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

帶著媽媽上大學 “再苦再累也值得”

2025年04月09日06:57 | 來源:《重慶晨報》
小字號

曾朝權扶媽媽下樓梯

曾朝權扶媽媽下樓梯

父親病故,母親年邁多病,哥哥姐姐遠在外地……在照顧母親和完成學業之間如何平衡?重慶財經職業學院金融學院大二學生曾朝權選擇將母親接到校外居住,一邊讀書一邊兼職補貼家用,“兩件事都要做好,一個都不能少。”

將母親接到身邊邊學習邊照顧

4月3日,重慶財經職業學院金融學院教學樓,記者見到了剛結束上午課程的曾朝權。瘦瘦高高的曾朝權皮膚黝黑,說起話來總是面帶微笑。

21歲的曾朝權是重慶城口人,父親2023年因病去世。之后他外出上大學,年邁的母親一個人留在了老家。此后,遠在老家的母親便成為曾朝權一直放心不下的牽挂。“媽媽視力不好、腿腳也不方便,平時生病她痛到自己受不了才給我說,我就很想把她接到身邊來照顧。”去年,他曾兩次從學校請假回家照顧生病的媽媽,於是萌生了帶著媽媽一起到校外租房的念頭。

今年春季開學,曾朝權帶著媽媽一起返回學校,並在學校南門外的一處老舊居民樓租了一套房子,一邊上學一邊照顧媽媽。從那以后,他每天早早起床備餐,然后准時出現在教室參加晨讀,到了飯點就回家做飯,如果遇到下午有課,他會提前給媽媽准備好飯菜。

“這樣隔得近一點方便照顧,她如果有什麼不舒服,我可以立刻趕回去。”說到母子倆如今的生活,曾朝權流露出滿足而欣慰的笑容,“媽媽養我這麼大,現在輪到我照顧她了,她跟我在一起,至少每天有個說話的人。”

學院了解情況后,學院領導和輔導員多次提出幫扶,都被他婉拒:“我能照顧好媽媽,把資源留給更需要的人。”

曾朝權“婉拒”后,學校還是為他提供了相應資助。大一學年享受國家二等助學金3300元和學校暖冬補助220元﹔大二享受國家二等助學金3700元。

做兩份兼職每月能掙千余元

為維持母子生計,曾朝權在學校同時做了兩份兼職:午間食堂配送、夜晚代取快遞。每月能有千余元收入,悉數用於房租與母親醫藥費。

中午11點過,曾朝權看了看時間,加快腳步往學校食堂方向走去。“我得走快點了,送餐時間馬上要到了。”原來,每天中午11點半是食堂固定的送餐時間,他需要將打包好的飯菜及時送到學生寢室。

趕到食堂門口,他提著兩大袋打包好的外賣出了門。從食堂到宿舍,有幾段長長的階梯,曾朝權飛快地躍上階梯,很快便送到了女生宿舍樓下,再由負責的女同學送到寢室。“還是有點重,一般都是男生在送,跑快一點可以多送幾趟。”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曾朝權又繼續下一單的配送,“男生可以直接送到寢室門口,所以男生每單會多幾毛錢。”

中午12點半,結束當天的配送工作,曾朝權匆匆趕回家做飯。“我回來啦!”一進屋,和坐在沙發上的媽媽打過招呼,他便走進廚房洗菜、切菜,忙活起來。

“我視力不好,看不大清楚,右腿也不能久站,這麼坐著會好一點。”69歲的曾媽媽告訴記者,她兩隻眼睛都曾患青光眼,雖然動了手術,但右眼視線很模糊,加上腰腿也痛,家務活都被兒子包了。“我不想來,但是他放心不下,他每天這樣跑來跑去很辛苦的。”媽媽心疼地說。

很快,熱氣騰騰的飯菜端上了桌,母子倆邊吃邊聊天,溫馨快樂的氣氛洋溢在房間的每一個角落。

多次獲得校級獎學金

盡管要兼顧照料母親,曾朝權仍堅持努力學習。他的出租屋牆上貼著一張作息表:05:00—23:30的時間格子裡,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學習、工作、護理的時間安排。

每天在學校和出租房來回奔波,曾朝權卻不覺得累。甚至即便一天的課程排得很滿,他還要抽空送幾份外賣,“隻要把錢用在正確的地方了就不累,因為我要照顧媽媽,男孩子應該辛苦一點。累的時候找個地方默默地發泄一下。”

“他很勤奮,盡管生活艱辛,但始終保持著優異的成績,多次獲得校級獎學金。”輔導員黃強說。2025年寒假,根據村裡的實際情況,曾朝權帶著母親在城口老家研究“空巢小農戶參與綠色農業生產意願”,撰寫萬字調研報告獲院級挑戰杯比賽一等獎。“知識能改變命運,更能讓更多老人安度晚年,這是他堅持求學的信念。”

學校為他們提供免費住宿

作為共青團員,曾朝權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助學行動”,利用課余時間為社區留守兒童輔導功課,累計參與社區幫扶活動20余次。曾朝權的這份孝心感染了班級同學,帶動多名學生定期探望孤寡老人。

“學院在得知曾朝權同學的情況后非常重視,學校校黨委已決定在校內為他免費提供住宿,讓他安心學習的同時,能更好地照顧母親。同時,學院也會在實習和就業方面積極推優,讓他的工作能得到一定的保障。”金融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兼副院長蘇航說。

如今,曾朝權正備考“養老金融規劃師”証書,立志用專業知識服務銀發群體。正如他在日記中寫道:“生活予我以風雪,我報生活以長歌。母親的微笑,就是我奮斗的星辰。”

即將進入實習階段,曾朝權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和期待,“我希望將來不管找到一份什麼工作,都能把媽媽帶在身邊,再苦再累,我覺得也是值得的,這樣的生活就很踏實,就是最好的。”(新重慶-上游新聞記者 秦健 張錦旗)

(責編:陳易、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