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頭圖

加快建設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區

——市農業農村委負責人談推進巴渝和美鄉村建設

2025年04月29日06:46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4月28日,銅梁區南城街道西來村西郊露營基地。

4月28日,銅梁區南城街道西來村西郊露營基地。

四月二十八日,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西南研發中心。(本版圖片由記者何賽格攝\視覺重慶)

四月二十八日,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西南研發中心。(本版圖片由記者何賽格攝\視覺重慶)

4月28日,聚力打造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區推進巴渝和美鄉村建設現場會在銅梁區舉行。會議要求學好用好“千萬工程”經驗,奮力開創城鄉融合鄉村振興新局面。

藍圖已繪就,奮斗正當時。市委農業農村工委書記、市農業農村委主任、市鄉村振興局局長李春奎表示,2025年,重慶將通過推進新時代“巴渝糧倉”建設、織密防返貧“安全網”、構建“產業大腦+未來農場”新模式等一系列舉措,全面夯實農業發展根基,加快建設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區。

推進新時代“巴渝糧倉”建設

全面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去年,我市在經歷了高溫伏旱天氣情況下,仍交出一份沉甸甸的豐收“答卷”——全市糧食播種面積3047.87萬畝,糧食產量突破220億斤、增長0.44%,創近16年新高。

“今年,我們要堅決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堅持產量產能、生產生態、增產增收一起抓,在高起點上穩定糧食生產。”李春奎表示,守住、守牢、守好糧食安全及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仍是2025年我市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任務之一。任務目標是:穩面積、穩產量,確保糧食播種面積和糧食產量保持現有水平、不打折扣。

李春奎稱,要加快推進新時代“巴渝糧倉”建設,全面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具體而言,我市將聚焦渝西地區等糧油生產優勢區,堅持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融合,探索“噸糧田”技術模式,示范促進單產提升10%以上,在全市深入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

“去年,我市多數示范片單產提升幅度均超過10%,帶動全市糧食畝產提高1斤左右,成效明顯。”李春奎介紹,今年,我市將重點做好四個“聚焦”:

一是聚焦“穩面積”,夯實全年豐收基礎。在重點區域應種盡種,通過綜合種養模式,實現一田多產、一水多用,挖掘增產潛力。

二是聚焦“耕種防”,抓實抓細春耕春管。抓好田塊平整、翻耕、蓄水,適量、適深、適墒播種以及病虫害防治和水肥管理。

三是聚焦“提單產”,開展百日攻堅行動。統籌農業專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力量,開展“春耕服務100天”攻堅行動。

四是聚焦“抓整改”,提升高標准農田建設質效。抓好工程建設質量,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准農田。

“我們將牢牢守住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農田‘兩條紅線’,堅決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將‘飯碗’端穩、端好。”李春奎說。

七大重點任務攻堅

織密防返貧“安全網”

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會上強調,要“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常態長效機制”。

近年來,我市細化施工圖,在監測、產業等方面做了許多努力和探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目前,幫扶產業已覆蓋90%以上脫貧戶和監測戶,培育勞務品牌140個,脫貧勞動力務工就業規模穩定在83萬人以上,2024年脫貧區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0605元、同比增長6.8%,連續4年增速高於全國和全市農村居民平均水平。

下一步怎麼走?“做好客觀精准的評估是前提條件,隻要返貧致貧的風險還存在、脫貧群眾的基礎還不穩固,幫扶就不會結束,要把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作為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長久、永久守牢。”李春奎表示,具體而言,有七大重點任務:

一是智慧監測精准滴灌。依托“渝悅·防貧”數字化平台,健全部門數據共享機制,開展“兩解一幫”專項行動,對重點群體實現走訪全覆蓋,確保“應納盡納、應扶盡扶”。

二是產業提質激活引擎。保持銜接資金60%以上用於產業發展,聚焦脫貧區縣“一主兩輔”主導產業,延伸農產品加工等全產業鏈,拓寬銷售市場,強化聯農帶農機制。

三是就業幫扶擴容增效。深化東西部勞務協作,升級就業幫扶車間,規范鄉村公益性崗位,擴大以工代賑項目規模,培育勞務品牌,確保返鄉回流脫貧群眾穩定就業。

四是資產管護長效賦能。全面清查幫扶資產底數,出台專項管理辦法,探索公益性資產管護、經營性資產運營新機制。

五是重點區域靶向攻堅。升級4個國家重點幫扶縣幫扶舉措,強化17個市級重點幫扶鄉鎮和原18個深度貧困鄉鎮“五位一體”幫扶機制。

六是社會合力協同共促。深化魯渝協作“東產西移”“東技西引”,發揮中央單位資源優勢,推進“萬企興萬村”行動,在農文旅融合等領域打造協作標杆。

七是政策體系前瞻布局。分類優化現行幫扶政策,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分層分類幫扶機制,對脫貧地區延續差異化支持,構建常態化幫扶制度框架。

做好“土特產”文章

加快構建“產業大腦+未來農場”

會議強調,要著力提升生態特色產業發展能級和競爭力影響力。

“這就要求做大做強‘3+6+X’農業產業集群體系,持續推動補鏈成群、延鏈增效,不斷擦亮重慶農業產業‘金名片’。”李春奎說。

重慶多山,大規模發展農業受到一定限制。但大山大江也饋贈了重慶豐富的物種資源、多樣的立體氣候、良好的生態環境,在依山就勢發展“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的生態特色產業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為加快農業產業提質增效,我市體系化、集群化推進千億級生態特色產業培育行動,創建9個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全產業鏈發展機制加快構建。

同時,重點發展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加快打造地理標志名優農特產品,不斷提升農產品品牌“含金量”,加速形成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生態。

“但距離提升生態特色產業發展能級和競爭力影響力,還有很大的差距。”李春奎說。

為全面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等全鏈條現代化治理能力,推動農業數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發展,我市將利用大數據、雲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構建“產業大腦+未來農場”新模式。

去年6月,重慶“生豬產業大腦”上線。該平台在生產、監管、消費、服務四大場景實現了用數據來智慧“養”豬,不僅提升了養殖效率,還守護了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養殖綜合收益提升了10%以上。

同樣在去年上線的“榨菜產業大腦”在全產業鏈打造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它集成了種菜幫手、加工助手、營銷高手、監管能手、服務好手五大場景,能為青菜頭的種植、加工、成品銷售提供全流程決策指導。

目前,我市已初步建立生豬、榨菜、脆李等產業大腦、10個未來農場。下一步,我市將突出種植業、養殖業兩大領域,依托龍頭企業、鏈主企業加快上線7個細分行業產業大腦,打造20個未來農場。

此外,我市還將統籌抓好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兩個“三品一標”培育,打造“巴味渝珍”“酉陽800”等區域公用品牌,持續提升奉節臍橙、涪陵榨菜、巫山脆李、榮昌豬等品牌的價值。(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顏安 栗園園 趙偉平)

(責編:陳易、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