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建科院:以技術賦能當好“城市醫生”

近日,重慶市江北區塔坪片區老舊小區、渝中區解放碑地下環道、南岸區開埠遺址公園三大城市更新項目獲《城市更新典型案例集(第二批)》推介。在這批承載城市記憶、重塑空間活力的標杆工程背后,重慶設計集團所屬子企業重慶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重慶建科院”)以“技術賦能”和“城市醫生”的雙重角色,用技術創新與專業擔當為山城城市更新注入硬核力量。
技術破題:讓“老房子”煥發“新生命”
在江北塔坪片區,重慶建科院工程師們化身“健康診斷師”,面對上世紀80年代磚混結構房屋的“老年病”,通過三維激光掃描、微損檢測等技術,准確定位牆體裂縫、地基沉降等隱患,出具“定制化診療方案”,對相關道路改擴建工程匝道進行荷載試驗。項目團隊創新採用“動態監測+分級評估”模式,既保留街區歷史肌理,又為后續加固設計提供科學依據,讓3.2萬平方米老舊社區實現“逆生長”。
地下攻堅:為城市“毛細血管”裝上智慧中樞
在日均承載超萬台車輛穿行的解放碑地下環道,重慶建科院以科技創新構建起“預防-監測-應急”全鏈條技術防護體系。這支城市地下空間的“健康管家”團隊,通過智能化運維手段與24小時應急響應機制,讓這條串聯解放碑核心區域28個地下車庫的“城市動脈”始終保持著強勁而安全的心跳。依托國際先進的高精度測量設備與智能化數字檢測系統,對隧道主體結構外觀質量、結構實體、附屬工程及排水系統、相關人防工程開展全方位、多維度的動態監測與科學評估,建立起動態更新的“健康檔案庫”。面對日常巡查中發現的局部滲水隱患,技術團隊啟動“黃金72小時”應急機制,第一時間組織精銳技術團隊趕赴現場,運用前沿檢測技術精准定位滲漏點位,深入探查滲水成因,並對襯砌背后圍岩狀況進行系統性檢測分析。通過科學嚴謹的應急處置與高效精准的技術干預,及時消除潛在風險,確保隧道結構安全無虞。
文脈傳承:在歷史肌理中注入科技基因
面對開埠遺址公園內9棟百年文保建筑,重慶建科院團隊化身為“建筑醫生”,為文保建筑構建全息數字檔案,以微損檢測技術探析木構件的力學“脈象”,用超聲波穿透牆體捕捉隱蔽病害。從地基沉降到梁架變形,從微生物侵蝕到材料老化,以科技手段解構建筑衰變的“病理報告”,為百年建筑繪制精准的“生命體征圖”,深刻還原百年建筑的“隱形骨骼”。在保留1891年磚牆原貌的同時,結合重塑內框架、牆面改性砂漿修復、粘鋼加固等技術,以“最小干預”喚醒建筑自愈力。當巴渝老建筑遇見現代檢測技術,歷史建筑實現“修舊如故”的安全蛻變,項目更成為住建部“歷史建筑活化利用”示范案例。
城市更新不是簡單的推倒重建,而是用技術和科技解碼空間密碼,讓城市在傳承中進化。從老街巷到地下城,從工業遺址到歷史街區,重慶建科院以“技術+人文”的雙輪驅動,在守正創新中書寫著新時代城市更新的答卷。在城市安全運營的背后,是重慶建科院持續輸出的“技術護城河”。當檢測儀器的滴滴聲與城市的心跳同頻共振,這座山水之城的故事,正在科技、技術賦能下續寫新的篇章。(重慶建科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