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區縣>>動態

一場破局與重生的民生實踐

——墊江養老機構“公建民營”改革調查

2025年02月19日12:24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二月十七日,墊江縣墊康裡頤年公寓,新建的風雨長廊讓老人在下雨天也能感受到戶外的美好。

2月17日,墊江縣墊康裡頤年公寓,這裡配備了多種專業醫療檢測設備,極大地方便了老人就醫看病。

2月17日,澄溪鎮敬老院,運動的老人臉上洋溢著笑容。

2月17日,澄溪鎮敬老院,老人們在操場上運動。

(本版圖片由記者羅斌攝/視覺重慶)

2月17日上午,墊江縣墊康裡頤年公寓的多功能廳裡,82歲的楊必彥老人正和同伴觀看老電影《廬山戀》。銀幕光影間,她的臉上滿是孩童般的笑容。

剛過去的春節,楊必彥被四個兒子接回家去過年,待了幾天就不適應。“他們吃飯不規律,家裡也沒有任何娛樂活動。”楊必彥在家住了十來天,元宵節沒過完就“命令”兒子必須送自己回來。

誰能想到,兩年前楊必彥曾因“爬樓梯”問題對這個養老公寓避之不及。“以前從大門到房間要爬三坡長梯,腿腳受不了。”一年后,這裡加裝的電梯讓她徹底“扎根”,住進來就不想走了。

楊必彥的故事,折射出墊江縣公辦養老機構從破局到重生的民生實踐。

改革前夜

困境中的公辦敬老院

“空置的床位,沉重的財政,寂寞的老人,一幅令人揪心的圖景。”墊江縣民政局黨委書記、局長李必樹這樣形容改革前的墊江公辦養老機構。

2021年,全縣25家公辦養老機構中,鄉鎮敬老院的床位利用率隻有47.4%,縣社會福利院的床位利用率隻有21%。

為何大量床位閑置?他總結原因為:基礎設施薄弱、專業人才缺乏、服務質量不高。大部分敬老院設施設備陳舊老化,普遍未達到養老機構建設標准﹔敬老院的管理人員多由退休的村社干部擔任,護理人員嚴重不足,25家機構僅有13名護理員。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服務質量的低下。原沙河鄉敬老院院長譚雪峰坦言,過去他們的工資結構單一,與老人入住率、滿意度不挂鉤,干好干差一個樣,收多收少無所謂,“隻求老人吃飽穿暖,文娛活動基本為零。老人們寂寞地等待一天的結束與下一天的到來,常因瑣事爭吵。”

這些問題背后,是財政資金的浪費與管理機制的滯后——墊江縣每年僅維持25家公辦養老機構運營就需投入數百萬元,陷入“政府投入越多,資源浪費越大”的惡性循環。

破冰之路

從“政府包辦”到“市場賦能”

“改革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李必樹語氣堅定。面對全縣老齡化率25%的壓力,2021年底,墊江縣按照“兜底作用不削弱、國有資產不流失、養老用途不改變、服務水平不降低”的四不原則,啟動公辦養老機構“公建民營”改革,將全縣25家公辦養老機構整體打包招標。經過激烈競爭,深耕養老行業12年的重慶宏善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依法中標,開啟了這場“破冰之旅”。

根據合作約定,墊江縣公辦養老機構所有權不改變,但政府不再參與具體運營管理﹔宏善集團隻有經營權,縣民政局按規定給予運營補貼、失能人員集中照護“補差”等政策性補助。

“整體打包和服務年限20年是關鍵。”宏善墊康裡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朱丹強調,他們與墊江縣民政局簽約時特別看重合作期限這一點。

“隻有規模化,企業才能生存。整體打包意味著部分有市場前景的養老機構也包含在內,對企業來說能從中挖掘、放大更多盈利點﹔而合同時效達到20年,讓企業可以放心投、大膽投。”朱丹說。

走進墊江縣硯台鎮敬老院舊址,牆面斑駁,院內已空無一人。這是改革中被優化整合后的機構之一。

啟動改革后,宏善集團首先將25家機構整合為18家,設施落后的小型敬老院被撤並。

隨后,企業首期投入3000余萬元,在6家機構進行適老化改造,又集中打造“一南一北一東”3個失能老人照護中心。

在澄溪鎮敬老院,院長皮廣軍指著走廊扶手回憶:“過去這些扶手高度超過國家標准,老人用起來不順手。”

宏善集團接手后,將走廊扶手高度統一調至80厘米,又將每個衛生間的蹲便器改為坐便器,在浴室加裝防滑凳,連馬桶旁的呼叫器位置都反復測試,要讓老人一伸手就能按到。

專業化的“人才革命”也隨之掀起——“公建民營”改革后,全縣原有的13名護理員全部進行崗前培訓,宏善集團又新招了50多名護理員,他們全部持証上崗,平均年齡下降10歲。同時,9名有養老服務專業背景的“95后”當上敬老院院長。

29歲的董易佩是墊康裡頤年公寓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院長。她上任后,為“老院”注入“新思想”,“我們引入KPI考核,管理人員和護理員收入與老人滿意度直接挂鉤,再不能是‘干好干差一個樣’了。”

重生圖景

老人、政府與企業的“三贏”

2月17日中午,澄溪鎮敬老院大廳,幾十名老人正跟著年輕的工作人員包嬌嬌一起做飯后保健操。75歲的涂國志站在第一排,伸手抬腿做得尤其認真。

涂國志在澄溪鎮敬老院居住了10年時間,他說:“以前天天看電視,日子像熬粥一樣慢。現在做操、唱歌、畫畫、猜謎,時間不夠用!”

在他房間的床頭,貼著每日活動表,衣櫃裡挂著演出用的紅圍巾——這些都是“公建民營”改革后的新氣象。

穿過大廳,右手邊是幾間康復訓練室。88歲的黃淑芬因中風行動不便,每天在護理員協助下進行下肢訓練。“以前隻能半躺著,現在媽媽能自己推輪椅去花園了。”黃淑芬的兒子告訴記者,母親入住后性格開朗了許多,“這裡比家裡更讓她安心。”

和年輕的工作人員、社工、志願者在一起“混”的時間長了,涂國志也學會了一些時髦話語:“我們以前是‘活著’,現在才是‘生活’。”

老人們熱情擁抱“第二人生”的背后,還有兩道看不見的“數學題”:政府的“減法”與企業的“加法”——

“公建民營”改革后,墊江縣政府不再增加公辦養老機構的建設性投入,運營機構還以每年遞增的方式向縣民政局支付一定場地租金,財政支出每年可減少數百萬元。

對企業而言,改革后,18家公辦養老機構全部達到“二星級”機構標准,其中一家摘得“四星級”招牌。由於硬件軟件雙雙升級,整體床位利用率從2021年的34.2%上升至現在的78.8%。更重要的是,新增的幾百位入住老人中,大部分為慕名而來的社會老人。

“養老不是暴利行業,但可持續。目前企業每月已過盈虧平衡線,預計10年內能收回成本。”走過三年改革,宏善集團對此次“投資”的信心更強了。

改革啟示

創新不是“一包了之”

值得一提的是,墊江縣這次“公建民營”改革並非“一包了之”。墊江縣民政局養老服務和社會事務科科長趙仁江介紹,縣民政局要求企業定期提交運營數據,並每月組織明察暗訪,重點檢查18家機構的食品安全、消防隱患和服務質量。

相對應的,墊江縣創新出台了《社會辦養老機構運營補助實施辦法(試行)》,按每位老人每年180元—600元不等標准,根據考核結果給予養老機構運營補助。

這次改革引發的“鯰魚效應”更超出預期,墊江縣45家民辦養老機構的“生存之戰”已經打響。

墊江縣星源心健康養老服務有限公司運營著一家養老機構,去年,公司投入五六十萬元用於改造消防設施和培養養老服務人才。院長郝冬梅坦言,隻有跟上改革步伐,才能在市場上立足。

據墊江縣民政局統計,45家民辦機構掀起“提質潮”,已陸續投入500余萬元,用於消防和住房安全隱患整治。縣民政局順勢而為,對存量民辦養老機構進行備案整頓,驗收備案一批,警告處罰一批,關停淘汰一批,全縣民辦養老機構備案率從7%提升至87.5%。

目前,我市已有20多個區縣深入墊江考察學習“公建民營”改革,創新機制在巫溪、巴南等地復制。(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張莎)

記者手記>>>

養老改革需要在政府與市場之間找到平衡點

墊江縣的“公建民營”養老改革,是一場直面困境、探索創新的民生實踐。

這場改革的核心在於機制創新與資源優化配置。墊江縣通過將25家機構整體打包招標,引入專業的市場化運營主體,成功地將原本低效的公共資源轉化為高效的服務載體,極大地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服務滿意度。同時,政府通過減少直接運營成本和提高床位利用率,實現了財政減負,而企業則在規模化經營中找到了盈利空間。正如75歲的涂國志所說:“以前是‘活著’,現在才是‘生活’。”這種三贏的局面,正是“公建民營”模式的魅力所在。

從更深層面來看,這場改革的意義遠不止於此。它實際上是對傳統養老服務模式的一次深刻反思。長期以來,我國的養老服務主要依賴於政府投入,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和社會需求的多樣化,這種單一模式逐漸顯現出局限性。墊江縣的實踐表明,通過引入市場機制,可以有效激發養老服務的活力與效率,同時也能夠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養老服務中來。這不僅是對現有資源的重新整合,更是對未來養老服務發展方向的一種積極探索。

改革之路仍在繼續。“公建民營”模式是“萬能藥方”嗎?創新的機制能否持續?長合同期的企業是否會因盈利壓力降低服務質量?農村與城市的養老資源如何均衡?這些問題仍需時間檢驗。但至少,這場改革証明了一點:在政府與市場的合力下,“老有所養”正從口號走向現實。(張莎)

(責編:蓋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