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推廣“渝悅救助通”平台,將21項救助事項整合形成“一件事”
指尖一點“幸福清單” 救助資源精准送達

不久前,開州區富厚社區的劉祥因重病癱瘓,家庭陷入困境。社區工作人員上門后,通過“渝悅救助通”應用手機端提交了救助申請。
次月,劉祥一家不僅領到了低保金和臨時救助金,還享受“免申即享”電費減免等救助幫扶。“以前要跑4個部門、填8份材料,現在太方便了!”劉祥高興地說。
這是重慶“渝悅救助通”改革成效的一個縮影。自2023年在全市推廣以來,該系統日均申請量超2000人,累計受理申請115萬人,98%以上業務實現“掌上辦”。
“一証一書”破難題:
從“反復跑”到“零跑腿”
在以前的救助模式下,困難群眾申請救助需要到窗口提交申請,渠道單一,速度還慢。
2022年8月,重慶市在渝中區試點推出“渝悅救助通”:群眾隻需上傳身份証照片、在線簽署電子授權書,即可完成申請﹔系統自動讀取信息並跨部門流轉,異地親屬可掃碼遠程授權。改革后,救助申請從“窗口5×8小時”升級為“指尖7×24小時”,讓病床提交、手機代辦成為現實,真正實現“零跑腿”。
渝中區七星崗街道居民李軍是受益者之一。因腦血管病后遺症失業后,李軍僅靠父母退休金維生。社區網格員了解到他的困境后,上門協助其通過“渝悅救助通”申請低保。不到10個工作日,李軍就被納入保障,每月可領取810元低保金。
工作人員還協助李軍辦理了二級肢體殘疾証,可額外增加每月40元保障金及殘疾人補貼,家庭困境大幅緩解。“坐輪椅也能‘一鍵’辦成事!”李軍對此深有感觸。
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渝悅救助通”成效顯著:申請時間較過去縮短95%,經濟成本降低90%,最快10個工作日即可辦結。
截至目前,“渝悅救助通”累計受理申請115萬人,56萬人被納入保障,所有申辦對象全部納入動態監測持續關注。
從“反復跑”到“零跑腿”,重慶以“一証一書”重塑救助服務,讓政策紅利精准觸達每一位需要幫助的人。
“幸福清單”集成辦:
21項政策“一網打盡”
過去,社會救助政策涉及民政、住建、司法等多個部門,困難群眾若需同時申請低保、廉租房、法律援助等多項幫扶,往往要重復填表、多頭跑動,甚至可能因信息不對稱而錯過應享政策。
江北區石馬河居民陳有亮對此深有體會:72歲的他身患肺癌、糖尿病等多種疾病,妻子是智力二級殘疾人,兒子為聽力一級殘疾人,高昂的醫療支出一度壓垮了全家。為申請救助,他曾輾轉多個部門,耗時數月,“材料交了一摞,卻總擔心漏掉哪項政策”。
有了“渝悅救助通”平台,重慶推進“社會救助一件事”改革。市民政局聯合發改、住建、司法等8個部門打通數據壁壘,形成跨部門業務閉環,將低保、臨時救助、廉租房、醫療救助等21項救助事項(含5項“免申即享”)整合形成“一件事”聯辦服務清單,形成“聯合救助”機制,並推出“幸福清單”——困難群眾隻需提交一次申請,系統就會根據申請聯辦相關救助事項,數據跨部門流轉,財政資金精准發放。
通過該系統,陳有亮一家一次性申請到每月2510元低保金,並順利入住廉租房,“不用再東奔西跑,一次申請解決多重難題!”
改革背后是高效的業務和數據協同。
市民政局低保中心負責人舉例說,系統會根據困難群眾提交的救助申請實施監測,如果達到相關聯辦條件,便會自動向相關部門推送廉租房、電量電費減免等聯辦任務,避免重復救助或政策遺漏。目前,平台累計辦理聯辦事項210萬件次,惠及343萬人次。
針對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重慶還創新“上門辦”“代為辦”服務。社區工作人員、監護人或熱心群眾可代辦申請,工作人員主動入戶核實情況。
從“多部門跑斷腿”到“一網通辦”,從“群眾求政策”到“政策主動送”,“幸福清單”不僅簡化了流程,更讓救助資源精准觸達最需要的人。
“慈善+救助”暖山城:
政府兜底,社會接力
大足區高坪鎮低保對象鄢女士身患晚期惡性腫瘤,每月1.4萬元的化療費用讓家庭瀕臨崩潰。絕望之際,她在“渝悅救助通”提交臨時救助申請,系統根據其病情智能匹配並推薦了大足應急救助基金會的大病慈善幫扶項目。
過去,困難群眾主要依賴政府救助,很少通過慈善組織,並且因為存在慈善資源分散、信息不對稱等問題,重復幫扶與政策遺漏並存。去年10月,“渝悅救助通”上線“慈善+救助”功能板塊,打通政府與慈善組織的數據壁壘:群眾提交救助申請時,系統智能研判致困原因,精准推送適配的慈善項目﹔慈善組織入駐平台后,可實時共享救助需求,避免資源浪費。
改革成效立竿見影。目前,平台已吸引107家慈善組織入駐,匯集106個慈善項目、資金超4021萬元。困難群眾通過手機即可申請慈善幫扶、查詢進度,累計1616人獲得292萬元善款。此外,系統還實現了“救助+保險”協同,集成惠民濟困保在線理賠等功能。
“不僅要兜住底線,更要溫暖人心。”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說,下一步,重慶將進一步引導社會組織、慈善資源,通過“渝悅救助通”平台聯辦線下需求,從“政府獨力”到“社會接力”,讓每一個困境都有回應,每一次善舉都能抵達。(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張莎 實習生 范傳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