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載貫通歐亞
重慶中歐班列從物流通道到經濟動脈的蛻變之路

自2011年3月19日首條中歐班列線路“渝新歐”從重慶團結村站啟程,歷經十四載風雨兼程,重慶中歐班列已從一條物流通道蛻變成為驅動產業升級、經濟騰飛的核心動脈。十四年間,重慶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1.6萬列,覆蓋歐亞117個城市,貨值近6000億元,帶動外向型產業年均增長30%。這一連串的數字背后,是重慶從內陸腹地向國際樞紐華麗轉身的堅實足跡。
突圍:從“山城困境”到“國際樞紐”
重慶,這座被譽為“山城”的城市,雖坐擁長江黃金水道,但長期以來,外貿物流受困於“向東繞海”的漫長周期,空運成本高昂,外向型經濟發展舉步維艱。電子產品出口歐洲需耗時40多天,企業資金周轉壓力巨大,這曾是重慶眾多外貿企業面臨的共同難題。
“渝新歐”作為中國西部首條直達歐洲的陸路貿易通道,其開通將重慶至歐洲的運輸時間大幅縮短至16天,成本縮減至空運的五分之一。這一革命性的變革迅速吸引了全球產業鏈的目光,惠普、宏碁等IT巨頭紛紛落戶重慶,形成了“品牌+代工+配套”的千億級產業集群。
十四年間,中歐班列的貨櫃裡,裝載的不僅是貨物,更是重慶產業結構的迭代密碼。
從最初的電子產品拓展至汽車整車、光伏設備、醫療器械等上萬種商品,中歐班列的品類不斷擴容,網絡持續延伸。國內可輻射59個鐵路站點及29個港口,國外基本覆蓋亞歐全境,實現了輻射歐亞、串聯東盟、多向互聯的物流網絡。同時,重慶中歐班列在模式創新上也不斷突破,首創跨省域合作機制,試點動力鋰電池鐵路運輸,大力推行鐵路快通模式等,進一步提升了物流效率。
2024年,是重慶“渝車出海”計劃實施的第一年。全年重慶出口整車貨值達到431億元人民幣,其中通過中歐班列出口的整車貨值約佔十分之一。進入2025年,這一增長勢頭更加迅猛。僅第一個月,重慶經鐵路出口的汽車就增長了六成以上,新能源汽車更是大幅增長超5倍。
中歐班列的提質提速,為“渝車出海”提供了堅實的信心和底氣,重慶的整車“頭部企業”紛紛加碼海外市場,長安汽車將建設首個海外新能源整車基地,賽力斯也明確表示將在海外市場實行新能源汽車“銷量倍增計劃”。
密集穿梭的中歐班列,帶動“渝車”以更快的速度駛向全球市場,為重慶爭取了更多的經濟增長點,充分印証了“通道+產業”的協同效應。截至目前,重慶中歐班列累計運輸IT、整車相關產品貨值超3000億元。
賦能:從“物流節點”到“經濟生態”
中歐班列的“乘數效應”,在重慶經濟數據中清晰可見。
產業集聚方面,中歐班列的開通吸引了博世、保時捷等300余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重慶,拉動了外貿進出口貨值超4000億元。區域聯動方面,重慶與成渝、長三角等10余省市建立了戰略合作,2024年重慶GDP達到32193.15億元,增長5.7%,外向型產業貢獻率位居前列。就業擴容方面,中歐班列不僅為重慶本地物流、制造、服務等行業間接帶動了大量就業機會,還為處於產業結構轉型中的國外城市如杜伊斯堡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
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的發展是這一變化的縮影。作為重慶中歐班列的重要樞紐,昔日的農田小站團結村如今已蝶變為鐵公水空“四式聯運”樞紐,東南西北國際通道“四向齊發”。2024年,園區發送箱完成27.29萬標箱,增幅14%﹔辦理量73.07萬標箱,增幅3.9%。園區內,智能倉儲、跨境金融等新業態蓬勃發展,重慶江津綜保區通過“水公鐵聯運”實現了保稅物流的升級,為企業極大地節約了運輸時效和成本。
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以及中歐之間在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等新興領域合作的不斷拓展,中歐班列將迎來更多機遇。
渝新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重慶中歐班列將進一步提升中歐班列的服務質量和運營效率,積極助力我市現代化多式聯運集疏運體系及對外開放綜合服務體系加速構建,力爭在推動我市外向型經濟蓬勃發展及高水平對外開放進程中展現更大作為,努力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做出更多貢獻。(張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