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紅岩思政沃土 厚植育人時代新篇
——我市推動紅岩思政體系改革,打造標志性成果

沙坪壩區川外附小,紅岩小導游為同學們講述小蘿卜頭的故事。(資料圖片)通訊員 郭晉 攝\視覺重慶
清明節前夕,烈士墓前廣場上,黃白菊花組成的“祭”字庄嚴肅穆。8個花籃整齊排列,簇擁著“一一·二七死難烈士之墓”墓碑,滿含無盡哀思。烈士親屬代表、重慶紅岩革命文化中心干部職工代表、社會各界群眾代表、紅岩班隊及紅岩志願者代表近千人手捧菊花,肅立在烈士墓前,共同緬懷革命先烈。
事實上,在紅岩景區,不隻清明節,每逢周末、節假日,處處都有青少年學生參觀、研學的身影。
在重慶,一場以“紅岩思政”為核心的教育變革正悄然繪就育人底色。2024年以來,打造一體化宣傳闡釋平台、健全產學研融合教學體系、構建“三融入”立體育人格局……具有重慶辨識度、全國影響力的“紅岩思政”育人品牌,愈發亮眼!
傳史育人
把革命文物轉化為思政教育的“資源包”
“我在烈士墓前庄嚴宣誓,我成為了一名少年隊員啦!”近日,樹人小學作為重慶市沙坪壩區紅色教育的示范校走進紅岩,參加了“星星火炬 照我前行”主題隊日活動,通過沉浸式紅色教育深化少先隊員的愛國主義情懷,將紅岩精神融入組織生活與日常教學。活動通過現場參觀、獻花儀式、集體宣誓、觀看沉浸式體驗劇及拓展實踐等形式,以場景化、多元化的設計,將紅岩文化轉化為少先隊員可感知、可參與的教育實踐,契合新時代少先隊工作的核心要求,受到學校師生的一致好評。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証,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題中要義。
去年以來,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培根鑄魂、傳史育人”為核心,以“館校聯動、共建共享”為抓手,努力把革命文物轉化為思政教育的“資源包”——
有效整合54處革命遺址,並依托10萬件館藏文物,將紅岩革命舊址轉化為紅岩思政現場教學場地,協同整合周邊區縣、相關博物館及學校校史館等紅色資源,形成思政教育“大教室”﹔把紅岩精神“富礦”,作為大中小學校思政教育的源頭活水,將其蘊含的理想信念、愛國情懷、高尚人格等教育內容融入學校課堂﹔推出“大德大智”“大忠大勇”“大仁大義”三大教育主題,創新開發“紅色三岩”“行走的紅岩”5條研學實踐教育線路,為思政課提供有力的教育基礎。
打造“紅岩思政”課程體系,實施“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工作的實踐和當代價值研究”等省部級以上課題研究41個,打造理論教學、情感教學、體驗教學、影視教學等教育模式,自主研發“傳承紅岩精神 賡續紅色血脈”等理論教育、黨性教育課程98門,研發“小蘿卜頭”“紅岩故事匯”“紅岩文藝賞析”等6大主體47門研學課程﹔編輯出版《纖筆抒丹心》等20余部紅色讀物,推動紅岩精神融入教材體系﹔推出專題片《千秋紅岩》、紀錄片《重慶大轟炸》,打造情景劇《紅岩魂》、實景劇《歌樂忠魂》、沉浸劇《紅岩紅》等,充分發揮紅色文藝的教育功能。
同時,與20余所學校開展文物互贈活動,把943件紅岩歷史人物相關文物復制品、檔案資料分別送回他們曾經學習工作過的學校,把學校相關文物史料征集至博物館進行展出﹔創新打造“傳承紅色基因 爭做時代新人”紅岩革命故事展演,赴重慶大學等學校、單位演出600余場,成為“開學第一課”﹔在大中小學校廣泛開展“紅岩精神 永放光芒”“讓烈士回家·共和國不會忘記”“新中國最小的烈士——小蘿卜頭”等巡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科技賦能下,紅岩博物館還搭建“紅岩思政”雲端平台,建立“紅岩思政”雲展館,開展“紅岩思政”雲活動,提供“紅岩思政”雲服務,著力打造“互聯網+思政教育”新模式,讓學生在“雲端”中感受紅岩精神魅力。
此外,該館將強化改革意識,以深化紅岩文化育人體系改革為牽引實現迭代升級、整體提升﹔增強改革緊迫感,加快打造標志性成果,進一步增強主動擔當意識,形成合力、打通壁壘,讓改革味更濃﹔強化以改革促發展,充分發揮紅岩“金名片”在現代化新重慶建設中的作用,在“實戰化”“品牌化”“產業化”“專業化”方面持續發力。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已成為我市培根鑄魂的“第一課堂”。
融合導向
健全紅岩精神育人教育體系
針對大中小學思政教育存在的“學段斷層”“校際壁壘”“家校脫節”等問題,永川區創新構建“資源庫+雲地圖+大師資+大實踐”育人體系,實施“四維三段式”改革,構建起縱向貫通、橫向協同的育人新格局,覆蓋全區13萬名青少年,讓思政教育煥發新生機。
這只是我市突出融合導向,健全紅岩精神育人教育體系的一個縮影。
去年以來,我市深入推進紅岩精神融入學校思政教育,致力打造具有重慶辨識度、全國影響力的“紅岩思政”育人品牌。
全市教育系統突出融合導向,緊扣“1458N”紅岩思政育人體系中課堂主陣地與多維延伸的協同路徑,實現全學段育人目標貫通——
堅守思政小課堂。實施“新時代思政課創優行動”,聚力打造紅岩特色精品課程群,創建哲學社會科學示范課堂308個、高校思政名師課堂247個,開發《紅岩少年向未來》等思政優課 200余門。
融入學校全課堂。系統挖掘各學科思政元素與紅岩基因,培育“紅岩特色學校”41所、設立“紅岩班”41個,創新開發《行走·紅岩》等實踐課程105門,構建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機制,推動“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
拓展社會大課堂。聯合打造紅岩干部學院等14個實踐基地,新建“紅岩思政”專題“大思政課”實踐教學點40個,組織“小蘿卜頭進校園”“英雄重慶城”等主題研學活動,累計吸引學生3萬余人次﹔創新“文物亮起來、故事活起來”工程,推動20余所學校開展文物互贈與活化利用。
此外,我市還深化“三種資源”,構建起“有形、無形、數字”三維資源融通機制,打造全域共享格局﹔強化“三方聯動”,形成“場館、學校、社會”協同育人生態圈,凝聚館校社育人合力等,將紅岩精神有機融入思政課教學,持續推進紅岩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培養時代新人。
深化改革
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思政教育品牌
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
紅岩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重慶這座城市最具鮮明特色的紅色標識,具有重要的育人價值。
那麼,我市如何充分挖掘紅岩精神蘊含的育人價值,推動紅岩思政體系改革,形成標志性改革成果呢?
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我市將大力提升紅岩干部學院辦學質量,打造紅岩研學及旅游線路,建設紅岩思政實踐教學點,實現紅岩思政全面融入黨性教育、干部培訓、大中小學思政課和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等,重點舉措包括——
打造紅岩精神文旅宣一體的宣傳闡釋平台。籌建紅色資源宣傳教育中心,創設“千秋紅岩”論壇,迭代升級“千秋紅岩”應用,打造紅岩革命故事展演品牌,提質擴容紅岩革命紀念館,創建全國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立“城市精神我踐行,爭做最美重慶人”群眾性宣傳教育機制等。
健全紅岩干部學院產學研融合的教學體系。創新紅岩精神研究中心、國家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運行機制,聯動高校思政資源,培育教學名師,完善課程體系,開發精品課程,創作精品教材,打造西部一流、全國知名的研學品牌﹔加強與區縣實現教學場所、師資、課程、研學等共建共享﹔健全以文興教、以旅促學機制,打造紅岩思政精品研學及旅游線路。
建設紅岩思政大中小學一體化共同體。健全紅岩思政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機制,構建“紅岩新青年”高校大思政體系﹔打造紅岩思政研學頻道融媒體平台,建設紅岩研學營地新建“大思政課”實踐教學點,每學年至少組織1次“探尋紅岩印記傳承紅色基因”主題研學活動﹔用好“紅岩思政”教育聯盟,創設“紅岩小小講解員”大賽、中小學校長“傳承紅岩基因培育時代先鋒”思政論壇等。
構建紅岩思政“三融入”立體育人格局。融入黨性教育、干部培訓,完善紅岩思政納入黨內主題教育、黨支部“三會一課”、各級黨校主體班必學內容的工作機制﹔融入各行各業和家庭家風家教,廣泛開展“紅岩先鋒·四強支部”“紅岩先鋒·六好黨員”建設﹔融入生活場景,舉辦紅岩文化活動周,打造紅岩文化主題街區,建設紅岩文化室等。
建立專兼結合的紅岩主題創作機制。支持專業文藝院團打造紅岩文藝精品,支持藝術院校、影視機構、演藝場館、群眾性文藝團體等創作紅岩駐場劇目、影視作品以及紅岩主題歌曲、微視頻、微短劇、情景劇﹔開展紅岩主題陳列展覽體系化建設,迭代升級“中共中央南方局”“重慶談判”“紅岩英烈”三大主題展,建立固定展出、常態巡展機制等。
暢通紅岩思政上屏入網、進圈入群精微傳播渠道。探索建立事企合作運行機制,打造網上紅岩、手上紅岩、視聽紅岩,健全紅岩陣地、紅岩IP、紅岩文創、紅岩作品“進圈入群”公益宣傳機制等。
“我們的目標是,力爭到2027年,基本建成紅岩文化育人體系,讓紅岩思政育人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思政教育品牌。”該負責人表示。(新重慶-重慶日報首席記者 韓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重慶“兩江四岸”啟動常態化無人機燈光秀展演
- 人民網重慶4月27日電 (陳琦、劉祎)“快看!小面在天上‘冒熱氣’了!”4月26日晚20點30分,“魅力重慶”無人機燈光秀常態化展演點燃山城夜空。5000架無人機猶如點點繁星,在夜空中組成一幅幅流動的畫卷,吸引了眾多游客和市民前來觀看。…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