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教育>>動態

泥土裡筑育人高台 重慶理工大學特色課堂“接地氣”

2025年03月19日16:12 |
小字號

天氣轉暖,重慶理工大學“士繼書香農場”的壟埂間,機械工程學院學生用農具調整作物株距,藥學與生物工程學院學生將艾草的生長環境進一步記錄,化學化工學院的學生將土壤進行取樣,經濟金融學院學生核算著“責任田”的投入產出比……

近日,這座由校園閑置土地改造的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迎來首個春耕日,500余名師生在翻地、播種間展開了一場“五育融合”的生動實踐。

學生們在田間除草、鬆土。重慶理工大學供圖

學生們在田間除草、鬆土。重慶理工大學供圖

勞動認知重構:從知識殿堂到田間課堂

“挖掘深度20公分的土坑,恰似在編制預算時設定的誤差范圍、資產負債表中的容錯區間,多一分少一分都可能對作物生長產生影響,進而影響最終收益。”會計學專業的彭欣怡在翻地時腦海中浮現出成本效益原則。

這種將專業知識與農耕實踐相融合的思維方式,正是“士繼書香農場”的設計深意。該校將閑置土地劃為“責任田”,各學院結合專業特色制定耕種方案。在這裡,勞動教育不是簡單的體力消耗,而是思維模式的破界實驗。

育人邏輯升維:三階體系鍛造“新農人”

彎腰給四季豆播種間隙,材料學院學生張智鑫展示了他的“農耕日志”:3月12日,根據四季豆成長趨勢,傳統竹架或出現承重不足,計劃用碳纖維復合材料進行輕量化改造。

這冊記錄本背后,是該校構建的“愛勞動—懂勞動—會勞動”三階育人體系,即通過農耕文化講座培育情感認同,依托農技培訓課程傳授專業知識,最后在經營實踐中完成能力轉化。

文化基因覺醒:在農耕文明中尋找精神坐標

藥學專業學生高文婧蹲在田埂間觀察薄荷長勢。這個從小沒見過農具的“00后”城市女孩,如今能准確說出二十四節氣對應的農事規律:“驚蟄鬆土、春分播種,這些祖輩的智慧讓我重新理解了‘時務’——不僅是把握時代潮流,更是讀懂四時物候的深意。”

學生合影。重慶理工大學供圖

學生合影。重慶理工大學供圖

“我們希望在工業文明時代重構年輕人與土地的情感聯結。”該校兩江校區相關負責人指著一片剛種下辣椒苗的田壟解釋。在這裡,實踐取代了PPT課件,雜草識別成了藥學與生物工程學院的隨堂測驗,土壤的理化性質檢測成為化學化工學院的實踐項目,經濟作物的生長周期則化作數學建模課題。

當知識從書本移植到土地,勞動便成了最生動的教案。

在這所理工科高校,勞動教育的辯証法正孕育著新的可能:當嚴謹的工程思維遇上混沌的自然生長,當科技創新對接千年農耕智慧,教育便回歸了最本真的形態——向下扎根,向上生長。(晏紅霞、韓璐)

(責編:莢天宇、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