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手機APP以下載返利、在線時長返利誘導使用
刷手機,老年人也要防沉迷

今年過年回家,重慶市民鐘先生發現,老家有些上了年紀的親戚,即使在互相串門的時候,依然開著手機外放刷短視頻。一問才知道,這些APP向用戶提供返現獎勵,他的伯父每天靠刷視頻返現,每個月能有100元左右的收入。
以某短視頻APP為例,視頻界面會有一個小紅包持續計時賺金幣,1萬金幣可以兌換1元現金,看一條20秒的短視頻大約可以領8個金幣。這就意味著,刷1250條視頻,花費約7小時,才可以掙到1元錢。不僅如此,平台還有拉新人返現金、玩游戲看廣告賺金幣等活動。花費大量的時間賺幾元錢,投入與產出並不對等,為何部分老年人仍然沉迷其中?
西南大學心理學部邵景進教授長期從事老年人科技使用與心理健康研究,他告訴記者,APP下載返利或在線時長返利是一種商業營銷模式,用蠅頭小利增強用戶黏性、增加平台流量,但其中不乏法律風險和用戶風險。老年人更易沉迷其中,這需要社會與家屬多方合力,幫助老年人群體跨越“數字鴻溝”。
有何隱患——
存在法律風險,影響身心健康
事實上,商家推出的這類營銷手段,一開始並不是面向老年人的。過去幾年,以在線返利增加用戶和平台流量的情況,在部分APP大力推廣“極速版”時屢見不鮮。
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劉旭告訴記者,目前國內現行法律中並沒有直接針對這類刷視頻返利、下載返利的規定,這些營銷手段可以說是打著法律法規的“擦邊球”。實際上,這類行為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八條第一款:“經營者不得對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質量、銷售狀況、用戶評價、曾獲榮譽等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欺騙、誤導消費者。”而刷視頻返利和下載返利,是通過向部分用戶返利的方式,人為地提高相關短視頻訪問數量和APP下載數量,誤導其他消費者對這些短視頻或APP的評價。
“老年人群體有大量的閑暇時間,因此成為這類‘返利’模式的主力軍。”劉旭認為。
鐘先生的伯父說:“幾年前退休在家,閑著也是閑著,刷視頻還能賺錢,雖然錢不多,但好歹是有事干。刷著刷著,買菜錢不就有了嗎?”他的幾部舊手機都下載了部分APP的“極速版”,經常每天一起刷視頻賺金幣,“這兩年這些公司沒以前大方了,賺的金幣越來越少。”
老年人有閑,商家有錢,看似兩端得利,實則暗藏隱患。
“最直接的就是身體風險,不少老人在長期刷手機后出現視力下降、患上腱鞘炎的情況,時間長了甚至會損傷認知能力,阻礙社會交往,影響生活質量。”邵景進表示。
“不僅如此,部分不良APP可能會利用此類返利行為‘鎖定’部分老年人,增加個人信息泄露和誘導消費的風險。”邵景進說。
2024年5月,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第一季度投訴熱點,其中以低價或免費、中獎為誘餌誘導老年消費者購買,或體驗后默認開通免密支付、進行連續自動扣款等問題遭到密集投訴。
黑龍江省大慶市的劉奶奶告訴記者,自己用了很多年智能手機,很早就發現手機上有些廣告提示有下載返利,但是她一直不敢點,生怕是詐騙。“我身邊也有老年朋友看到過這些,大多數人還是不敢點的心態。”劉奶奶說。
“正規公司發布的應用還好些,也就由著老年人打發時間,就怕亂下載不知道哪來的應用,等發現問題時勸阻都來不及了。”鐘先生擔憂。
原因何在——
貪圖小利,缺乏陪伴,數字素養不足
在採訪中記者注意到,無論是專家還是老人,“孤獨”一詞是最常被提及的。
“在我們的研究中發現,很多老年人存在家庭、社會、身體健康焦慮,人上了年紀不知道該干什麼,也擔憂身體健康狀況出現問題,家中子女大多又有自己的事要忙,陪伴老人的時間變少,很多老人會覺得‘孤獨’。”邵景進表示。
浙江省的張大爺退休后,坐在沙發上戴著老花眼鏡刷短劇成為他的日常。“刷視頻還能賺錢,何樂而不為?家裡小孩結婚搬出去了,現在還沒孫輩帶,不然每天一個人不知道干嗎。”
“根據‘網絡使用的補償理論’,面對退休后的‘孤獨’,老年人現實中不能滿足情感需求,就會在網絡上尋找替代性滿足,這是他們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子女陪伴不夠、缺乏社交,那就刷視頻返利,給自己找點事情干。”邵景進說。
APP強大的算法機制同樣是老年人愛上刷視頻的原因。不像青少年群體有防沉迷機制,老年人在使用APP時並不存在限制。“現在這些應用太強大了,清楚地知道我喜歡看什麼,不停地給我推薦,有時讓我刷得停不下來。”張大爺說。
面對互聯網海量信息,部分老年人缺乏鑒別能力,就容易被商家的“返利”手段吸引,甚至走進不法分子設置的網絡詐騙陷阱中,“根本原因,還是數字素養不足。”邵景進認為。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五十五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1.08億人,其中60歲及以上網民佔比達14.1%。“老年人群體是數字社會建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對他們使用互聯網存在的問題,我們要做的不是因噎廢食,而是社會各界積極引導,提高他們的數字素養,讓他們科學健康地融入數字社會。”邵景進說。
如何應對——
提倡健康上網,加強對APP監管力度
不久前,一場銀齡觸網反詐防沉迷宣傳活動在重慶市江北區華新街街道華新社區舉行。為預防老年人沉迷網絡、倡導合理應對觀看返利、下載返利等情況,網信、街道、公安等多部門和單位聯動,定期在社區舉辦老年人反詐防沉迷宣傳活動,通過分析真實案例,介紹刷單、返利等新型騙術及防范措施,提醒老年人“不沉迷、不下載、不轉賬”,健康上網。
“為幫助老年人融入數字社會,我們定期收集社區老人的上網需求,針對性地推出一系列‘銀齡行動’培訓課程,在手把手教他們如何使用智能手機的同時,做好防騙防沉迷宣傳。”華新社區工作人員介紹。
“通過這類線上線下培訓,反詐防沉迷宣傳和技能培訓兩手抓,才能有效提高老年人的數字素養。”邵景進說。
相關執法行動同樣重要。據了解,針對老年人上網常見的刷視頻返利等問題,江北區結合“清朗·巴渝”系列專項行動,加強“一老一小”領域網絡行政執法,嚴厲打擊破壞網絡生態、擾亂傳播秩序、超范圍收集個人信息等違法違規行為,2024年累計開展網絡檢查153次,約談不良APP、網站、自媒體23家,關閉違法違規賬號6個,向有關部門移交案件線索19條,辦理行政處罰案件2起。
“家庭成員的陪伴永遠是有效的‘良藥’。”邵景進說,“子女不僅要關心老年人的生活,還要幫助老年人主動融入數字社會,從教會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正確下載應用、識別風險信息等做起。更重要的是,當老年人遇到不確定的信息時,要及時向子女求助。”
“從老年人自身來看,合理做好退休以后的生活規劃同樣重要,發展自己的業余愛好,充實自己的生活,現實中得到滿足,網絡上的需求就會減少。”邵景進建議。
2023年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關於進一步提升移動互聯網應用服務能力的通知》,明確禁止欺騙誤導用戶下載安裝、阻撓卸載、擅自啟動APP等問題。“相關規定給予明確指引,對於涉嫌違規的APP,監管力度要進一步加強,做好‘科技向善’引導,共同助力老年人融入數字社會。”劉旭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3月20日 1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