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區縣>>動態

堅守茶山五十六載 豐都非遺手工茶技藝父子接力續寫茶香傳奇

2025年05月13日18:38 |
小字號

在重慶市豐都縣十直鎮瓦屋山海拔千米的雲霧茶山間,72歲的市級非遺傳承人孫雲康仍保持著每日手炒春茶的習慣。從1969年成為瓦屋山茶廠學徒至今,他以半個多世紀的堅守,讓手工制茶技藝在機械化浪潮中留存一縷“人茶共生”的煙火氣。如今,這份匠心正通過父子傳承延續,在鄉村振興的春風裡煥發新生。

瓦屋山茶園坐落於長江北岸蔣家山脈褶皺中,120余畝茶樹依山勢層疊,與80%森林覆蓋率的原始植被共生。受立體地貌與高海拔負氧離子滋養,這裡的川茶品種一直以“一年隻採一季春茶”的嚴苛標准聞名。

“手工茶六道工序環環相扣,殺青時鍋溫需精准控制在220℃,揉捻時手勢要像‘太極推手’般柔中帶剛。”孫雲康演示著“抖、抓、推、揉、壓、搓”六藝,鐵鍋中翻飛的茶青在他布滿老繭的掌心逐漸蜷曲成針。這種全憑手感與火候的技藝,使成品茶的茶多酚含量較機制茶高出15%,沖泡時湯色透亮、回甘綿長,引得重慶、武漢等地茶客每年三月准時守候新茶。

鼎盛時期,瓦屋山周邊曾分布12家茶廠,如今僅存孫雲康的手工作坊。“地形陡峭無法機械化,年輕人嫌苦不願學。”轉機出現在2021年,在深圳務工的兒子孫小軍返鄉接棒。

“父親炒茶時手掌被鐵鍋燙出的水泡,比茶葉上的露珠還多。”看著父親佝僂著腰翻炒茶青,孫小軍毅然辭去年薪十萬的工作。父子倆在茶園搭建起非遺工坊,既保留古法炭焙工藝,又引入食品級不鏽鋼炒鍋提升衛生標准。今年春茶季,他們帶動周邊30余戶村民日均增收120元,茶廠年產值突破15萬元,其中八成訂單來自二十年老客的“電話訂購”。

在作坊斑駁的土牆上,孫小軍正調試著新買的補光燈。“下周開始,我要讓全國茶友看看手工茶的‘溫度’。”他計劃通過“非遺技藝+生態茶山”雙IP直播,讓網友直觀感受凌晨四點採茶人指尖的露水、炒茶時鐵鍋升騰的霧氣。

孫雲康對此充滿期待:“只要年輕人願意學,我願意把揉捻時‘虎口聚力’的訣竅、看茶色定火候的眼力,全都教給他們。”如今,當地政府已將瓦屋山茶園納入非遺研學基地規劃,未來將建設非遺工坊體驗區,讓更多人觸摸到這份穿越時空的茶香記憶。(熊濤)

(責編:秦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