。隨著新能源汽車存量快速增長,在現有銷售模式下,二手車交易、電池回收等問題將日益凸顯。這些領域需要政府部門的頂層設計和規范引導。
“比如電池回收,很多整車企業使用的都是第三方電池。按照目前的代理銷售制度,電池回收時需要先給主機廠,再由主機廠轉交給電池企業。”陳學勤說,目前市場上前五大電池企業佔據了90%的份額,如果全部讓他們負責回收,可能會面臨巨大的壓力。
此外,新能源汽車的高度數字化,也讓目前的銷售模式面臨新挑戰。比如,保險公司的送修比例是按照投保數量來分配的,但現在保險是在主機廠投保,維修卻在門店進行,這種割裂導致了管理上的混亂,也對消費者不利。
行業何去何從?
要以用戶需求為根本
對於新能源汽車未來銷售模式如何變化,一種觀點認為,傳統的4S店模式效率低下,將被新型銷售模式取代。
本地一家車企高管表示,在燃油車規模化銷售時代,車企不用仔細研究客戶需求,隻需要把車開發和生產出來,批售給經銷商即可。這種模式下,經銷商雖然可以幫助主機廠承擔一定的庫存風險,但也會產生較高的營銷成本。
如今,新能源汽車迭代快,電子消費屬性強,產品定位、設計上的正、負市場反饋對車企都極其重要。同時,制造技術的進步也基本實現了柔性生產、快速交付,經銷商的風險承擔能力也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也有人持不同觀點。楊奕認為,市場成熟后還是會以4S店和用戶中心為主,適當配合一些商超展廳和城市展廳,“畢竟客戶購買幾十萬元的車,會更信任有完善售后服務的大型門店。”
陳學勤表示,中國市場規模和縱深太大,現在自主品牌已佔據半壁江山,隨著主機廠銷量的大幅增長,直營和代理的管理成本會直線上升,屆時可能還是會下放一些權限,又會出現授權店模式。
王靈修認為,直營在前期打市場的時候,可以做到市場反應更快,而一旦進入市場相對均衡的成熟期,或進入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主機廠必然要轉換經銷模式,讓更多經銷商伙伴來降低管理難度、拓展縱深市場,並分擔市場風險。未來汽車銷售行業將呈現直營、代理和批發三類銷售模式共存的格局。
這一預測已開始顯現端倪。例如,阿維塔已開始將直營模式轉為經銷模式,比亞迪旗下的騰勢、方程豹也在逐步將直營門店轉為授權門店。
種種跡象表明,汽車銷售行業正向一個新的平衡點演進,帶來整個汽車消費生態的重構。
“新能源汽車產品迭代非常快,客戶的要求和市場變化也很快,這就要求我們加快銷售節奏,對團隊精細化管理的要求更高。”王靈修說。
楊奕表示,其實重要的不是具體採用什麼銷售形式,而是如何更好地服務消費者,這才是汽車銷售行業的根本。(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白麟)
數讀·汽車經銷>>>
汽車銷量
2024年1—11月——
國內燃油車銷量為1025.7萬輛,同比下降18.8%
2024年10月——
重慶燃油車銷量同比下降18.3%
2024年前10月——
重慶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近50%,滲透率達54%
門店數量
2020年到2023年——
全國有超過8000家汽車4S店退出市場
2021年——
全國新能源品牌銷售終端增加超過6000家
2024年——
重慶汽車4S店授權經銷商減少了100多家
重慶至少新開設100家新能源汽車品牌門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