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頭條

“四進”引活水 “三回”聚人才

——重慶以“四進三回”行動重塑鄉村發展生態

2025年04月14日08:05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開欄語

今年1月,市委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實施“四進三回”行動。“四進”,即規劃、科技、經營、資金進鄉村﹔“三回”,即能人、青年、務工人員回鄉村。“四進三回”行動旨在整合各類資源,為城鄉融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內生動力。

即日起,本報推出“村”潮涌動 向“鄉”而行——重慶“四進三回”行動全媒體系列報道,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呈現行動實施過程中的政策落地成效、創新實踐成果、鄉村發展新貌,以及給廣大農民生活帶來的積極變化。敬請關注!

清明時節,萬州區孫家鎮蘭草村陽光明媚,高遠天空下的茶山明淨亮麗。村民喜言:“幾年前,兩千余畝茶葉仿佛一夜間冒了出來,讓咱們增收有了依靠。”

改變這一切的,是250萬元獎補資金的注入。有了這筆資金,茶園綠了、茶山火了、茶農增收了。

規劃、科技、經營、資金進鄉村,能人、青年、務工人員回鄉村的“四進三回”,是破解要素制約、加速資源流向農村、推動鄉村振興、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重慶著力搭建“進和回”的平台、拓展“進和回”的領域、暢通“進和回”的渠道、優化“進和回”的環境,使廣袤鄉村成為要素“進得來、穩得住、干得好”的創業創新樂園,促進鄉村振興活力不斷激發、成果不斷涌現。

鄉村之困:優質要素嚴重短缺

重慶擁有8.24萬平方公裡幅員面積與近3200萬常住人口,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於一體,城鄉差距與區域差距交織疊加,城鄉二元結構較為明顯,如何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共同繁榮,是一道“必答題”。

過去一年,重慶全年糧食播種面積3047.87萬畝,產量220.1億斤,創近16年新高。主城都市區與山區庫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比縮小至1.7:1,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24:1、較2023年縮小0.04。全市連續兩年鞏固脫貧成果后評估綜合評價居全國第一。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征程上,重慶農業更有效益、農村更有活力,農民更增收益。

然而,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最大短板和潛力,依然在山區庫區和廣大農村。

“我們這裡說的城鄉融合,其實更多是如何把城市的資金資源、經營理念和人才導入到鄉村中去,從而縮短城鄉之間的差距。”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認為,城鄉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人才匯聚等方面仍有不小差距,其中人口流失是最大痛點。

一份資料顯示,過去10年,全市農村常住人口淨減少349.5萬人,青壯年外流導致“386199部隊”(婦女、兒童、老人)成為農業生產主力,60歲及以上的人口佔比超過31.9%。

“我們村靠近摩圍山景區,村裡的基礎條件和設施在周邊算‘佼佼者’,盡管如此,村裡在家的僅有300余人,是戶籍人口的1/3,且多是老人或學生,青壯年外出務工現象比較普遍。”彭水縣潤溪鄉櫻桃井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海霞介紹。

人口流失,自然導致人才缺失,從而影響著鄉村產業發展和村庄經營。國家統計局重慶調查總隊曾對此做過調研,其中一個調研區縣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1269家,經營困難的就有666家。經營收益上,年收入大多在50萬元以下,平均經營收益率僅為19.9%。

缺人,也缺科技支撐。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市農業科技貢獻率為62.5%,低於全國平均0.7個百分點,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僅為56.7%。

此外,還有空間割裂加劇資源錯配的問題——全市38個區縣中,18個屬於脫貧地區,部分偏遠山區仍面臨“要素虹吸”難題。

一言以蔽之,優質要素嚴重短缺,阻礙著村民的共富之路,導致了城鄉資源單向流動的困局。

破局之舉:要素人才雙輪驅動

如何破局?重慶的一項重要舉措就是實施“四進三回”行動。

“充分發揮高端要素對鄉村發展的引領驅動作用,不斷提升鄉村持續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的造血能力。”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教授劉娟認為:規劃先行,再聚集科技、經營、資金等要素,從而激活鄉村“造血功能”。

她坦言,一些地區的村庄規劃並未得到足夠重視,很多村庄還處於無規劃、自然發展的狀態。有的地方雖然編制了村庄規劃,但短板明顯,並不實用,“村庄規劃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性工作,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其放在了‘四進三回’首位。”

經營方面也是如此。鄉村無疑需要通過經營,將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但由於缺少懂經營、懂市場的人才,許多鄉村的資產資源並沒有被有效盤活。來自市農業農村委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市有40多萬套閑置農房,但盤活情況並不樂觀,其原因在於:一是這些農房周邊配套不完善或缺乏資源,很難吸引社會人士的關注﹔二是缺少規范出租交易平台,供需雙方信息不通暢。

另外,目前全市3.2萬個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由企業牽頭的不足5%,還多是“半路出家”的跨界經營。

除了這些“硬件”上的掣肘外,“軟件”上也存在不足。“鄉村也應該有‘營商環境’這一說法,尤其是要以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來促進鄉村治理,既保護投資者的利益,也保護村民權益。”劉娟認為。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因素、關鍵變量。

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認為,我市許多鄉村都面臨著“空心化”,正因為如此,市裡將“三回”的主力軍定為能人、青年和務工人員,他們有鄉村情懷、有市場意識、有經營理念。

記者梳理發現,我市已連續3年持續推動“四進三回”行動:2023年開始進行系統調研和謀篇布局,2024年將“四進三回”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中,今年1月的市委農村工作會議上再次提到實施“四進三回”行動。

“通過‘四進三回’盤活資源資產,最終落腳點是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該負責人解釋。

探路之旅:架起城鄉互通的“橋梁”

三年探索,不少地方已經取得了重要突破——

空間規劃是要素流動的“導航儀”。

春光如詩,行走在九龍坡區銅罐驛鎮,可見各種水生植被綠意盎然﹔荷塘中,早荷飄逸,隨風起舞,別有一番韻致。“以產定居,在鎮域范圍內統籌建設用地規模,優化了鄉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空間。”該鎮相關負責人表示。

技術創新是農業升級的核心驅動力。

3月31日,位於永川區的重慶市農科院茶研所科研基地,一台採茶機器人的機械手靈活地在茶樹上移動,精准地抓取嫩葉,動作一氣呵成。這台採茶機器人由重慶郵電大學與市農科院茶葉所共同研發,可實現對茶葉的無損採收,大大提升了採茶的效率。

村庄經營是推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新嘗試。

奉節縣康樂鎮鐵佛村,臍橙花果同樹的盛景正在上演。“我們探索以村為單位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強化企業化運作,建成3條臍橙深加工生產線,配套建設11個保鮮庫,臍橙合作社年收入達3000萬元。”康樂鎮黨委書記唐可人表示。

資金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

4月7日,彭水縣紹慶街道阿依河社區,平坦寬闊的馬路邊,路燈整齊排列,兩旁的48戶民居已完成立面改造——農行重慶分行在此投放的“鄉村人居環境貸”,讓這裡的環境煥然一新。

而人才回流則為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帶來內生動力和乘數效應:在巫山,“90后”青年王晨宇返鄉創辦耕田而食電子商務公司,推動巫山脆李自營出口﹔在酉陽,何權艷等人組成了鄉村產業運營團隊,將何家岩村打造成了鄉村旅游目的地﹔在潼南區花岩社區,得益於區裡的機制創新,社區聘請了來自四川遂寧的高級農藝師為產業村支書,農文旅融合發展更上一層樓……

就在4月,我市將啟動“2025金融助力重慶鄉村特色產業集群化發展行動”,預計可孵化100個農村創業項目﹔同期,由市農業農村委、團市委主辦的青年大學生進鄉村“鄉村CEO”培育與選聘活動正式啟動,不少青年大學生躍躍欲試。

從“要素下沉”破局資源錯配,到“人才回流”激活內生動力,重慶“四進三回”行動以改革創新之筆,在城鄉二元結構間架起要素流動的“橋梁”,一幅“資源進得來、人才留得住、產業興得旺”的巴渝和美鄉村新畫卷正徐徐鋪展。(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顏安)

(責編:蓋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