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

場地從無到多、課程從基礎到專業、師資從兼職到專職

過三關:校園足球的突圍與綻放

2025年03月27日08:32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提升足球特色學校成色,培育校園足球文化,探索構建小學、初中、高中“631”升學模式……前不久,2025年全市學校體育衛生藝術國防教育暨校園足球工作會議提出“走好校園足球‘育苗路’”的要求。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862所。他們是如何破解校園足球課程設置、場地少、師資缺等難題的?育人效果如何?他們探索的經驗對其他學校有何借鑒意義?連日來,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

場地問題如何破解

充分利用校園空間,打造運動場地

“現在是一個小時的陽光大課間,請全體同學起立。”3月25日上午9點,清脆洪亮的廣播響起,南岸區珊瑚魯能小學的操場瞬間沸騰起來。學生們結伴跑向操場,或跑步或投籃或蹦床,而更多的孩子則選擇了踢足球。

“在2015年建成投用時,學校並沒有規劃足球場地。”校長劉君說,這和很多城區學校遇到的問題一樣——場地有限是開展校園足球面臨的首個難題。

“為此,我們想了很多辦法。”劉君介紹,一方面把小場地用好,建設迷你小球場、籠式小球場、圍擋式足球場等小場地32個﹔另一方面,重構了校園空間,比如利用牆面、屋頂、荒坡等區域,打造球類訓練牆、屋頂足球教室等。學校還建設了沙灘足球教室、水上足球場、多媒體智慧足球教室,確保學生的足球活動和訓練不受天氣影響。

奪得全國冠軍的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三河鎮小學女子足球隊,被譽為“大山裡的鏗鏘玫瑰”。2013年春,該校組建第一支女子足球隊時也沒有專門的場地。該校一位教師回憶,當時老校長孫曉鳴就把籃球架拆了,換成球門,學生在水泥地上踢,在山間小路練。后來,學校在各方支持下,慢慢有了人造草皮五人制足球場、風雨足球場。

重慶對外經貿學院體育與健康學院副院長賈勇:發展校園足球會面臨很多問題,但是隻要立足點是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我們就可以想法解決問題。一方面,中小學班級、年級可以通過錯峰進行體育課教學、開展體育活動,通過簡易圍擋或用標志物把場地分割成多個小場地。另一方面,學校可以挖掘現有場地資源,對小型空閑區域進行開發,建設三人制、五人制等籠式足球場,緩解足球場地短缺的現狀。

足球課程如何設置

建設多元課程,進行分層培養

每天中午有比賽,中場休息時有啦啦隊表演,比賽設金靴獎、銀靴獎、銅靴獎和最佳團隊獎、道德風尚獎……3月以來,重慶七中學生最期待的班級足球聯賽燃起了“戰火”。

“足球是學校的一張名片。”該校體衛藝處副主任唐建介紹,近年來,學校將校園足球特色項目發展納入學校常規課程建設,普及足球知識,開展足球教學。一方面,編寫《重慶七中普通學生足球教學大綱》,從初一到初三每學期每班每周有一節足球課。另一方面,結合高中新課程改革,在高中年級實行足球選修課教學,讓喜愛足球的學生有更大的提升空間。

在重慶十八中,學校成立足球課程開發小組,分別編制《校園足球》校本教材,配套初一初二、高一高二足球課程,每學期安排15課時至20課時,並通過游戲教學法,提高學生積極性。

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優秀特色學校——沙坪壩區山洞小學打造了“ABC+1+X”足球校本課程。“ABC”即足球課程,依照年齡段特征,設立“玩足球、練足球、賽足球”三級課程標准﹔“1”指每周半天的“快樂活動課程”,即足球專項課程,按足球水平層次走班上課,以有趣的足球游戲和激烈賽事,激發興趣、提升技能、強健體魄﹔“X”是指校園裡一切與足球有關的綜合實踐活動,如聯賽、擂台賽、運動會等。

市教委體衛藝處相關負責人:校園足球不可能把每個人都培養成職業運動員,但能讓孩子們把身體鍛煉好,把心理建設好,給他們提供更多渠道和更好的平台,走向外面的世界。在推廣校園足球時,建設多元課程,進行分層培養,才能更好地完成輸送專業人才和普及足球運動的雙重任務。

師資力量從哪裡來

保障每所特色學校有1名經過專業培訓過的教師

沒有專業足球師資,同樣是不少學校開展校園足球運動遇到的難題。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三河鎮小學的女足運動,師資也是從零起步。2013年,全校一共4名體育老師,隻有1名是體育科班出身,且並非足球專業。

最開始,孫曉鳴採取“請進來”的方式,向縣體育局借調了兩位有足球特長的大學畢業生,兩人每天下午到學校帶學生訓練,並對4名體育老師進行專項指導。2019年,學校迎來了第一位足球專業教練陳功。近幾年來,該校逐漸有了“名家”來任教。

陳功說,有了專業、系統的基本訓練指導和扎實的以賽代練,一些孩子的足球“技能”正轉化為足球“技巧”。

唐建介紹,重慶七中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目前已有A級教練員3名、B級教練員3名、C級教練員5名、D級教練員2名,為學校足球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我們採取和職業足球俱樂部合作的方式,協同推進足球課程建設。”劉君稱,學校建設了“專職教師+專業教練”為主體的“雙專”教師團隊,專職教師負責日常足球課程教學,專業教練負責球隊訓練和參賽指導,同時學校還讓普通教師也參與到足球活動的組織中來。

市教委體衛藝處相關負責人:在強化校園足球師資培訓方面,全市通過“國培”“市培”“縣培”計劃和“送培到校”“送教下鄉”等形式,已培訓校園足球教師6500余人次,出國培訓40余人次,引進外籍優秀足球教師30余人次。每年將100名足球教練員、裁判員納入國培計劃,並選派了400余名校園足球優秀教師、教練員、裁判員及管理干部參加全國校園足球專項培訓,保障每所足球特色學校有一名教師經過專業培訓。

相關新聞>>>

試點“631”升學模式 打通足球苗子成長通道

“校園足球一頭連著教育強國,一頭連著體育強國。”市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將按照校園足球特色學校認定標准,聯動做好2024及2025年度特色學校遴選,並對現有862所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復核整改。

“今年,我市將開展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改革探索,支持和鼓勵有基礎有條件的區縣先行先試,拿出本區域最優質的初、高中資源,試點建設足球特色班。”該負責人表示,今年我市將試點構建小學、初中、高中“631”升學模式(6所小學、3所初中、1所高中),完善從小學到高中一條龍,打通足球苗子小升初、初升高成長通道。

“讓更多的孩子熱愛足球,讓有足球天賦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長空間。”該負責人說,未來,在總結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改革探索經驗的基礎上,還要逐步推廣排球、籃球等項目。(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李志峰 實習生 王文文)

(責編:莢天宇、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