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區縣>>動態

墊江:一朵牡丹如何“盛開”一座城?

2025年03月20日14:39 |
小字號

陽春三月,墊江縣太平鎮愷之峰旅游區,數萬株牡丹在微風中搖曳,悄然孕育花苞。

山上,牡丹村村民鄧必英蹲在花田間,熟練地為牡丹花苗施肥:“這肥料得用的均勻,吸收好了,牡丹才能開得又大又美。”

“花一開游客就多,得把環境弄得漂漂亮亮的,讓大家舒心。”山下,不少村民正在修繕院子,准備迎接牡丹文化節的可觀客流量。

以花為媒 節會經濟催生發展新動能

愷之峰旅游區。龔長浩攝

愷之峰旅游區。龔長浩攝

墊江牡丹扎根墊江近3000年,是中國山水牡丹的起源地,享有“華夏牡丹源”的美譽。

“春來誰作韶華主,總領群芳是牡丹。”每年三月,明月山內數萬畝牡丹綻放,百余個品種爭奇斗艷。

墊江牡丹的“出圈”始於1999年。彼時,墊江縣依托萬畝野生牡丹資源創辦首屆牡丹文化節。

“最初只是簡單的賞花活動,但連續26年堅持辦節,讓‘華夏牡丹源’逐漸成為超級IP。”墊江縣文旅委主任高亮坦言。

如今,這場持續兩個月的盛會已涵蓋商貿洽談、非遺展演、山地馬拉鬆等30余項活動,2024年吸引游客超460萬人次,拉動縣域消費超30億元。

節會期間,招商引資、項目開竣工等重大活動不斷,豐富的群眾文化活動與體育賽事,讓游客沉浸式感受牡丹原鄉風情。憑借節會助力,墊江文旅產業發展迅猛,獲評全國縣域旅游發展潛力百佳縣等多項榮譽。

今年3-4月,墊江又將迎來牡丹文化節,目前相關部門和景區正緊鑼密鼓地開展籌備工作,確保辦好墊江一年一度最隆重的文旅節會活動。

巧用“花心思” 鄉村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

家住墊江縣太平鎮牡丹村的黃連鋒,是牡丹產業的受益者。

他將土地流轉給旅游公司后,瞅准牡丹花期的可觀客流量,開辦起了農家樂。“每年牡丹花期,農家樂天天爆滿,一天要接待四五十桌客人,從早忙到晚。”黃連鋒笑著說。

花期過后,農家樂生意冷清,黃連鋒便去景區務工,“在景區干活,離家近,收入也穩定,還能照顧家裡。”他還計劃升級農家樂,提升菜品和服務,吸引更多游客。

像黃連鋒這樣的村民不在少數。墊江縣太平鎮愷之峰旅游區、新民鎮牡丹櫻花世界等景區的發展,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村民利用自家農房打造精品民宿。

景區的火爆還解決了村民就業問題,牡丹村常年為愷之峰旅游區提供50多名固定用工,高峰期超100人,年勞務支出超100萬元,村民實現“離土不離鄉”就業。

同時,村集體通過旅游帶動,鼓勵村民拓展出牡丹鮮切花、牡丹盆栽等產品,村民每年僅靠售賣牡丹盆栽就能輕鬆掙到上萬元。

以花為媒,巧用“花心思”,創造與花相連的文化意境,結合鄉村資源,開發不同看點,才能真正讓賞花經濟號准“鄉村復興”的脈搏。

墊江縣積極推動牡丹與多領域深度融合,大力推進明月山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工程,促進景區融合,舉辦重大旅游活動,開發文化遺跡,建設旅游項目,打造精品景區與旅游綜合體,構建“快旅慢游”體系,打響“牡丹故裡·康養墊江”品牌。

延伸產業鏈 融合發展讓花兒持續“盛放”

墊江山水牡丹不僅觀賞性強,還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1962年,墊江太平牡丹丹皮經鑒定,丹皮酚等含量最高,被確定為我國出口丹皮種植基地,遠銷海外。

2010年,墊江(牡丹村)丹皮獲國家地理標志。2023年以來,丹皮價格上漲,進一步推動墊江牡丹種植產業發展。

目前,墊江種植觀賞與藥用牡丹2萬余畝,100多個品種,藥用牡丹年產丹皮約500噸。

牡丹花瓣可釀酒、制糕,花籽可榨油,還開發出牡丹花茶、牡丹花酒等產品,讓牡丹從單一觀賞向旅游觀光、食品加工等領域不斷延伸,實現三產融合

墊江還挖掘出牡丹新價值——賣鮮切花。

每年鮮切花上市,全國各地經銷商都來訂貨,供不應求。去年3月,每天有近4萬枝牡丹鮮切花運往各大城市。據估算,一畝地牡丹鮮切花收入近4000元。

此外,墊江還積極發展芍藥產業,與菏澤、洛陽等地合作,共建鮮切花基地,聯合科研院所開展技術攻關,探索“牡丹+”“芍藥+”產業模式。同時,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動牡丹芍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讓這朵“花”綻放更大價值。(周迎迎)

(責編:蓋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