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復裡的科學密碼:微生物變“文物醫生”

裂隙滲水、風化殘缺……千年文物如何消除“病害”?4月24日下午,重慶大學舉行“科學讀書匯”第3期沙龍活動,揭秘微生物如何變身“文物醫生”,以及“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文物保護手段。
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劉漢龍應邀擔任主講嘉賓。他長期從事環境岩土力學與防災減災工程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為全球文物保護提供中國方案,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重慶市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等榮譽。
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劉漢龍作分享。張源攝
沙龍現場。張源攝
重慶大足石刻與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以及雲岡石窟齊名,是我國石窟藝術寶庫中的璀璨明珠。但由於水的侵蝕、石質風化、生物病害等眾多因素,尤其是生物分泌物導致的表面污染、腐蝕性液體對石質和彩繪的侵蝕,成為大足石刻不得不面對的“病痛”。
對此,針對以往修復技術的弊端,如有機合成材料在高溫高濕環境下的干燥性能、固化能力、防霉抗菌性及其耐候性等問題,劉漢龍帶領團隊開辟了岩土微生物技術在岩土文物保護修復的應用新領域。
“微生物礦化技術是利用微生物生產特定生物材料的方法,以加強和改善建筑材料的性能和功能。通過引入特定微生物菌株,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可以合成無機礦物、生物膠、生物纖維等材料,然后將其應用於建筑結構加固、土壤固化、環境治理等領域。”會上,劉漢龍詳細闡述了岩土文物微生物礦化修復技術的原理、研究進展以及在實際案例中的應用,介紹了其在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高土石壩、吹填造陸(島)及岩土文物保護與修復等領域取得的重要成果。
沙龍現場。張源攝
劉漢龍表示,這項技術具有可持續性和環保性,能夠降低對傳統材料的依賴,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在今后的研究中,針對微生物文物修復技術,還可以應用到磚石類文物、土遺址文物的加固保護,以及石質文物表面風化加固和石質文物裂隙修復當中。
“歷史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是推動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重要內容。”他還以甲骨文為例,強調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重慶大學出版社社長陳曉陽向劉漢龍頒贈致敬“科學讀書匯”主講嘉賓証書。張源攝
嘉賓訪談環節,大足石刻研究院文博研究館石質文物保護修復首席技能專家陳卉麗來到現場,與劉漢龍一道就岩土文物修復過程中的技術難題、文物保護與現代科技的融合、文物修復人才培養等話題進行深入探討。
陳卉麗作分享。張源攝
“當文物‘受傷’或是‘生病’時,就需要修復人員對其進行‘望聞問切’。”陳卉麗特別分享了文物修復的實踐經驗,“望”便是通過累積經驗快速判斷文物表面的病害,“聞”即通過嗅覺感受文物的保存環境,“問”就是通過查閱歷史文獻、詢問當地老人了解文物變遷,“切”即親手觸摸文物,了解其風化程度。
陳卉麗表示,隨著科技飛速進步,也為文物提供了更為全面系統的病害診斷,從而實現“中西醫結合”治療。
時值第30個世界讀書日,劉漢龍還向在場師生和嘉賓推薦了《科學家的圖書館》《岩石揭秘》兩部科普圖書,寄語大家通過閱讀了解科技前沿,感受科學魅力。
劉漢龍向與會嘉賓薦書。張源攝
據了解,“科學讀書匯”是重慶大學科協和重慶大學出版社共同打造的校級品牌活動。作為“科技工作者之家”實體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科學讀書匯”堅持常態化、小規模、精品型,努力為全校師生和社會各界搭建前沿科普平台,進而傳承科學家精神,傳播科學文化,傳遞科學知識。
重慶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李劍致辭。張源攝
重慶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李劍介紹,近年來,重慶大學聚焦重慶市打造西部科普中心的重要部署,通過建設科普基地、成立科普團隊、舉辦科普活動、出版科普書籍,著力構建科普矩陣,全面提升科普能力,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有效推進科學文化傳播和創新人才培養。(晏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