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頭條

“四鏈融合”助企跑出加速度

重慶多家科技企業發力機器人、人工智能等賽道

2025年03月17日07:47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3月11日,位於兩江新區的廣域銘島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算法小組人員對總裝車間的工人擰緊工藝進行動作識別算法分析優化。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讓更多企業在新領域新賽道跑出加速度。連日來,記者走訪發現,依托“四鏈融合”,重慶多家科技企業以“創新鏈”為核心驅動力,正在機器人、人工智能等賽道全力奔跑,為全年發展好勢頭打下基礎。

深耕防爆賽道

“重慶造”機器人將落地西亞油氣田

“創新鏈”的重要一環是技術進步。七騰機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七騰機器人)以創新為引擎,深耕防爆機器人領域,成功研發出“重慶造”防爆機器人,並進軍西亞市場,為當地油氣田提供安全保障。

據了解,傳統防爆機器人使用電機驅動,存在易產生電火花、速度和負載能力不足等問題。七騰機器人突破技術瓶頸,採用液壓驅動技術,其自主研發的四足防爆機器人,不僅杜絕了電火花的產生,還具備更強的承載能力和更靈活的移動性能。

2024年4月,七騰機器人率先推出採用航空領域電靜液驅動技術的四足防爆機器人,整機質量149公斤,額定負載能力高達200公斤,可持續工作兩小時。該機器人搭載了500多種先進算法,可靈活攜帶或挂載多種設備,完成多樣化巡檢、物資運輸、救援以及操作運維等任務。

今年1月,七騰機器人又推出了全新防爆四足機器人,持續工作時間延長至5小時。無論是細微的管道漏液,還是復雜的載人作業,都可以交給它完成。

今年初,七騰機器人成功完成海外訂單交付,其產品將奔赴西亞油田,承擔安全巡檢工作,為共建“一帶一路”貢獻力量。

瞄准新基建

用數字化智能化為交通基建設施“把脈”

除了技術進步,創新鏈的另一環是產業升級。重慶中科雲從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雲從科技)就把目光瞄准新基建領域。雲從科技參與共建的數字交通智能安全川渝實驗室,就是要為包括橋梁在內的各類交通基建設施的安全性“把脈”。

“我們可以運用自研的AI大模型,增強視覺識別能力,賦能無人機、工程車等傳統設備,還可以挖掘交通行業沉澱的海量大數據,為橋梁、隧道、道路等建立‘健康檔案’,提前防范安全風險。”雲從科技公共事務總監李賡介紹,在前不久公示的8個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中,雲從科技是唯一參與建設的民企。

大模型融入交通基建,會有怎樣的變化?李賡表示,橋梁等基建的安全檢測工作,如辨別裂縫、變形等,大模型的視覺識別能力完全可以勝任。通過配備無人機、工程車等,可以降低對人力的依賴程度,從而降本增效。

目前,雲從科技正與實驗室的依托單位招商局重慶公路工程檢測中心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學等積極溝通,讓大模型抓緊“學習”交通基礎設施的安全隱患和常見問題。

賦能制造業

為工廠打造AI“新人培訓課”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可推動現有產業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在汽車領域,廣域銘島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域銘島)正深度融入制造業,在汽車工廠打造由AI設計的“新人培訓課”。

教授技藝可以靠“老帶新”,為何要用AI來培訓新員工?廣域銘島相關負責人說,以吉利旗下的領克成都工廠為例,每個月的新員工人數約為100人,這100個新人會被分配到各個車間的班組,實習一段時間后正式上崗。

“每個新員工的技能基礎、動手能力等都不一樣,而且帶教老師也不可能一直密切關注他們。因此到了崗位上,大家的技術很有可能‘參差不齊’。”該負責人表示,例如,一個擰緊堵蓋的動作,如果員工做得不到位,就可能導致后續車輛漏油。而等到車輛出問題再進行回溯,糾錯成本就很高。

傳統的師帶徒模式,技術都靠手把手教,一些技術竅門還有可能隨著老師傅退休而“失傳”。

而AI介入則可以徹底改變上述痛點。首先,廣域銘島運用AI技術,學習和分解汽車制造中所有環節的技術,並將其形成一個標准化的知識庫,具體到每個車間的每個工位。

新員工到工廠后,先進入包含沖壓、焊裝、涂裝、總裝四大工藝的“道場”。在這裡,AI通過攝像頭捕捉並分析新員工的操作動作、次數、准確率等,及時進行反饋和修正。在“道場”培訓結束后,AI還會根據培訓內容和崗位需求,出一套包含了理論和實操內容的題目,讓新員工考試。同時,當新員工到崗后,工位上的攝像頭也會捕捉他們的動作,並通過AI計算,分析動作流程和工時,進一步優化工序。

該負責人表示,目前,AI“新人培訓課”正在吉利旗下多個工廠推行,覆蓋新員工3000名。

重慶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詹懿表示,在“四鏈”中,創新鏈和產業鏈的融合是關鍵,兩者的融合將形成從基礎研究、應用開發到市場化應用的閉環機制,實現科技成果從“書架”到“貨架”的轉化,最大化實現創新的價值,為持續推動創新提供積累。

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重慶已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新舉措,錨定提速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和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提速培育新產業、塑造新優勢、形成新動能。(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申曉佳)

(責編:蓋純、張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