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企業

國網重慶經研院創新技術引領配電網建設提質增效

2025年03月26日15:11 |
小字號

重慶梁平區四方村1號台區配網改造工程智能化驗收現場。梁燕攝

重慶梁平區四方村1號台區配網改造工程智能化驗收現場。梁燕攝

菜花飄香的田野裡,一架無人機緩緩升空,然后按照“指定”的電力通道開始數據採集,一個個實時檢測數據不斷同步傳送到地面工作人員的管理后台,自動進行驗收分析。

“改造前后的數據情況,在系統裡就能完成比對,提升效果一目了然。”近日,在重慶梁平區四方村1號台區配網改造工程智能化驗收現場,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國網重慶經研院)配網工程管理中心專責蘭倢看著一組組數據,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

為了助力農村供電質量提升,近兩年來,國網重慶經研院創新驅動新質生產力,自主開發了配電網電能質量精准治理軟件、三維可視化軟件及工程無人機智能驗收應用平台,通過“三鏈融合”發展,在多個台區進行示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正受到市場的歡迎。

強鏈

無人機當“電醫生”,減少“診斷”漏洞

“我們非常關注電網新技術,聽說有這方面的創新項目后,就主動申請了試點。”在驗收點,看著整個智能化操作過程,國網重慶萬州供電公司梁平分公司副總經理張懷密感嘆萬千,“常規的農村供電質量治理工作開展方式比較單一和原始,主要是現場走訪,然后爬坡上坎靠雙腳‘丈量’現場,再憑借經驗和簡單的測量儀確定電杆位置、檔距長度等,這種人為經驗主義治理,完成一個台區收資一般要耗時一兩天,拿出的設計圖紙也沒有現在精准。”

“現在用無人機進行測量,不到半天就能輕鬆搞定。”國網重慶經研院配網工程管理中心專責李音潔道,依托無人機能全面掃描工程現場地形,結合建模軟件可以完成項目周邊地形地貌、杆塔路徑及房屋建筑的三維實景建模,直觀地展現規劃設計的合理性,降低設計、施工變更的風險,確保項目精准投資。

農村供電質量提升問題是一個長期、動態的系統性問題,隨著空調、取暖等大負荷用電設備的逐漸普及,加之節假日、農業開發等季節性大負荷沖擊,存在很大的用電波動性,讓原本供電半徑偏大、線徑偏小、變壓器容量偏低的農網經受著嚴峻的考驗。“這種情況下,傳統規劃設計方案‘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治理就整個片區一起‘手術’的方案存在很大的漏洞。”張懷密解釋,現實中,每家每戶都會出現不同的用電峰谷,比如一些距離變壓器近的住戶,因為電壓壓降小,線路其實根本不用改。

針對這種用戶差異,國網重慶經研院讓大數據“多跑腿”,用系統對片區每家每戶的用電峰谷進行模擬,然后再進行精准設計,就像醫生給人看病,“對症下藥”,根據不同農戶的“體質”特征,開出“差異化調理”方案,極大減少前期“診斷”漏洞。

延鏈

降低“手術”費用,傾力服務鄉村振興

國網重慶經研院針對這個台區改造拿出的首個治理方案,遭到了四方村居民的反對。

通過組織大家開院壩會了解后得知,這個榨菜種植基地現在都是機械化作業,居民主要是擔心電線、電杆過境,會影響今后的播種和收割。

電力員工在梁平區驗收現場走訪。梁燕攝

電力員工在梁平區驗收現場走訪。梁燕攝

“我們改造提升農村供電質量,目的就是助力當地產業發展,支持鄉村振興,百姓有合理的要求,電力肯定要大力支持。”國網重慶經研院配網管理黨支部書記馬靜波獲悉后,及時組織評審專家進行技術探討,將電網建設規劃和屬地發展規劃有機結合,通過技術調整,做到規劃超前,避免今后的電網建設再繞“彎路”。

“這種‘定制化’服務模式下,供電公司隻需提具體需求,台區一張圖校核,系統通過數字化拓扑自動生成,仿真分析計算書,就能提供多種治理措施,幫助客戶快速找到治理方案的最優解,提升治理效率和效果,完成治理方案‘交鑰匙’服務。”馬靜波道。

花小錢也能辦大事,這套系統通過計算機仿真計算優化形成的改造方案,在幾個建設台區都受到了高度好評。“按照原工程改造方案,我們要增加配變1台,同步開展低壓改造。”張懷密說,“現在的工程改造方案重點對原變壓器進行移位增容,同步開展部分擴四線的方式,極大降低了材料數量,讓整個造價降低約9萬元。”

補鏈

配套“推薦”節能技術,“可視驗收”更高效

“配電網電能質量精准治理軟件還可引入柔性直流調壓裝置等新技術產品改造方案,能自動化、針對性地分析,提高改造后的電網運行穩定性和經濟性。”蘭倢道。

國網重慶忠縣供電公司運檢部配網專責潘虹對此體會頗深,通過配電網電能質量精准治理軟件測算,轄區黎明村2號台區配網提升工程最終改造方案用一台調壓設備替換了此前添置一台50千瓦變壓器的計劃,並在線路和塔杆改造上進行了全面優化。僅此一項新技術的應用就節約資金17.23萬元,節約資金率達26.9%。

重慶梁平區四方村1號台區配網改造工程智能化驗收過程,更是給大家上了一場生動的“驗收課”。技術人員依托無人機採集的高清杆基圖像,自動形成竣工路徑圖,完成線路真實檔距計算,識別統計物料類型及數量,研判施工質量缺陷,形成“自動識別+人工調整+無人機協助”的快捷驗收,極大降低了人工核查強度。

“我們此前的驗收,不僅要爬杆,一個個數配件,同樣的區域,至少需要大半天,沒想到現在用無人機驗收,2個小時左右就能完成現場數據收集。不僅能節省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還能避免肉眼觀察帶來的可能性偏差。”張懷密說。

“創新技術改善了客戶滿意度,提高了電網企業的數字化管理水平,還促進了清潔能源的普及和生態環境保護,可推動電力行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國網重慶經研院院長項維說。(楊義、梁燕)

(責編:秦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