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智”變永川 科技點亮民生產業新場景

今年以來,永川區搶抓人工智能大模型重大戰略機遇,著力推動人工智能大模型特別是DeepSeek在各行業中的應用。“科技影視大模型”“AI工程師”“AI智教授”“AI醫生助手”從夢想走進現實。科技不再是冰冷的代碼,而是化作觸手可及的便利與溫度。
“船舶制造”與“影視工業”的“質量工程師”
紅江機械依托DeepSeek與RAG技術,構建船舶關鍵零部件智能質檢系統,通過自動校核報告、溯源質量缺陷,人工質檢效率大幅提升﹔通過開發智能體,將客戶的圖紙自動分解為生產的工藝,大大縮短綜合生產的周期。
達瓦科技則以DeepSeek為核心打造多模態影視工業框架,將劇本自動生成分鏡頭,根據鏡頭內容自動匹配服裝、道具等資源,分鏡效率從人工每集3天提升到1小時,進一步推動虛擬拍攝實現降本增效。
兩大項目以AI為引擎,生動詮釋了傳統產業與前沿技術深度融合的“永川范式”。
職教師生的“AI智教授”:破解產教融合“最后一公裡”
4月底,重慶智能工程學院實訓教室迎來了新的成員,人形機器人小智老師正式開始上課。“智能家居控制系統用到了哪些技術?”學生提問。短暫思考過后,小智老師就口講指畫地把“物聯網技術”“傳感器技術”等多項核心技術羅列了出來。
這個能在課堂上為學生答疑解惑的“AI智教授”,是學校依托華為昇騰AI提供的強大算力支撐,利用DeepSeek打造了一款超級助教。其憑借其強大的語言理解和編程能力,配合豐富的實踐教學知識庫,能夠快速准確地處理學生在實驗、項目實訓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適時匹配動作讓講解更加生動形象,在編程問題答疑、實驗步驟指導、項目方案優化等方面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醫生的“第三隻眼”:AI為疑難雜症“把脈開方”
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永川醫院重症監護室,一場特別的“人機協同診療”正在上演。主任醫師陶武將一例意識障礙患者的檢驗數據輸入系統,DeepSeek大模型迅速列出6種可能病因及診斷依據。
“它像一位不知疲倦的‘醫學顧問’,尤其在罕見病提示上給我們很多啟發。”陶武感嘆道。
為破解醫療數據安全難題,醫院創新採用全棧本地化部署,讓DeepSeek直接在醫院機房“安家”,患者數據全程“不出院牆”,建立了涵蓋3萬例本地病例的專屬知識庫。
“技術落地不能隻靠單打獨斗,需要構建‘熱帶雨林’式的創新生態。”永川區科技局局長康治平介紹,永川區啟動了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建成公共算力平台,設立科技專項,力爭形成一批具有引領帶動作用,具備可復制性、可推廣性的大模型應用場景。(潘玥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