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區縣>>動態

雲陽蔈草鎮:15項縣級非遺扎根社區 400余人家門口就業

2025年03月26日16:00 |
小字號

紫砂、夔硯、蓮湘、花燈……在雲陽縣蔈草鎮,提起“非遺”大家都不陌生。學非遺、會非遺、用非遺,蔈草鎮將非遺深度嵌入社區網格生活肌理,創新打造“家門口”的非遺社區教育,開辟出一條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善治新路徑。

匯聚人才力量,筑牢非遺傳承根基

人才是推動非遺發展的關鍵要素,也是實現基層治理創新的重要支撐。蔈草社區積極整合各方資源,主動對接市內外高校、縣級業務部門與社會組織,攜手轄區企事業單位及“百藝共富工坊”商會黨支部,共同構建非遺傳承發展的堅實平台。

分類出台技藝傳承人才、管理服務人才、經營銷售人才相關保障措施,設立“非遺人才安心工程”補助金。探索非遺技藝傳承人 + 退休離任老支書 + 鄉村CEO模式,用好東西部協作平台,與景德鎮陶瓷大學建立長期合作“飛地經濟”關系,成立雲蔈陶瓷有限公司,成功注冊“雲上陶”商標,落實人才補助資金6萬元。這些創新實踐,不僅為非遺技藝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也為社區經濟發展和基層治理注入了新活力。

目前,全鎮涵蓋紫砂、夔硯、蓮湘、花燈、草壩龍、藤編、桐葉粑、油茶、茶葉、牛肉干、牛腳腳、社飯、鹽豆腐、洋芋八大碗、麥子面等多個領域的縣級非遺15項,技藝人才10人,非遺傳承火種正在社區深深扎根。

雲陽縣紫砂壺非遺技藝傳承交流會在蔈草社區召開。蔈草鎮供圖

雲陽縣紫砂壺非遺技藝傳承交流會在蔈草社區召開。蔈草鎮供圖

豐富體驗形式,搭建親民助企橋梁

讓非遺真正走進群眾生活,關鍵在於找到其與居民日常生活的契合點。蔈草鎮通過開展多樣化的體驗活動,打破非遺“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讓非遺變得觸手可及、鮮活生動。

緊扣“我們的節日”這一主題,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系列活動,每逢傳統節日,精心組織游園會,設置紫砂塑形、竹編工藝、茶葉炒制等豐富多樣的技藝體驗項目。居民在志願者的耐心講解和指導下,親身參與到非遺制作過程中,不僅感受到傳統技藝的獨特魅力,更在互動交流中增進了鄰裡之間的情感聯系,傳承和弘揚了優秀傳統文化。這種將非遺與傳統節日相結合的方式,既豐富了居民的節日生活,又讓非遺在歡樂祥和的氛圍中得到傳承和發展,促進了社區的和諧穩定。

另外,社區將非遺與美食文化相結合,開展“市級地標菜”創建,桐葉粑粑、牛腳腳、洋芋八大碗等特色美食制作賽事活動,成為傳承非遺獨特載體。同時,以創建兒童友好社區為契機,與轄區小學開展合作,積極推進“非遺美食進校園”活動,將非遺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心田,培養他們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非遺技藝人余長江正在制作陶藝產品。蔈草鎮供圖

非遺技藝人余長江正在制作陶藝產品。蔈草鎮供圖

推動產業融合,實現經濟文化雙贏

蔈草鎮將非遺與集體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積極探索“非遺+產業”發展模式。整合農委、人社、文旅、商貿等資金,申報返鄉創業園、就業幫扶車間等項目,先后引進雲如山、雲陽縣千億面業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民營企業23家投資開發具有地域特色非遺文創產品。

非遺傳承人傳幫帶群眾參與制作過程,群眾通過掌握實用技能實現家門口就業400余人,為集體經濟持續增收開辟了新路徑。這一系列舉措,不僅推動了非遺的發展,也為當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增加了居民收入,促進了社區經濟的繁榮發展。

依托世界地質公園創建,將非遺融入旅游“G”環線,游客通過在此參觀非遺展館、打卡公共文化空間、參與非遺技藝體驗,品嘗非遺地道美食,補齊世界地質公園旅游“住、購、吃”要素。“食葉草農業加工產業園、非遺共富工坊產業園”逐步形成,2025年底,鎮級財稅增長30%,集體經濟增長50%,村均實現10萬元以上。

通過打造非遺社區教育,蔈草鎮成功營造出全民參與非遺保護與傳承的良好氛圍,實現了從“非遺進社區”到“非遺在社區”的質的飛躍。蔈草鎮將不斷探索創新,推動非遺與基層治理的深度融合。(王娟)

(責編:莢天宇、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