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頭圖

從價格混戰到3年3個茶王獎——科技賦能“江津茶葉”破局重生

2025年04月09日07:04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清明時節,茶山上採茶的村民正在忙碌。(受訪者供圖)

清明時節,茶山上採茶的村民正在忙碌。(受訪者供圖)

茶王獎3個、金獎5個、一等獎1個!前不久,在江津區第六屆貓山茶文化節現場,“江津茶葉”收獲頗豐,台下掌聲一片。

這場面與多年前形成鮮明對比——過去,江津綠茶深陷品牌混戰、市場流失的困境。如今,“江津茶葉”不僅接連斬獲大獎,還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江津大茶樹”更喜獲國家地理標志証明商標,這個傳統產茶區正書寫著逆襲傳奇。

科技興茶 破繭重生

位於貓山的嘉平鎮寒坡村,是貓山茶葉核心產區。清明時節,茶山上都是採茶的村民,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茶商。

“貓山茶葉在全區最出名。”茶農胡朝學感慨,江津茶葉以綠茶為主,有400年歷史,種植面積達4萬多畝。他說:“前些年,貓山可沒有這麼熱鬧。”

當時,江津全區靠種茶為生的茶農就有上萬戶,大大小小制茶、收茶的家庭作坊也有好幾十家,綠茶品牌有20多個。但因各自分散經營,彼此打起了價格戰,導致本地綠茶市場秩序混亂,在外也沒有好口碑。

“轉折始於2022年啟動的‘科技興茶’工程。”江津區農業農村委負責人稱,由市區兩級科技特派員和茶葉專家組成了指導組,指導組成員在12個產茶鎮開展全產業鏈技術幫扶:推廣巴渝特早等新品種替代老化茶樹,實施無人機飛防與生物防治結合的綠色防控體系等。“最讓茶農稱道的是‘1+N’服務模式——1個專家團隊對接N個茶園和茶廠,從修剪到採摘和加工提供全周期指導。”該負責人說。

如今,2.8萬畝茶園入選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基地,2500畝通過綠色食品認証,出口備案茶園和茶企實現零的突破。在嘉平鎮,48小時鮮葉全程冷鏈運輸體系,讓早春茶提前10天搶佔市場,每斤均價較往年提升20%。

標准車間 智造蝶變

走進旺發茶葉的智能化車間,全自動萎凋槽、紅外線殺青機等設備正有序運轉。現在,從鮮葉到成品要經歷12道工序,水分控制精確到±0.5%。

嘉平鎮黨委書記簡興孝稱,貓山茶產業曾受困於作坊式生產,10余家家庭工坊設備簡陋,工藝停留在炒、揉兩道工序。缺資金、缺技術、缺品牌、效益差,導致茶葉不好賣、賣不起價。

為此,當地政府先后引進重慶市歐爾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重慶市旺發茶葉有限公司、重慶茶佛生態農業有限公司3家企業先后入駐貓山,採取承包、與農戶合作等方式流轉茶林1.2萬畝,形成農戶分散經營、企業適度規模經營、企業與農戶合作經營等多種經營方式。

為提升茶葉加工水平,江津區還利用各級財政資金強化加工車間建設。目前,全區具備茶葉加工能力的主體達19家,其中10家具備精制加工能力。德感工業園還建成了3156平方米的萬級茶葉淨化生產車間。

“科技賦能催生工藝革新。”貓山有茶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成俊介紹,在茶葉生產技術指導組幫助下,茶葉的加工程序由過去的炒、揉兩道程序,變成了蒸氣殺青、冷風冷卻、一次揉捻、回潮、二次揉捻等多道程序,大幅提升了加工品質。

現在,江津茶葉經營主體達50家,其中旺發茶葉、歐爾農業等獲評“重慶市農產品加工業示范企業”“重慶農產品加工業百強示范企業”“重慶農產品加工成長型100戶”,並成為市級龍頭企業。據預計,2025年,江津區春茶加工產量將突破900噸,產值超1.5億元。

抱團發展 形成矩陣

自首屆中國(杭州)國際茶業博覽會以來,江津區積極組團參加各類茶博會、農交會等展示展銷活動,宣傳推介江津區富硒茶產業,改寫了茶葉代工貼牌的被動局面。

旺發公司負責人丁富蘭坦言,通過全區抱團宣傳推介,公司4款茶葉的銷量和價格都實現了30%以上的增長,全國各地的訂單紛至沓來。旺發茶葉牽頭組建的重慶市江津區茶葉產業化聯合體,讓區內暢途農業、真雲茶廠等10余家經營主體與旺發茶葉建立購銷關系,共同助推江津區富硒茶產銷兩旺。

如今,旺發公司生產的茶葉先后獲得了富硒認証和綠色認証兩個証書,其中“四面綠針”還入選了重慶10大優秀茶產品,高端茶葉單價更是從1斤三四千元提升到上萬元。

“富硒茶讓茶企和茶農都嘗到了甜頭。”江津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稱,江津聘請的茶葉首席專家,帶著團隊在茶樹品種選育、紅茶工藝優化、富硒茶制品開發等方面深挖潛力,不斷推動茶產業向科學化、專業化、精細化和多樣化發展,同時從打造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3個方面著手,推動江津茶葉品牌知名度與影響力持續上升。

在重慶市第十五屆“三峽杯”名優茶評選中,江津區選送的“喝梢牌·帥香紅一號”紅茶勇奪紅茶組茶王,這正是茶葉首席專家團隊黃庄試驗站對紅茶茶樹品種選用、初加工工藝、精制品配等環節不斷優化的成果。2022年至今,茶葉首席專家團隊優化工藝生產的紅茶產品在市級以上茶葉評比活動中累計獲得茶王獎3個、金獎5個、一等獎1個、銀獎1個。

品牌矩陣已形成集群效應。如今,“江津茶葉”躋身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四面綠針”三度蟬聯重慶十大名茶。40余項行業獎項加持下,全區茶葉年產值突破2億元,帶動千余就業崗位。

“雲霧山中葉,科技賦新香,品牌揚四海,共富茶路長。”如今,貓山茶農傳唱起新的民謠。江津區相關負責人稱,從昔日的價格混戰到如今的品牌共贏,“江津茶葉”這條逆襲之路說明,傳統產業振興,既要守住綠水青山的本真,更要擁抱科技創新的浪潮。(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彭瑜)

(責編:陳易、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