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頭圖

《重慶市打造民營經濟發展高地若干措施》即將出爐

聚焦6個方面賦能民營經濟 重慶再出硬核政策

2025年03月01日09:22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二月二十五日,北碚區重慶千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睿藍汽車整車生產線,工人在趕制訂單產品。首席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二月二十五日,北碚區重慶千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睿藍汽車整車生產線,工人在趕制訂單產品。首席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民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2月28日,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以實際行動拼經濟謀發展,為現代化新重慶建設作出突出貢獻。2024年,全市規上民營工業企業數量、工業增加值、工業利潤、就業人數,分別佔全市規上工業的87.4%、57.7%、64.8%、69.5%。

發布會上,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新聞發言人朱江介紹,市委常委會已審議了《重慶市打造民營經濟發展高地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將於近期公布。

未來,重慶如何持續提升民營經濟創新力、競爭力和綜合實力,加快建設民營經濟發展高地?出席發布會的嘉賓進行了解答。

政策賦能

聚焦最緊迫的6大領域

朱江表示,《若干措施》聚焦民營企業最關心、最緊迫、最現實的問題,細化提出具體工作舉措,重點聚焦6個方面:

激發民營經濟創新活力,提出支持民企搶佔未來產業新賽道、助推數字化轉型升級,助力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等舉措。比如,對民企承擔的具身機器人關鍵技術攻關、開源社區等重點專項項目,按規定給予不超過500萬元項目經費支持。

增強民營經濟發展動能,提出引導民企融入“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鼓勵支持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等舉措。比如,對民企開發創新藥、生物類似藥等新產品,按規定給予每個項目100萬元—1000萬元支持。

完善民營經濟法治保障,提出嚴格規范涉企行政執法、加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保護、防范化解拖欠企業賬款等措施。比如,持續實施“大綜合一體化”行政執法改革,減少行政檢查數量和頻次。

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提出嚴格落實公平競爭政策、優化信用體系建設、完善招投標等舉措。比如,實施統一的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著力破除招投標、政府採購等領域對民企設置的隱性門檻和壁壘。

強化民營經濟要素供給,提出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提高用能用地保障、提高人才用工支持等措施。比如,建成投產“疆電入渝”工程,加快推進渝黔直流背靠背、川渝特高壓交流加強工程等,為企業提供持續穩定的電力供應。

促進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提出加強新時代渝商培養、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等措施。比如,深入推進年輕一代民營經濟人士“十百千萬”培育工程,梯次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的“新重慶·新渝商”隊伍。

金融賦能

推動金融機構主動問需於企、送資於企

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困擾和影響中小企業發展的問題。市委金融辦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市地方金融局副局長龔榮潔表示,下一步,重慶將加快構建中小企業全周期、多渠道、廣覆蓋、數字化的多元融資體系。具體舉措包括:

加力推動各類增量政策落地見效。加大支小支農、科技創新等政策工具投放力度,加大首貸支持力度,開展信貸白戶“培育式”金融服務,擴大無還本續貸政策的覆蓋范圍,將續貸對象擴展至全部小微企業,並階段性擴大到中型企業。

加力推動惠企助民政策精准直達。加快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擴面上量,組織開展中小微企業、農村致富帶頭人、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等融資服務行動,推動金融機構主動問需於企、送資於企,支持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應貸盡貸、能貸快貸。

加力支持現代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金融支持“四鏈融合”、促消費、穩外貿等專項行動,推動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股權投資基金試點,支持優質上市企業實施並購重組、再融資,擬上市入庫企業動態保持1000家。

加力提升數字金融服務平台效能。上線“渝金通”數智金融服務平台,打造多跨融合、協同高效的政金企綜合服務和應用平台,建設民營小微企業特色的產品服專區。

信用賦能

幫助中小微企業以“信”換“貸”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和法治經濟,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對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朱江表示,下一步,重慶將健全企業、個體工商戶、自然人、社會組織、事業單位、政府機構六類主體公共信用評價體系,打造“信用+執法”等系列便民惠企場景,為民企提供信用評價結果認証查詢和授權查詢服務。

健全民營中小企業增信制度,創新以信用評價為基礎的融資增信模式,幫助中小微企業以“信”換“貸”,助力無抵押、無擔保的小微企業信用融資“降利率、降門檻、減時間、減材料、增額度”。

完善民企信用修復服務機制,在“渝快辦”搭建全市統一的信用修復入口,企業可“一窗”辦理行政處罰等失信行為信用修復,健全信用修復智能提醒服務,及時幫助失信主體重塑良好信用。

產業賦能

壯大現代制造業民企不可缺位

“培育壯大‘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民營企業不可缺位、不能缺場,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市經濟信息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吳濤表示,重慶將圍繞三個方面發力:

其一,在民營優質市場主體培育上發力。加快實施領軍(鏈主)企業跨越發展“鯤鵬”行動、專精特新“小巨人”培育行動、“獨角獸”及瞪羚企業培育行動,配合抓好上市企業培育“千裡馬”行動,圍繞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強化企業在“33618”重點產業鏈中的配套能力。

其二,在激發創新活力營造良好創新氛圍上發力。大力支持相關企業建設產業創新綜合體等平台載體,加快推進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建設,通過“揭榜挂帥”“賽馬”等機制,推動點多、面廣、量大的民營制造業企業開發新技術、研發新產品。借鑒杭州培育“六小龍”經驗,依托“研究院經濟”模式和各類孵化器、加速器,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支持、創新人才和創業團隊引育、創新生態圈建設,引導社會資本加強企業對接和投入。

其三,在提供更優質服務上發力,落細落實常態化“三服務”機制,聚焦服務企業上新、上雲、上市和降要素成本、物流成本、資金成本深化改革,進一步健全完善“服務企業專員制度”,迭代優化“企業碼上服務”綜合場景。

法治賦能

對企業不隨意實施頂格處罰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市司法局黨委委員、副局長殷潔表示,下一步重慶將從三個方面嚴格規范涉企行政執法活動。

全面規范涉企行政檢查,減少擾企擾民。重慶將全量梳理涉及企業的行政檢查事項,並以清單形式向社會公布。行政機關如果實施清單以外的檢查,企業有權拒絕。不同行業領域涉企行政檢查原則上都要統籌實施,在相近時間段內要對同一企業實施行政檢查的,必須聯合開展。同時,還將推行“承諾免檢”“掃碼入企”“非現場檢查”等多種方式,堅決杜絕隨意檢查。凡是能夠通過資料上傳、書面核查、信息共享等方式達到監管要求的,不得進入企業實施現場檢查。

嚴格規范涉企行政處罰,提升企業獲得感。對企業不隨意實施頂格處罰,不得隨意降低違法行為認定門檻,不得隨意擴大違法行為范圍。將全面推行柔性執法,廣泛實施不予處罰、減輕處罰、從輕處罰三張清單,凡是能夠採取告知提醒、勸導指導、警示提示、批評約談等方式處理的,不得給予行政處罰。將探索涉企行政處罰經濟影響評估制度,凡是對企業給予重大行政處罰、可能嚴重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要事先開展經濟影響評估並作出針對性處置。

開展涉企執法集中整治,嚴格規范行政執法行為。從今年3月起,重慶將圍繞企業關心的“亂收費、亂罰款、亂檢查、亂查封”等突出問題和國辦文件明確規定的“五個嚴禁”“八個不得”的工作要求,通過自查自糾、明察暗訪、現場督查、整改落實等環節,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涉企行政執法突出問題集中整治,嚴禁任性執法,嚴懲逐利執法,整肅整個行政執法環境,對違法違規問題一查到底,嚴肅處理。

科技賦能

讓民企在科技創新中“挑大梁”

“近年來,重慶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行動計劃為引領,持續推動政策、資金、項目、平台、人才等創新資源向民營企業集聚。”市科技局黨委委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偉表示,下一步,重慶將從三方面推動民企科技創新。

讓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中“壯隊伍”。大力實施小微科技企業孵化行動,加快推廣“教育+人才+科創+產業”明月湖科創園模式,力爭新建6個特色園區,提質發展環大學創新創業生態圈,孵化培養更多民營科技企業。

同時,深化實施“雙倍增”持續促進行動、科技領軍企業培育行動,用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支持創新的財稅優惠政策,形成“微成長、小升高、高變強”梯次培育體系。

讓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中“挑大梁”。持續組織實施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重大(重點)科技專項,提高民營企業牽頭實施重大(重點)研發項目的比例,對民營企業承擔解決主導產業關鍵核心技術難題的重大專項項目,按規定給予1000萬元項目經費支持。

同時,今年還要啟動企業科技攻關聯合行動計劃專項,擬重點支持生命科學、智慧農業、AI及機器人等新領域新方向的研發項目450個,引導民營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讓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中“強本領”。支持民營企業在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制造等新領域新方向,布局建設一批市級技術創新中心,從高校、科研院所選派科技人才組建不少於100個科技特派員團專門服務企業科技創新,擴大種子投資基金投資規模,按照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思路每個項目投資最高不超過200萬元。

人才賦能

助推民營企業代際傳承

“民營企業代際傳承和接班人培養,是重慶打造民營經濟發展高地的現實需要。”市工商聯黨組成員、二級巡視員、新聞發言人謝華民表示,2024年起,重慶全面實施“年輕一代民營經濟人士‘十百千萬’培育工程”,梯次培育“十名領軍、百名精英、千名骨干、萬名新銳”雁陣式青年企業家隊伍。

此項工作列入市委打造民營經濟發展高地加快實施的重點改革清單,2025年擬打造改革標志性成果。

搭建“四梁八柱”,擬定培育“施工圖”。把45歲以下有潛力的優秀年輕一代民營經濟人士作為培養重點,制定“十名領軍、百名精英、千名骨干、萬名新銳”培育的標准,建立完善“十百千萬”培育庫,已建立50名領軍、200名精英后備培育庫,推動建立“千名骨干”和“萬名新銳”后備培育庫。(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唐琴)

(責編:莢天宇、張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