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率先!重慶醫生胸外科機器人手術突破3000例

人民網重慶4月26日電 “機器人手術3000例不僅僅是一串數字,更是無數個日夜的堅守、創新與突破的見証。”昨日上午,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大學城醫院學術會議廳內,該院胸外科主任譚群友在講述時難掩興奮與自豪。
這裡正在進行“譚群友教授機器人手術3000例紀念暨達芬奇機器人中國胸外科臨床教學示范中心揭牌儀式”,全國胸外科領域多位專家,醫患代表等百余人現場見証。
活動現場,譚群友分享他做機器人手術心路歷程。曾英豪攝
手術機器人是醫生“手”和“眼”的延伸
資料顯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於2006年被引入我國,現已有上百家醫院引進使用。據譚群友介紹,手術機器人是外科醫生“手”和“眼”的延伸。其多個機械臂可實現540°旋轉,輕鬆突破人手操作極限,在狹小的空間內亦能完成精准操作。機械臂還能過濾生理性手部震顫,實現對重要神經、血管的毫米級保護。同時,手術機器人的高清3D視野能將手術部位放大10-15倍,使醫生清晰分辨神經與血管等重要結構,提高手術精准度。
譚群友還提到,以他擅長的肺部手術為例,與傳統開放手術、腔鏡手術相比,機器人手術有著獨特的優勢,即患者損傷更小、術后恢復更快,還能最大程度保留健康的肺部組織,多數患者術后當天即可下床行走。
在機器人輔助下,譚群友為患者實施肺部手術。重醫附屬大學城醫院供圖
3000例手術為患者解決病痛
“2016年至今,譚群友教授已累計完成超3000例高難度胸外科機器人手術。在胸外科領域,是目前國內領先、機器人手術量最高的專家。”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研發生產商直觀復星全國臨床應用總監徐彬表示。
活動現場,譚群友動情講述在手術機器人輔助下他與患者間的溫暖故事。“2016年10月,那台左下肺葉切除手術是我的第一台機器人手術,術前溝通時,我很擔心患者因不理解機器人手術而錯過最佳手術方案。但沒想到,我剛說完,患者就握緊我的手說‘譚醫生,我信你’。”譚群友說,當時如果採用傳統方案完全切除病灶,需要犧牲部分健康的肺部組織,但因為患者及家人的信任和支持,在機器人的輔助下,這台手術保住了患者更多的肺功能,也讓他更堅定地踏上精進機器人手術技術之路。
“說實在的,醫生最大的幸福感莫過於患者滿意療效、健康長壽,醫生最大的滿足感也莫過於患者的有口皆碑、生命相托。感謝患者極大信任,讓我們外科醫生在精密機械與柔軟心靈的交界處,讀懂醫者的真諦。”譚群友說。
開發機器人手術標准化視頻教程
截至目前,譚群友已成功完成近3200例肺結節、肺癌、食管癌、縱隔腫瘤等胸外科機器人手術。這意味著,通過機器人的輔助,他已為近3200位患者解決了病痛。他表示,這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據悉,目前譚群友團隊正開發標准化視頻課程庫,將3000多例手術影像進行脫敏處理后,標注關鍵解剖、並發症預警點,打造胸外科版機器人手術百科全書,將機器人手術從“創新技術”向“標准療法”演進。
當天,“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中國胸外科臨床手術教學示范中心”揭牌儀式同步舉行。未來,譚群友團隊將以此為契機,打造高水平的手術示范平台,把每一例手術的經驗轉化為標准化診療方案,開辦繼續教育學習班和適宜技術推廣項目,讓更多的手術醫生掌握這一先進技術,讓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感受到現代醫學技術的進步。(胡虹、施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