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課不能隻停留在書本上
重慶市中小學基本都開設了心理健康課,通過創新教學為學生提供心理支持

開齊開足上好心理健康專題課程,中小學每兩周至少安排1課時,每學期不少於10課時……前不久,2025年全市學校體育衛生藝術國防教育暨校園足球工作會提出,我市今年將著力推進心理健康促進工程。為什麼如此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我市各中小學心理健康課上了嗎?效果怎麼樣?連日來,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
為什麼上?
青少年心理問題表現不同,心理健康課迫在眉睫
“我還是不想去學校,一進校門就覺得頭疼,渾身都不對勁。”3月24日,市精神衛生中心兒童青少年門診,14歲的小輝(化名)低垂著頭,向兒童青少年科主任王敏建說道。
“情緒還是很低落嗎?”王敏建一邊翻看他的既往病史,一邊仔細詢問。
從去年上半年起,父母逐漸發現小輝不對勁了:話越來越少,失眠,后來還出現頭疼肚子疼等症狀,各種檢查做了也沒找到原因。於是,父母將小輝帶到精神科門診。經診斷,小輝患上了抑郁症,隻能暫時休學。
“進入初中后,學業壓力增大,有的孩子可能難以適應新學習環境,加上父母要求比較嚴格,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王敏建分析。
小輝是王敏建當天上午接診的第12個孩子。診室外,還有七八個孩子和他們的家長正在候診。“近年來,前來就診的孩子越來越多,門診一放號就秒空。”王敏建稱,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青少年抑郁症的患病率約為2%,而且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心理問題表現也不同,小學生容易出現學習困難、注意力不集中、同伴關系不良等問題。隨著年齡增長,則容易出現焦慮抑郁情緒。
“上好學生的心理健康課,已經迫在眉睫!”王敏建說。
課上了嗎?
中小學基本每周安排一節心理健康課
“心理健康教育課我們早就開齊開足了的。”江北區玉帶山小學心理健康教師付廷英介紹,該校每個班級每周都安排了一節或兩節心理健康課。
記者了解到,我市中小學基本都開設了心理健康課。比如,重慶市第三十七中學,初中每周安排了1節心理健康課,高中每兩周安排1節。江北區鯉魚池小學採用了“大課加小課”的形式,“大課”即兩周上一次心理健康課,“小課”則是每周利用晨會,上兩次以心理健康為主題的微班會。重慶市第六十六中學校高中年級每周五下午有心理選修課,本學期的課程叫《劇繪生涯 破繭成長》,通過同學們自己寫、自己演生涯困境劇本,探索突破困境的路徑,實現自我成長。
在開齊課程的同時,不少中小學根據學校的實情,按照不同年齡段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安排了心理健康課。例如,重慶市第六十六中學每年給初一學生上《新學期,“心”適應》《聚光燈下的你》《生命能量寶》《冬日的小暖陽》《校園人際圈》《探秘學習“蛋”》等課程,讓新生更好地適應初中學習生活。
重慶市第三十七中學初一年級開設《初中生活適應》等課程,引導學生適應初中生活﹔初二則聚焦青春期心理變化,設置《情緒管理》等課程﹔高二、高三階段則通過《高考心理調適》等模塊化課程,為學生提供心理支持。
不僅如此,我市許多中小學還因地制宜開設了心理輔導室,並冠以溫馨的名字。比如,重慶八中渝北校區的“心語心苑”心理輔導室、巴南區龍洲灣中學的“甜甜屋”沉浸式心理健康中心等。
怎麼上的?
不停留在書本上,開設學科心育融合課
3月初,重慶八中渝北校區道德與法治課上,老師漆銳豐給初二7班的同學們上了一堂特別的學科心育融合課《集體生活成就我》。
課堂上,漆銳豐讓學生們玩了一個情景模擬游戲——信任盲行,即由一位同學扮演轉校生小明,並人為地設計了一些障礙物,再請其他同學提供幫助。
“蒙上眼睛后,會害怕、孤單,當有人拉著我的手引導我前進后,就會變得踏實、溫暖。”扮演者說。
“當周圍同學出現較大的負面情緒時,可能是因為在集體中沒有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歸屬感。”漆銳豐告訴學生們遇到這樣的情況應該如何處理。
“我突然覺得心理健康課具象化了,當下次遇到這樣的場景,我知道該怎麼處理了。”課后,一位學生說。
心理健康課不能隻停留在書本上。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我市不少學校積極開設了學科心育融合課程、心理主題班會課程,並積極開展各類心理健康教育主題實踐活動,有效促進了學生心理健康。
比如,在心理主題班會課上,老師們會更加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活化、現實化。市第六十六中學校初二5班開展了一堂心理主題班會,老師將學生家長請到課堂,就如何管好手機進行探討。
在心理健康教育主題實踐活動方面,玉帶山小學實施了《找伙伴》《身體世界課程》《心理世界課程》等實踐活動。在《心理世界課程》活動中,老師會發起“我是自信挑戰者”活動,讓孩子們向自己發起挑戰。
“我記得有個孩子不會跳繩,在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她制定了一份21天的挑戰表。21天后,她竟然能完整、連續地跳繩了,還參加了學校的跳繩比賽。”該校相關負責人稱,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讓孩子們收獲成長,這是心理健康教育最生動的詮釋。
有何秘籍?
重在預防,關鍵是讓孩子勇於開口
“未成年心理危機重在預防,如何讓他們開口講出來,是關鍵的第一步,也是最難的一步。”市教科院相關負責人說。
“進入青春期的初中孩子比較敏感,容易受人際交往和環境變化等多方面影響,有時候甚至排斥‘心理健康’這個詞。”巴南區龍洲灣中學專職心理老師鮮玲說。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主動向老師尋求心理輔導的學生仍是少數,尤其是進入青春期的學生,他們普遍認為情緒低落不算心理問題,如果告訴老師,擔心不被理解,自己的秘密還可能被泄露。
而在一些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師多是由學科老師兼任。“本職工作都忙不贏,還要完成心理健康輔導工作,加上現在娃兒的心理問題不少,作為兼職老師,有時感覺力不從心。”一鄉村學校的兼職心理健康教師說。
“需要看到的是,還有很多家長對心理健康重視程度不夠,難以與學校形成有效合力。”王敏建說。(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李珩)
相關新聞>>>
市教委:建立“一生一策”動態心理健康檔案
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上好心理健康課十分重要。市教委相關負責人稱,今年我市將著力推進心理健康促進工程。
首先,配齊專職心理健康教師。其中,中小學按師生比1︰1000配備專職心理健康教師,每校至少配備1名﹔高校專職心理健康教師配備師生比逐步達到1︰3000,且每校至少配備2名。
其次,開齊開足上好心理健康專題課程,中小學每兩周至少安排1課時,每學期不少於10課時﹔高校要開設心理健康必修課,不低於2個學分。
其三,每學年面向大中小學生開展1次心理健康測評,建立“一生一策”動態心理健康檔案,建立學生心理健康分級干預工作機制,健全學生心理危機應急處置預案,強化學校、家庭、精神衛生醫療機構信息互通。
“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落實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時長,不能被其他課程擠佔。”市教科院有關負責人認為,各區縣教育部門應對心理健康課程開課情況進行督查,加大考核力度﹔各學校心理健康專兼職教師要豐富教學形式。
“心理健康課並不僅僅是心理按摩,而是要真正為孩子提供幫助。”該負責人透露,目前我市正在打造“五育潤心”心理健康教育品牌,打造“專業課堂”“學科課堂”“班主任課堂”,全面提升教師的心育水平。
“守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努力。”王敏建認為,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消除學生們對心理問題的污名化、對心理疾病的病恥感。此外,和諧的家庭關系、良好的同伴關系、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文明的網絡環境等也同樣重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