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岸:數字見証 綠意澎湃城市“生命力”

春山如黛,綠意奔涌。時值植樹造林黃金季,每年此刻,南岸都會掀起全民植綠熱潮。在南山放牛村、明月山林場義務植樹基地,社會各界群眾揮鍬培土、扶苗澆水,新栽的桂花隨風輕曳,與連綿的香樟林交相輝映。
滿目蔥蘢的背后,是一組沉甸甸的生態數據:十年,南岸累計營造林7萬余畝,超過6500個標准足球場﹔培育木荷良種苗木65萬株﹔上萬群眾義務植樹5萬余株,為近700畝荒坡披上綠裝。
以“數”為証:十年造林書寫綠色答卷
十年光陰,南岸將“擴綠興綠護綠”的戰略藍圖轉化為立體生態畫卷。
“通過國土綠化三年提升行動、‘兩岸青山·千裡林地’等工程,讓7萬余畝新造林地連點成線、織線成網,形成環繞長江的‘翡翠項鏈’。”南岸區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植綠的十年裡,國家級林木良種基地建成投用,累計採收木荷優質種子538公斤,可繁育生態林苗超百萬株﹔科學搭配小葉楨楠、紅葉石楠等20余種鄉土樹種,使造林成活率穩定在95%以上。
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植綠的隊伍,全民植綠的浪潮不斷襲來。在南岸,十年來近萬人加入了揮鍬植綠的隊伍。義務植樹基地從2處擴展至8處,市民通過“雲端認養+實地種植”新模式,讓5.2萬株樹木扎根南岸,人均增綠面積達0.7平方米。
今年,南岸繼續創新義務植樹形式,積極推廣“互聯網+義務植樹”,方便公眾參與,積極回應了廣大老百姓對參與植樹造林的熱情,不斷提高公眾的生態意識和環保意識,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
向“新”而行:綠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脈
從荒坡染翠到青山疊嶂,從單一造林到多元共生。十年的生態成果來之不易。守綠,南岸打出了“人防+技防”組合拳。
依托智能化監測系統、專業化護林隊伍,南岸連續240個月未發生森林火災,重大林業有害生物災害“零記錄”,森林覆蓋率和林木質量穩步提升。
穿行於南岸的林間步道,既能遇見護林員手持終端巡護的身影,也能看到市民掃碼認養樹苗的溫馨場景——這座城的綠色基因,正在技術與人文的雙重滋養中生生不息。
“通過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加強執法監管,有效遏制毀林開荒等行為,讓‘兩山’理念在南岸落地生根。”該負責人表示,如今,蔥郁的南山、綿延的明月山林場不僅是城市“綠肺”,更成為涵養水源、固碳釋氧、生物棲居的生態安全屏障,為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注入綠色動能。(陳思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渝廈高鐵重慶段“黃醫生”上線
- 人民網重慶3月13日電 (記者胡虹)記者從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獲悉,3月13日8時許,55901次高速綜合檢測列車從重慶東站駛出,對新建渝廈高鐵重慶東至黔江段(以下簡稱:渝廈高鐵重慶段)線路及各系統進行綜合檢測,標志著渝廈高鐵重慶段首趟動車組上線,離全線開通更近一步。 “黃醫生”對渝廈高鐵重慶段線路及各系統進行綜合檢測。…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