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破舊”變“幸福巷” 6000戶居民“不想走”
——沙坪壩打造“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提升居民幸福感

“以前這個破破爛爛的巷子,氣得我想搬走!”77歲的袁開珍婆婆說,“現在這裡變了個樣,陪孫子讀完書,我還想繼續住在這裡。”4月9日,沙坪壩一心巷,在這裡住了10年的袁開珍婆婆說。而在三四個月前,這條巷子還是居民口中的“堵破舊”——巷口長年堵車、一條水泥路坑坑窪窪、整個巷子灰頭土臉、外賣小哥無處歇腳……如今,它卻成了沙坪壩“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建設的鮮活樣本:有24小時智慧生活館、兒童樂園、暖“新”驛站……成為青年活力街區、學子筑夢街區、兒童友好街區和老年頤養街區。這條小巷成為“幸福巷”,讓6000戶居民從“想搬走”變成“不想走”。
老巷的“痛點”有多痛
袁開珍婆婆以前最怕下雨天:“巷子裡的道路坑坑窪窪,去年有個下雨天我摔了一跤,門牙都摔鬆了,要不是陪孫子讀書,我早就搬走了。”巷子裡的居民,不少都和袁婆婆有同感。
外賣小哥的煩惱更具體:“冬天想熱飯,隻能蹭商家的微波爐。”而家長對深夜找不到打印店記憶猶新:“有天晚上,孩子要打印作業,我跑了一條街,打印店都關門了,腿酸心更酸。”
一心巷曾是一家破產國企的內部道路,雖然隻有一兩百米長,卻是沙坪壩人口居住最密集的區域,連接的幾個小區共計居民6000余戶,其中有很多老人兒童,附近還有多所中小學,一牆之隔是重慶大學。密集的人口催生了較為發達的消費需求,外賣小哥大量聚集。
如何兼顧不同年齡段居民的需求,打造舒適的生活環境,一度成為一心巷改造面臨的棘手難題。
938條意見如何變成現實
去年,一心巷被納入我市首批“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打造試點。街道發放問卷征集到938條意見,最終梳理出10類高頻訴求,形成10大場景共59項具體任務。
根據居民意見,一心巷設置了24小時智慧生活館,不僅有全天候自動販賣機,還根據周邊人群特點,增加了打印復印機、現磨咖啡機﹔將閑置十多年的社區空房,改造成擁有三層露台和玻璃觀景台的陽光觀景城市青年會客廳,為居民免費提供活動場地﹔靠近沙坪壩小學幼兒園的一塊空地成了“兒童樂園”,增設了木馬、蹺蹺板、卡通牆﹔專門設立的暖“新”驛站,為外賣小哥等提供歇腳、熱飯、充電等服務﹔最讓老人滿意的是,小巷實行了人車分流,整個地面加裝防滑地磚,成為平整的步行道。
目前,一心巷59項改造任務已完成了48項,余下項目將在今年上半年完成。而沙坪壩街道轄區內的一心巷與中渡口的兩個“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建設,將於本月內完成,惠及3萬余名居民。
居民家門口享受優質服務
“打造‘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就是讓大家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便捷的公共服務。”沙坪壩區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以群眾需求為核心,堅持“缺什麼就補什麼”“居民最需要什麼就建什麼”的思路,甄選出了需求、事項、項目“三張清單”項目(事項)236個,每個鎮街精選出10件群眾特別關心的民生實事有序推進“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建設。
為了讓政策落地既有民生溫度,也有經濟效益,沙坪壩全面鋪開“新時代文明實踐·文明換享家”活動,積極探索社區公益基金、社區合伙人機制,引進社會資本參與建設,逐步形成“政府搭台、企業唱戲、居民受益”的良性生態。
沙坪壩區內有新就業群體12萬人,其中日均送單騎手就有5300余人。接下來,該區將加強對這類新就業群體的服務,在已有的210個暖“新”驛站基礎上,增設更多可以為騎手提供歇腳休息、充電喝水、遮風避雨、納涼取暖的空間,發動商戶為騎手提供延時供餐、小哥套餐等服務。
同時,針對部分居民反映突出的問題,將結合“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的打造,重點謀劃實施重慶大學A區東側的鬆林路改造提升、小龍坎至重慶七中路段更新改造等工程。(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羅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寧夏至湖南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工程重慶段貫通
- 人民網重慶4月12日電 4月12日,隨著寧夏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工程重慶段跨長江段導地線全部牽引到位,該工程重慶段全線貫通。 寧夏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重慶段)跨江放線作業。…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