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供銷合作總社:新農具+新模式 服務農業生產

隨著現代化專業知識與創新科技不斷賦能,農業生產也從“看天吃飯”向“知天而耕”轉變。重慶市供銷合作總社近年來探索實施了訂單農業、托管服務,去年又開啟了高標准農田建設,並依托物聯網、雲計算等信息技術手段,讓農機“上雲”,實現農機跨區調度,提高農業機械化作業效率。重慶市供銷合作總社通過“新農具+新模式”,全力服務農業生產,助力農民增收。
農機上雲 新農具讓農戶更省力
今年春耕伊始,重慶市銅梁區平灘鎮、少雲鎮的2萬畝高標准農田裡,多台旋耕機翻土、秸稈粉碎一氣呵成。大型旋耕機碎土能力強,一次旋耕能達到一般犁耕和耙地作業幾次的碎土效果,耕層透氣透水,更有利於水稻根系發育,且每台旋耕機半天就可以完成20畝地的工作量。
依托物聯網、雲計算、北斗衛星系統等信息技術手段,重慶市供銷合作總社社有企業重慶智慧農服集團建立了智慧農服數字農機跨區調度平台。農民可以通過電話、村級或鎮級服務點來直接租借農機服務,也可以通過平台在手機上下單,足不出戶就能得到農機服務,實現了農機的有序流動和快速配置。
智慧調度中心的大屏幕上可以看到各個農機的位置和工作狀態。重慶市供銷合作總社供圖
“以前自己找農機,價格高不說,還經常排不上隊。現在村裡把大家的土地組織在一起,供銷社農機耕種,省心又省錢!” 雲陽南溪鎮王大爺說。
據了解,雲陽供銷推行“供銷社+村集體+農戶”三方聯動模式,推動農機服務從“分散”到“集中”轉變。為保障農機服務的高效運行,雲陽供銷聯社充分發揮農合聯和為農服務中心的作用,整合了300余台(套)農機設備和50余名農機手,組建了11支專業化農機服務隊伍。這些隊伍為農戶提供從播種到收割的全程機械化服務,既降低了農戶的生產成本,又提高了農機的使用效率。據統計,推行這一模式后,農機服務成本降低了10%,農機閑置率下降了15%,農戶畝均降本增效200元以上。
訂單托管 新模式讓農戶更省心
“村村旺”作為重慶市供銷合作總社服務“三農”的“排頭兵”,近年來一直在確保糧食安全問題上不斷探索創新,近5年已在全市發展“訂單農業”近40萬畝,實現助農增收2.5億元。
據“村村旺”供應鏈管理中心業務總經理陳雨介紹,去年,與銅梁簽訂了青菜頭、水稻的“訂單農業”,今年承擔了銅梁區平灘鎮、少雲鎮近2萬畝高標准農田的運營。還將利用“村村旺·農服通”應用提供的信息化工具、金融手段、訂單農業等服務,從耕種、銷售、服務等全鏈條,為高標准農田的運營護航。
涪陵區龍潭鎮張大哥常年在外打工,家裡的幾畝地一直閑置著。今年春耕前,他接到了龍潭供銷社的電話,詢問他是否願意將土地托管給供銷社進行耕種。“托管?怎麼個托法?”“全托管就是我們幫你種,你啥都不用管,到時候收成就行。半托管就是你出種子化肥,我們負責耕種管理。”供銷社的工作人員解釋道。張大哥想了想,決定試試全托管。“這下可省心了!我在外打工也能安心了,家裡的地也不用荒著了。”張大哥高興地說。
龍潭供銷社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重慶市供銷合作總社供圖
龍潭供銷社今年成立了3支為農服務隊伍,通過全托管、半托管等方式,為1000余戶農戶和十幾個大戶提供了機耕、機播等農業社會化服務,服務面積達3000畝次。特別是針對像張大哥這樣在外務工的農民,供銷社的服務不僅讓閑置耕地得到了有效利用,還為農民增加了收入。
川渝合作 新紐帶讓農戶更互聯
“以前啊,咱這田一到冬天就荒著,啥也種不了。聽說隔壁重慶梁平的田裡都忙忙碌碌,一家一年能多掙不少錢,我們就隻能眼巴巴地望著,心裡別提多羨慕了。” 四川達州市新芽村張大爺回憶說。
達州市新芽村的農戶砍收青菜頭。重慶市供銷合作總社供圖
如今,“村村旺”在該村發展青菜頭種植訂單農業,這片冬天曾經閑置的土地,因為青菜頭的種植而煥發出勃勃生機。
據了解,“村村旺”還積極和四川省供銷合作總社對接數字化服務合作,該合作落地后,四川的種植戶就可以在手機上通過“村村旺·農服通”拿到青菜頭訂單。“村村旺”平台就像一條紐帶,將川渝兩地緊密相連,為農戶帶來了增收的機會。(張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渝廈高鐵重慶段“黃醫生”上線
- 人民網重慶3月13日電 (記者胡虹)記者從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獲悉,3月13日8時許,55901次高速綜合檢測列車從重慶東站駛出,對新建渝廈高鐵重慶東至黔江段(以下簡稱:渝廈高鐵重慶段)線路及各系統進行綜合檢測,標志著渝廈高鐵重慶段首趟動車組上線,離全線開通更近一步。 “黃醫生”對渝廈高鐵重慶段線路及各系統進行綜合檢測。…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