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

十三萬人納入監測幫扶 八十三萬崗位穩就業

重慶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拓展連續五年在國家級考核中獲好評

2025年03月27日08:33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3月26日,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委獲悉,我市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拓展連續5年在國家考核評估中獲得“兩好一優”等次、連續兩年綜合排名全國第一。

重慶這項工作為何連續5年獲國家好評?

建立“點線片面”立體監測體系

預警監測網絡找出監測對象4.3萬戶、13萬人

要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首先要找到那些存在返貧風險的困難群眾,落實針對性舉措進行幫扶。

城口縣雙河鄉永紅村村民劉躍雲一家原本穩定脫貧,可2023年,妻子喻學兵檢查出患有腦瘤,治病花了13萬余元。雖然醫保報銷了7萬余元,但剩下的費用還是讓這個家不堪重負。加之妻子生病后,在外地務工的劉躍雲隻能回到家裡一邊打零工一邊照顧家人,收入明顯減少,存在返貧高風險。

當年底,村裡的幫扶干部發現了他家的情況,將其識別列為防止返貧監測對象。劉躍雲一家得到一系列幫扶:縣衛健委啟動特殊醫療救助,在其自費的醫療費中又報銷了4萬余元﹔鄉裡為其辦理了一家七口的低保,每個月有3600多元﹔3個孩子在享受學費減免的基礎上,每人每學期還能領到200元生活補助﹔去年村裡還為他安排了護路員公益性崗位。

“在防貧返貧監測中,我們採取‘點上重點監測’,按照‘不落一村、一戶、一人、一項’的要求,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嚴重困難戶開展全面排查,實施常態化監測、動態化管理,重點關注其收入支出狀況、‘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狀況等。”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說,對於納入的監測對象,及時落實幫扶措施,動態跟蹤幫扶成效,防止出現致貧和返貧。

同時,市財政支持改建“重慶防止返貧大數據平台”,加強易返貧致貧戶動態監測管理,通過安排產業發展、小額信貸貼息、生活經營和勞動技能培訓、公益崗位補助等,落實預防性措施和幫扶措施,做到早發現、早干預,防止出現規模性返貧。

截至目前,這張精准高效的預警監測網絡,已找出監測對象4.3萬戶、13萬人,通過“一戶一策”幫扶措施,為其中絕大部分人消除了返貧風險。

下一步,我市將建好用好“渝悅·防貧”應用,健全部門數據共享機制。同時,完善幫扶政策“工具箱”,持續開展“兩解一幫”行動,全覆蓋走訪脫貧人口、監測對象、低保特困等重點群體,確保應納盡納、應扶盡扶。

緊盯產業和就業兩個重點

特色產業覆蓋90%以上脫貧戶和監測戶,脫貧人口就業穩定在83萬人以上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筑牢脫貧基礎,歸根結底還是要靠產業。

走進開州區大進鎮紅旗村茶葉基地,漫山遍野的茶樹青翠欲滴。“想不到,一片綠葉變成了致富的‘金葉’。”脫貧戶蔣啟兵說,村裡發展起萬畝茶產業后,他反承包了50畝茶樹,一年能收入好幾萬元。

如今,紅旗村有70戶村民反承包了部分茶園,戶均增收近2萬元。同時,通過“村集體+農戶”發展模式,當地876戶農戶成了茶產業的股東﹔10多戶茶農吃上了茶旅融合“旅游飯”,累計帶動40多戶脫貧戶務工增收。

“特色產業已成為脫貧人口一項重要的收入來源。”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說。

近年來,為推動脫貧地區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我市接連出台《十條措施》等政策,引導脫貧區縣形成“一主兩輔”產業發展格局,建成產業幫扶基地近6萬個,特色產業覆蓋90%以上的脫貧戶和監測戶。

在提高產業到戶覆蓋率的同時,我市還注重產業品牌打造,推動產業“接二連三”,構建農產品線上線下銷售等產業體系,推動產業扶貧向產業振興提升。

就業也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為保障、提升這部分人的就業質量,市級相關部門聯合舉辦專題培訓班,以脫貧群眾和就業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大培訓力度,有針對性地制定培訓計劃,著力提升技能培訓的精准度和實效性。

針對弱勞動力和半勞動力,我市不斷加大鄉村公益性崗位開發力度,並在他們家門口量身打造就業幫扶車間,同時重點篩選培育重慶火鍋師傅、雲陽面工、巴渝大嫂(家政)、開州金廚、萬州烤魚師傅等勞務品牌,向北京、山東和重慶中心城區3個就業大市場輸送勞動力。

如今,我市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累計安置脫貧人口就業超10萬人,培育勞務品牌131個,脫貧人口就業穩定在83萬人以上,守住守牢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打造魯渝協作“三個升級版”

魯渝共建特色產業合作園區93個,“東產西移”特色品種159個

“連續5年獲此殊榮,離不開我們在東西部協作方面,全力打造魯渝協作產業、勞務、消費‘三個升級版’。”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說。

陽春三月,走進酉陽黑水鎮平地壩村,村東頭“東營酉陽稻田養蟹產業園”的牌子格外顯眼。“在山東叫‘黃河口大閘蟹’,在我們這裡叫‘桃花源高山大閘蟹’。”平地壩村黨支部書記胡青鬆介紹。

過去,平地壩村曾發展過稻魚綜合種養產業,在稻田中養殖青魚、草魚、鰱魚、鳙魚,但市面上“四大家魚”太多,他們不得不另尋出路。

黃河口大閘蟹是山東東營的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在東營市的協作支持下,酉陽引進這一品種,探索出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稻蟹雙贏、生態環保的稻蟹綜合種養產業發展模式,平地壩村便是試點之一。

2022年5月,平地壩村引進蟹苗,建立東營酉陽稻田養蟹產業園,發展了200余畝稻蟹綜合種養,並制訂“442”發展模式:村民除了享受每年500元/畝的保底分紅外,還可享受40%的收益分紅,另外的40%用於產品宣傳以及務工費用,剩余的20%為村集體收入。去年,平地壩村的大閘蟹產業園收入超過100萬元。

東營酉陽稻田養蟹產業園是重慶打造魯渝協作農業產業園的一個縮影。重慶還在開州、永川、奉節等地建設近4000畝魯渝(壽光)蔬菜現代產業園,標准化、規模化發展蔬菜產業﹔在秀山縣打造興隆坳現代農業園區,集中發展1.5萬畝優質茶葉、高產油茶、生態果蔬、道地藥材等﹔在石柱縣打造天麻產業園,發展4500余畝林下天麻產區,並建成200畝天麻良種繁育基地。

“我們還建設了20多個現代物流產業園、文化旅游產業基地等特色產業園區。”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說,接下來我市將實施產業集群提能工程,與山東共建提升一批產業集聚、集約節約、生態友好的裝備制造產業園、生物醫藥產業園、電子信息產業園等,強化兩地上下游產業鏈供應鏈協作,形成規模聚集效應。

截至目前,魯渝共建特色產業合作園區93個,推動“東產西移”特色品種159個。(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趙偉平)

(責編:莢天宇、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