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新增165家高新技術企業的背后
——解碼璧山科技成果轉化路徑

重慶高新技術人才創新創業服務港。記者 梅耀 攝\視覺重慶
“除了與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廠商達成戰略協議,即將開啟無線充電技術裝車測試外,我們還與央企合作,攜手攻克水下裝備無線充電這一難題。”4月2日,說起今年要干的幾件“大事”,重慶華創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創智能)總經理、重慶大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左志平說:“我們要讓中國智造在無線充電領域站上世界舞台!今年目標是實現產值翻番,拿下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稱號。”
華創智能的蛻變,是璧山區厚植創新土壤的縮影。僅2024年,該區就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65家,總量達到461家,新增科技型企業354家,總量達2262家,新增市級及以上研發平台10個,累計達到198個。
這樣的變化,是如何發生的?
破題
幫助科研團隊跨越從技術到產品的鴻溝
在璧山區東林大道92號,有一處既像辦公樓宇、又似現代廠區的建筑,重慶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高新院)就坐落於此。高新院董事長陳錦表示,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裡”一直制約著創新發展。如何讓實驗室裡的技術真正走向產業化?2019年成立的高新院就專為破解這道難題而生。所以這裡是“生成高新技術企業的企業”。
“我們就像科技成果的‘擺渡人’,幫助科研團隊跨越從技術到產品的鴻溝。”陳錦說。
2019年,高新院剛成立不久,正四處招募高新技術項目,恰逢此時,重慶大學無線傳能團隊找上了門。“我們組織專家對其項目和技術進行了全面評估,得出了技術國內領先、應用場景明確、團隊實力過硬的結論。”陳錦回憶,通過專家論証,該團隊的無線充電技術被確認為具有重大產業化價值的原創技術。
當年12月,雙方共同成立了注冊資本5000萬元的華創智能,其中,高新院投入資本金2000萬元佔股40%﹔重慶大學無線傳能團隊以知識產權作價3000萬元佔股60%。
為了讓技術快速走向市場,高新院為華創智能提供了全方位的孵化服務:共享西南地區首個電子產品研發中試基地,開放高端MEMS傳感器封測中心和高精密加工中心,幫助對接中國石油、南方電網等潛在客戶。這種“扶上馬再送一程”的服務,讓華創智能很快就實現了技術產品化、市場化。
“沒有高新院的中試平台和全程輔導,我們的技術可能現在還躺在實驗室裡。”左志平感慨,雖然團隊在國內無線充電領域技術領先,但產業化需要資金注入、企業管理、生產試制、市場規劃等,這些都不是實驗室能解決的。如今,華創智能成為國內領先的無線充電方案解決商,並確立國內首家無線充電上市企業的奮斗目標,與高新院的項目孵化全生命周期支持密不可分。
華創智能並非孤例。璧山高新區現代工業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傅靜介紹,短短幾年高新院就交出了一份不俗的“成績單”:孵化科技成果轉化科創企業57家,成功培育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家,重慶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4家,帶動入駐孵化企業實現訂單額超16億元。
轉化
把科研成果從“金點子”變為“金果子”
科研成果在早期階段,往往因缺乏驗証而難以獲得社會資本的青睞,而為了讓科研成果從“金點子”變為“金果子”,去年底璧山區率先出台全市首個區級概念驗証中心管理辦法,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概念驗証中心、智能裝備概念驗証中心等六大產業領域科技服務機構,暢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初一公裡”。
啥叫概念驗証中心?
“它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醫療衛生機構和企業,針對‘金點子’創意和基礎研究成果,開展技術可行性研究、市場競爭分析、原型制造、性能測試、二次開發、企業孵化等一系列驗証服務。”璧山區科技局副局長周世俊介紹。
璧山區的概念驗証中心分為綜合型和專業型兩類,綜合型概念驗証中心可圍繞多個學科或產業領域開展概念驗証服務,專業型概念驗証中心則聚焦1至2個學科或產業領域開展概念驗証服務。
概念驗証中心建成后,很快發揮了作用。
2024年,華創智能在研發一款11千瓦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產品時,通過璧山區內的概念驗証中心完成了耐久性測試,大大縮短了產品上市周期。目前,該款產品正在與車企開展搭載應用。
“我們沒有一廂情願閉門造車,而是按照概念驗証中心給出的建議倒推產品研發方向。”左志平又舉了個例子,當發現智慧物流分揀系統、半導體天車邊跑邊充電技術長期被國外企業壟斷時,他和團隊就集中力量進行技術攻關,開發完成首個分揀機器人無線供電國產化替代應用,解決了機器人邊跑邊充電及無塵車間、安全供電、效率提升、綜合降本等問題,成功應用於中國郵政分揀中心。
今年1月,位於璧山區的重慶龍勝包裝制品有限公司拿到了新訂單。在該區生物基新材料概念驗証中心的攻關下,他們生產的3C產品包裝材料由塑料薄膜改成了全生物可降解的創新纖維紙,成功進入海外市場。
“概念驗証中心就像技術的‘試金石’,幫助企業降低創新風險。”周世俊說,通過項目篩選與評估、技術及產品開發支持、商業模式與市場策略制定、資金與資源對接、成果展示與市場推廣、成果評估與后續跟蹤等諸多功能,概念驗証中心能夠幫助科研成果逐步“熟化”,進而促進轉移轉化。
生態
專精特新“小巨人”方陣初長成
如果說技術突破是創新的種子,那麼良好的創新生態就是培育種子的沃土。記者了解到,璧山正通過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厚植創新土壤。
比如,資金支持方面,該區構建了全生命周期的創新融資支持體系,針對科技型企業設立知識價值信用貸款、流動性信用貸款等“八大資金池”,並提供貸款貼息和風險補償。目前,全區簽約基金規模達68.27億元,累計為科技型企業提供融資支持超14億元﹔實施“百千萬”人才引育工程,為企業量身定制引才方案,制定“人才十條”政策,建立“人才管家”制度,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住房、子女入學等全方位服務﹔推行“審批代辦專員”制度縮短企業開辦時間,開展“企業吹哨、部門報到”行動解決企業用工、配套等訴求600余個,出台《科技創新容錯糾錯辦法》,為創新失敗提供制度保障……
這種產研深度融合、雙向奔赴的創新,在璧山已經開花結果。
作為2019年首批入駐高新院的科創團隊,重慶平創半導體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平創半導體)僅用了短短幾年就成功“畢業”,成長速度驚人。
“團隊經過多年攻關,研發出一種新型半導體功率芯片,讓充電樁體積縮減30%,使用壽命延長2年以上。”該公司負責人、重慶大學教授陳顯平告訴記者,2019年,團隊取得這一成果雖然十分高興,但苦於缺乏中試環節和產業化應用資金,讓他們一籌莫展,險些讓項目夭折在實驗室。與高新院合作成立平創半導體后,后者重點在中試、管理、市場三個方面提供服務,全流程為產業孵化賦能。得益於精准孵化,平創半導體成立一年即升為規上企業,兩年成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三年獲批重慶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四年成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並入圍重慶市科創板上市儲備庫重點企業。
如今,成功完成孵化的平創半導體,已在璧山修建起超2.5萬平方米、涵蓋分立器件封測產線、車規級功率模塊產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產線的產線,是一家年產值1.88億元的高新技術企業。
截至2024年底,璧山區高新技術企業達461家,科技型企業2262家。這兩組數據有望在2025年分別突破500家、2400家,推動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85%以上。
“我們以培育新質生產力為導向,堅持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通發展,正努力打造全市科技成果轉化首選地。”璧山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截至目前,璧山已建成各類獨立法人研究院55家,轉化科技成果700余件,鋪就起一條科技成果轉化“高速路”。未來,將有更多類似華創智能、平創半導體的科技企業從這裡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為重慶建設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注入新動能。(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劉翰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