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對全市GDP增長貢獻率突破30%
“33618”開啟重慶“制造強市”新篇章

2024年,重慶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3%,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工業對全市GDP增長貢獻率突破30%﹔工業投資同比上年增長11.2%,拉動全市投資增長3個百分點,佔全市投資比重達30.2%——這是今年1月市統計局發布的數據。
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認為,這些數據表明,我市自2023年6月著力打造“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以來,已凝聚起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全面開啟了現代化新重慶“制造強市”建設新篇章。
新興產品高速增長
“重慶制造”走向高端化
重慶是有名的“制造重鎮”,有著全國41個工業大類中的39個,以及全部31個制造業大類。而“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是重慶立足自身基礎、放大特色優勢,作出的系統部署。
其內容包括:聚力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先進材料3大萬億級主導產業集群,升級打造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食品及農產品加工、軟件信息服務3大五千億級支柱產業集群,創新打造新型顯示、高端摩托車、輕合金材料、輕紡、生物醫藥、新能源及新型儲能6大千億級特色優勢產業集群,聚焦未來產業和高成長性產業培育壯大18個“新星”產業集群。
記者採訪發現,自著力打造“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以來,我市制造業的最大變化就是涌現出了一大批高速增長的新興產品,帶動“重慶制造”快速走向高端化。
賽力斯新能源汽車便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代表:2024年,賽力斯銷量超過42萬輛,同比增長182.2%,其問界M9累計大定超過20萬台,連續11個月蟬聯中國市場50萬元以上豪華車月度銷冠。賽力斯也由此成為全市第3家千億級工業企業。
在問界、阿維塔、深藍等主流新能源汽車帶動下,2024年全市新能源汽車產量達95.3萬輛,同比增長90.5%,主流新能源汽車20萬元以上車型佔比48.3%、較2023年提升21.6%。
在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方面,2024年“重慶造”筆記本電腦產量仍居全球第1位,並推動智能手機、服務器、功率半導體等新興領域高附加值產品生產放量,集成電路、液晶顯示屏產量分別增長110%、22.1%,功率半導體產能排名全國前3位。
在先進材料方面,輕合金、纖維及復合材料、合成材料等3類優勢材料細分行業加速補鏈成群,車用輕合金、復合材料等產品均保持兩位數增長,航空級鈦合金無縫管、光學級有機玻璃等關鍵戰略材料實現國產替代,新鋁時代在創業板上市。
2024年,我市共新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2家、累計310家,新增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3個、累計13個,均列西部第二。10家渝企上榜“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
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
“重慶制造”走向智能化、綠色化
推動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強化數字技術、綠色技術應用,是我市打造“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的一項重要舉措。
市經信委提供的數據表明,近兩年來,我市先后制定出台《重慶市推動工業領域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實施方案》《重慶市迭代優化“技改專項貸”二十條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推動實施技術改造項目1825個。
先后制定出台《重慶市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天工煥新”行動計劃》《重慶市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新建數字化車間138個(累計1096個)、智能工廠39個(累計183個),新培育國家卓越級智能工廠7個、數量西部第2,培育23個未來工廠,全球“燈塔工廠”實現零的突破,兩化融合指數、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均居西部第一。
先后制定出台《重慶市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重慶市綠色園區和綠色工廠認定管理辦法》《重慶市綠色工廠動態管理與梯度培育試行辦法》等政策文件,推進綠色制造三級貫通,建成國家級綠色工廠170家、綠色園區16個、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18家,國家級綠色工廠產值佔全市工業比重29.5%、高於全國9.5個百分點。
另外,我市還推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完成全國首部工業設計地方性法規——《重慶市工業設計促進條例》立法,培育建成國家、市級工業設計中心11家、207家。
宗申動力從“產業大腦+未來工廠”中嘗到甜頭。在該公司發動機生產車間,通過忽米網搭建的全產業鏈創新平台,操作工人隻需掃描平台標識,系統即可將復雜的加工參數自動匹配到設備上,實現產品標識化和設備加工定制化,大幅提升生產效率。
忽米網以工業互聯網平台為底座,匯聚多維度集成企業數據、上下游供應鏈數據和產業鏈數據,為產業升級優化提供決策支撐的汽摩“產業大腦”。
據了解,目前我市已在汽摩、五金、醫藥等6個細分行業上線產業大腦,共接入企業超1.2萬家。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新質生產力發展動能集聚成勢
前不久,兩江新區明月湖畔,哈工大重慶研究院翌翔無人機團隊推出載人氫動力eVTOL方案——通過氫能系統給飛行器裝上“充電寶Plus”,保障飛行器載人飛行時間超過6小時,續航裡程超過1000公裡。
圍繞“低空經濟”這一新興產業領域進行技術創新,正是重慶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縮影。
推動科技創新增添發展增動能,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接連制定出台《中小型硬科技企業更快更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重慶市產業創新綜合體建設方案》等,狠抓創新成果轉化,協同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卓越工程師學院、高等研究院等平台建設,不斷深化“產業研究院+產業基金+產業園區”科技成果轉化路徑,全市36個產業研究院累計轉化科技成果2001項、孵化企業633家。
為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慶還形成以產業重大技術需求為導向的攻關任務機制,發揮龍頭企業在創新需求、資金投入、研發組織、成果轉化中的主導作用,讓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出題人”“答題人”。
“在目前全市重大科技項目中,有8成技術需求由企業提出,重大科技項目資金超過7成投向企業,其中每個項目7成的資金由企業投入,產學研協同創新比例超過80%。”市經濟信息委相關負責人說。
截至目前,重慶已布局實施高端器件與芯片、先進制造、生物醫藥等5個重大科技專項,以及新材料、現代種業、生態環境等8個重點專項。
隨著科技創新成為重慶發展新質生產力主攻方向,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推動一大批硬核科技“重慶造”產品不斷問世。
比如,國內變速器生產頭部企業——重慶青山工業有限責任公司,依托自身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的優勢,與高校及科研機構合作,一舉突破國產變速器技術瓶頸,近年一批自主研發產品對企業銷售收入貢獻率達55%以上。
同樣有著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的重慶再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持續對環保材料進行創新研發,為醫療、航空等產業領域提供一攬子節能材料及解決方案,連續數年實現營業收入和利潤超50%增長。
“創建企業技術中心,彌補實驗室產品與產業化之間的缺失,解決了行業共性技術供給不足痛點。”市經濟信息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不少企業存在著“技術研發-成果擴散-商業化-產業化”產業鏈銜接不暢的難題,創新成果難以實現產業化,而企業技術中心打通了實驗室產品與產業化“通道”,讓產業鏈“串珠成鏈”。
目前重慶一方面充分整合產業技術研究院、產業基金、產業園區等資源,讓更多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另一方面持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突破更多“卡脖子”技術。
建設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強化企業培育力度是“關鍵一招”。為此,近年重慶相繼出台《重慶市制造業領軍(鏈主)企業跨越發展“鯤鵬”行動計劃》《重慶市獨角獸、瞪羚企業培育工作方案》《重慶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萬家培育計劃》,全面啟動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改革,累計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310家,建成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13個,均位列西部第2位,實現新質生產力發展動能“集聚成勢”。(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周雨 夏元)
重慶“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建設主要成效>>>
(截至2024年底)
1 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3%,高於全國平均1.5個百分點,工業對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貢獻率為30%
2 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12.3%,佔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34.6%
3 工業技改投資增長24%,帶動工業投資增長11.2%
4 “重慶造”新能源汽車單車價值達23.6萬元,汽車年產量254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95.3萬輛
5 “重慶造”筆記本電腦產量穩居全球第1位,集成電路、液晶顯示屏產量分別增長1.1倍、22.1%,功率半導體產能排名全國省市前3位
6 軟件企業總量達4.2萬家,匯聚軟件從業者44萬,軟件產業年營收突破4200億元(數據來源:市經濟信息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