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政務推廣>>衛生健康 重慶篇章>>醫心為民

從“手術台”到“李子田”:跨界駐村書記交出鄉村振興答卷

2025年05月07日21:17 | 來源:人民網-重慶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重慶5月7日電 昨日上午,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大學城醫院(以下簡稱“重醫附屬大學城醫院”)住院樓超市門口,一排新設的銷售展台引得醫院職工和就診群眾駐足。展台上羅列著高山貢米、土麥子面條、糊辣殼等10余種農副產品,它們均來自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悅崍鎮東木村。

據醫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超市已與東木村部分農產品企業達成協議,這些農副產品將在這個“鄉村振興農副產品代售點”,完成從深山到醫院的溫暖奔赴。

醫院超市設立的“鄉村振興農副產品代售點”。重醫附屬大學城醫院供圖

這條從田地間直通醫院超市的“綠色通道”,得益於重醫附屬大學城醫院消化內科的醫生聶剛牽線搭橋。2023年6月,聶剛被醫院選派至東木村幫扶鄉村振興,成為一位“跨界”駐村書記。兩年間,他通過黨建引領、資源下沉、服務創新等方式,切實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成為了村民心中的“領路人”“守門人”“貼心人”。

“幾斤李子”壘起鄉村振興

“你離群眾有多近,群眾就對你有多親。”這是東木村駐村第一書記聶剛經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

初到村裡,聶剛對村情民貌、當地產業資源和發展需求不了解,對農業農村發展政策也還停留在紙面上。這曾一度讓原本是醫學專家的他感到“本領恐慌”。

於是,聶剛主動放棄休息時間,白天深入田間地頭、農家院舍,與村民同勞動、拉家常,晚上整理工作日志,梳理走訪情況。在短短1個月的時間裡,他就走訪了全村78戶283名脫貧人口,掌握了這裡的人口結構、民風民俗、產業發展等基本情況,為開展駐村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東木村位於悅崍鎮東部,因自然資源豐富、氣候清爽宜人等天然優勢,粉黛李、辣椒、有機水稻等產業都獨具特色。但由於山區農作物生產成本高、運輸不便、銷售渠道不穩定等原因,村民們的收入增長也因此受限。

為打破農產品的銷售困局,聶剛主動出擊。一方面,他依托派出單位重醫附屬大學城醫院黨委開展系列“以購助扶”活動,將村裡的特色農產品推廣到醫院。另一方面,聶剛還通過朋友、愛心企業、慈善機構等,讓東木特色農產品的市場不斷擴大,銷量較往年提升了50%。

兩年來,醫院累計採購當地李子20余萬元。聶剛還聯合駐村工作隊及村“兩委”發展辣椒種植產業300余畝,有機水稻260畝,打造粉黛李體驗式採摘標准化示范基地300余畝。

“農產品銷售額噌噌往上漲,我們的腰包也跟著鼓起來了!”當地村民王興民(化名)高興地說。

2024年7月,東木村300畝粉黛李綴滿枝頭,然而豐收在即的喜悅卻被人力短缺的陰雲籠罩。眼見熟透的李子即將爛在枝頭,聶剛攥著發燙的手機,撥出二十多通求助電話。在重醫附屬大學城醫院黨委支持下,一支由12名黨員組成的志願服務隊次日便趕到村裡地頭分揀裝箱。

志願服務隊幫忙搶收李子。重醫附屬大學城醫院供圖

在與村民們一起經過連續36小時的奮戰,10余噸李子帶著晨露裝車發往目的地。聶剛望著滿載的貨車感慨道:“鄉村振興就是由無數個‘幾斤李子’壘起來的,我們多流一滴汗,鄉親們就能多攢一份踏實。”

不僅是特色農產品的沃土,東木村更坐擁黃水國家森林公園這一國家級生態名片,成為撬動文旅融合發展的潛力之地。聶剛瞄准東木村依山傍水的天然優勢,聯合駐村工作隊及村“兩委”,將村裡原本閑置的小學舊址打造成為一個集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旅游民宿酒店,目前已正式對外營業,由此帶動集體經濟的發展。

300次問診送藥,培養“帶不走”的內鏡醫師

“劉嬢嬢,今天我來給你送藥,順便看看你的恢復情況怎麼樣了?”聶剛在走訪中了解到,全村留守在村的60歲以上老人佔比近70%,慢性病患病率超50%,村民普遍存在“怕花錢、硬扛病”的現象。為徹底解決這一難題,聶剛利用專業優勢開展健康幫扶。

聶剛積極對接協調,依托醫院黨委構建起“醫院黨支部+村黨支部”結對共建機制。“醫院領導帶隊來村裡開展‘大病戶’上門服務,建立專家與患者一對一幫扶機制。”聶剛解釋道。重醫附屬大學城醫院組織多學科大型義診活動,讓村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三甲醫院的專家號。

專家團隊來到村裡進行義診。重醫附屬大學城醫院供圖

據統計,結對共建機制助力東木村打造“黨員先鋒示范崗——健康驛站”,並配備了基礎醫療設備和常用藥品,已累計為村民提供健康服務1000余人次。

村民劉芳(化名)頭背部皮膚刺痛多年苦不堪言,聶剛得知她曾經患過“蛇纏腰”(帶狀疱疹),恢復后往往會出現神經痛的后遺症。聶剛立即協調了重醫附屬大學城醫院神經內科專家遠程會診,並為劉芳免費送來藥物。經規范治療后,劉芳多年的疼痛終於緩解。

截至目前,聶剛堅持每月巡診與走戶相結合,兩年來已累計為村民問診送藥300余次。

聶剛為當地村民問診送藥。重醫附屬大學城醫院供圖

醫療幫扶不僅要“輸血”,更要“造血”。2023年8月,聶剛首次踏進悅崍鎮中心衛生院時,眼前蒙塵已久的內鏡設備讓他揪心。“村裡群眾經常要坐2個多小時的車去縣城做檢查,設備卻在眼前沉睡。”這位有著20年內鏡診療經驗的專家當即決定要改變現狀。

聶剛不僅每周赴鎮衛生院坐診,更將“傳幫帶”工作注入幫扶全過程。從設備調試到操作規范,從病灶識別到應急處置,聶剛手把手為衛生院培養了“帶不走”的內鏡醫師。鎮衛生院內鏡醫師李響(化名)感慨道:“聶老師把經驗全部傾囊相授,不僅讓我們基層醫生技術有了提升,也讓村鎮老百姓就醫得到實實在在的便利。”

聶剛還在村上設立“駐村書記健康工作室”,定期坐診,帶動村醫診療水平提升。同時,通過健康宣教提升村民的自我保健意識,使慢性病規范管理率顯著提高,形成了“防未病、治已病”的良性循環。

扶在“心”上,立在“行”上

駐村期間,聶剛常常走進村民家中,與大家拉家常,了解村民的生活狀況和實際需求。扶在“心”上,立在“行”上。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積澱多少深情。

“駐村兩年,我付出了很多,也收獲了很多。這段經歷讓我真切觸摸到基層的溫度,重新校准了人生的價值坐標。”聶剛表示,雖然即將返回醫療崗位,但他的初心使命有機會以另一種方式延續——“鄉村振興農副產品代售點”讓城市與鄉村開啟了新的鏈接。

“鄉村振興既要‘鼓錢袋’,更要‘強根基’。”重醫附屬大學城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醫院將深化“經濟+健康”雙線幫扶。經濟端,持續升級代售機制,暢通鄉村糧油、特色農產品進院渠道,助農增收穩根基﹔健康端,組織專家團隊進村,開展慢性病篩查、健康宣教、建立線上問診免費送藥機制,用實際行動解決鄉村醫療資源薄弱痛點。雙線並進、久久為功,讓暖意真正扎根鄉土、惠及長遠。(胡虹、施懿、陳希)

(責編:蓋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