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福三小:“筑溪”行動厚植鄉土根基 提升學生文化認同

春光明媚的4月清晨,重慶市江津區雙福第三小學(以下簡稱雙福三小)的田徑運動會上,身著不同民族服飾的孩子整齊列隊入場,隨后,各班展開400米、1000米、跳高、跳遠等項目的激烈比賽。
據了解,這所坐落於西部(重慶)科學城江津片區雙福工業園中心的學校,生源遍布大江南北,90.8%來自市外,覆蓋全國13個少數民族的孩子在此求學。
籃球場上的風採躍動。雙福三小供圖
多元文化碰撞,帶來新鮮活力,同時也意味著教師需要適應更多不同的情況。起初,很多孩子對自己的民族文化認識不深,對家鄉的記憶簡單模糊,以至於對腳下的土地也充滿陌生感,地方記憶缺失成了成長路上的絆腳石。為打破這一困境,雙福三小自辦學以來,一直堅持開啟“筑溪”行動,在孩子心中開辟文化認同溪流,引領他們重構地方記憶。
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王平介紹:“我們以‘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孔子‘因材施教’和陶行知‘厚德載福’思想為基石,構建‘創美’課程綜合育人體系。”該體系通過“力行美即實踐性”讓孩子在真實體驗中觸碰未來,以“生長美即過程性”呵護思維成長,用“探索美即懸念性”點燃探索熱情,借“共生美即系統性”匯聚各方力量。
在“創美”課程框架下,三大課程群應運而生。語文老師裴艷艷參與了“源美課程”設計,她表示:“我們通過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帶領兒童探尋地域文化根源,厚植文化基礎,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尊重兒童,使其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其對生活的熱愛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美娃俱樂部裡的小老師。雙福三小供圖
多元童聲的音樂課堂。雙福三小供圖
“和美”課程群即特色化課程,包括文化融合、職業成長等。東風小康工程師、園區無人機研究基地創客導師錄制《汽車制造探秘》《智能車間的一天》等職業講解視頻,通過虛擬工坊實現“雲端職業體驗”。“臻美”課程即個性化課程。以個性化實踐反哺社區文化創生,培養社會參與意識,包括:創想與設計、志願與服務、美娃俱樂部等。班主任劉老師分享道:“班上的孩子參與社區服務后,變得更有擔當,懂得關愛他人了。”在育人路徑上,學校通過“五維聯動”,共筑兒童與地方的“雙向賦能的成長姿態”與“共創福祉的童年行動”。來自貴州的學生家長劉先生說:“孩子轉學才不到一年,對這片土地的風土人情了解很多,回家后還會跟我們分享他的所見所聞。她最開心的就是成為了苗族舞蹈社團的小老師。”學校還創新“福家共育”微課與家長聯盟,化解文化斷層。家長陳女士感慨:“微課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學校教育理念,彌補了我們家庭教育能力不足,和學校配合更默契了。”
如今,“一起來筑溪”成效顯著。維吾爾族學生阿依古麗開心地說:“我現在可喜歡雙福了,這裡就像我的第二家鄉!”王平表示,孩子們適應性和歸屬感大幅提升,學習差異化減弱,心理韌性增強。教師課程開發能力提升,課堂參與度提高。學校憑借“創美教育”榮獲多項榮譽稱號。雙福三小的實踐,為教育均衡發展提供寶貴經驗,為孩子未來鋪就光明大道。(袁杰、王詠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