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

重慶美麗鄉村的生態轉型答卷——

污水變清流 鬆林飄茶香 濕地成景區

2025年06月01日09:06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初夏傍晚,江津區白沙鎮灘盤社區,場上橋頭火鍋店熱氣蒸騰。過去這裡曾有污水橫流的黑臭溝渠,如今已化作清澈溪流,潺潺水聲映襯著食客的歡聲笑語。

灘盤社區的蛻變,是巴渝鄉村生態振興的生動縮影。在巫溪,萬畝鬆林裡飄出茶香﹔在石柱,濕地公園激活山水經濟……重慶鄉村以綠水青山為筆,以生態優先為墨,正奮力書寫“綠動重慶”的轉型答卷。

江津區灘盤社區:

“色譜分析法”追蹤176個排污口

灘盤社區依江而建,一條穿越新老場鎮的1800米排水溝,曾讓居民十分頭痛。

“60%溝渠深嵌房屋地基下,成了‘地下暗河’。”社區黨委書記李祥道出症結所在。排水溝以社區農貿市場為起點,最后在利華碼頭接入長江。他說,“十年間,雖多次治理,但終因管網破損、雨污混流,溝渠淤積成了黑臭水體。”

2024年初春,一場攻堅戰役打響——對溝渠進行清淤疏浚,並完善二三級管網。疏通管網、並接支管、清淤疏浚、底部硬化等工程量大,工程預算200萬元,還有90萬元的資金缺口,社區創新採用“自建+以工代賑”模式,將工程劃分為8個標段同步推進。

江津區灘盤社區曾經的黑臭溝渠,如今已變清澈。記者 彭瑜 攝/視覺重慶

江津區灘盤社區曾經的黑臭溝渠,如今已變清澈。記者 彭瑜 攝/視覺重慶

為節約資金,確保材料可靠,社區專干趙勇、財務張世業,與辦公室輪流抽派人員組成監督委員會,跑市場、商家、工廠,貨比三家選材料、聯系機械租賃服務,僅管材一項就節約10%的資金。

在尋找污水源時,工作人員將紅、藍顏料倒入可疑管道,追蹤污水走向。靠著這種“色譜分析法”,176處隱蔽排污口無所遁形,全部污水源得到治理。

在涵洞清淤攻堅戰中,施工隊獨創“接力戰術”。身高1.78米的汪廷六回憶:“貓著腰在1.6米高的涵洞裡作業,腐臭淤泥沒過膝蓋,每人只能堅持15分鐘。”他們輪番上陣,清運出的淤泥可以填滿4個標准游泳池。

盡管“又苦又累,但居民們都踴躍參與。”李祥稱,聽說整治黑臭水體,轄區居民紛紛放棄外出務工,社區投工投勞,省下5萬多元費用。

兩個月,8個工程段“賽馬比拼”,成績斐然:清淤6400立方米、疏通管網1991米、更換管網520米、溝渠底部硬化1800平方米、新建污水井18個、提升改建12米主管網,二三級管網進樓入戶實現全覆蓋。整個工程趕在雨季前竣工。

今年上半年,灘盤社區再獲國債支持,新建日處理250噸的污水處理設施,徹底終結雨污混流歷史。

巫溪縣興鹿村:

百萬株野生茶樹帶動林下經濟發展

大巴山深處的巫溪縣蒲蓮鎮興鹿村,2000畝老鷹茶樹新梢吐翠。

“這些八九年樹齡的茶樹,今年已採鮮葉千余斤。”蒲蓮鎮副鎮長鄭萬山輕撫葉片,眼前這片生機盎然的茶園,幾年前還是生態功能單一的馬尾鬆林。

轉變始於對生態寶藏的再發現。巫溪擁有野生老鷹茶樹超百萬株,百年古樹逾五千株,全縣野生茶樹面積約2.5萬畝,野生老鷹茶樹資源居西南地區第一。

“老鷹茶是巫溪縣重要的特色農產品,也是推動全縣鄉村振興的朝陽產業。”當地政府敏銳捕捉其生津止渴、降壓醒腦的保健價值,將其列為“一主兩輔”支柱產業。

巫溪縣興鹿村,當地茶農在管護老鷹茶。(受訪者供圖)

巫溪縣興鹿村,當地茶農在管護老鷹茶。(受訪者供圖)

2023年,重慶市林業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與巫溪縣政府簽署《共同推進巫溪縣老鷹茶產業發展戰略合作協議》,決定共同投資3億元,合作建設老鷹茶特色產業基地5萬畝,實現總產值5億元,推進老鷹茶種質資源保護、林木良種、種苗繁育、基地建設、加工利用等全產業鏈發展。

傳統馬尾鬆林存在生態功能單一、經濟效益低下等問題。巫溪縣啟動國家儲備林改造升級計劃,選擇經濟價值較高的老鷹茶作為改培樹種,率先在蒲蓮鎮改造馬尾鬆林,建成國儲林林下種植示范園2000畝、興鹿村示范園500畝、蓮花村改建示范園300畝,構建起“喬木層+灌木層”的復層異齡混交林系統。

“改培改造馬尾鬆,為老鷹茶產業發展提供了足夠的林地空間。”巫溪縣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稱,改造后的混交林系統將有效提升生產力,增強生態功能,有利於土壤改良與水土保持,提高抗病虫害能力,降低森林火險等級,碳匯能力提升20%以上。他預測,“3年后項目將進入收益期,每畝綜合產值有6000—8000元。”

在蒲蓮鎮,生態保護與茶產業增產增效相統一、糧食安全與經濟發展相平衡的產業發展格局正在逐步顯現。現在,巫溪縣正探索“儲備林+N”模式,大力發展林下經濟。

林地入股,林民既有租金分紅,又能務工增收。目前全縣200余戶林農參與,每戶年均增收1.5萬元。一幅生態保護與產業增效相融的畫卷,正在青山間徐徐鋪展。

石柱縣藤子溝國家濕地公園:

“生態修復+”打造鄉村振興“金名片”

“游客都叫它‘小九寨溝’!”站在藤子溝國家濕地公園湖畔,“舊時光”民宿老板譚本樹對即將到來的旅游旺季信心滿滿。2025年3月,石柱縣橋頭鎮藤子溝晉升國家3A級景區,成為重慶鄉村旅游新景點。

藤子溝國家濕地公園原名叫藤子溝河,位於石柱縣中部,涉及石柱縣的橋頭、三河、三益、中益4個鄉鎮,因全鎮7個土家族山寨繞湖分布,被譽為橋頭的心臟。2002年,當地政府投資1.025億元,在狹長深谷中筑堤成湖,建起了藤子溝水庫。

石柱縣藤子溝國家濕地公園已成為鄉村旅游新景點。(受訪者供圖)

石柱縣藤子溝國家濕地公園已成為鄉村旅游新景點。(受訪者供圖)

“作為長江支流龍河源頭,670.84公頃的濕地曾面臨水土流失與生態退化威脅。”石柱縣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藤子溝的蝶變來之不易。2022年,石柱縣爭取到三峽庫區腹心地帶(石柱段)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子項目——藤子溝水庫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項目,建設生態緩沖帶、山地共生型梯田濕地、庫岸環境生態修復、山地林草濕一體化示范地、村落小微濕地等,區域生態煥然重生。

數據顯示,藤子溝水庫實現生態岸線建成率100%、水環境質量達到Ⅲ類、減少水庫沉積物40%—60%、提高物種多樣性等目標,成功創建藤子溝國家濕地公園,打造成為集濕地保護、科普教育、休閑游憩、產業發展為一體的山地復合型國家溪谷濕地公園。

現在,根據最新生物多樣性調查,藤子溝國家濕地公園共發現維管植物109科282屬422種,有國家Ⅰ級保護植物3種,國家Ⅱ級保護植物3種﹔有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1種,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11種,是一座生物多樣性寶庫。

“生態紅利正轉化為發展動能。”石柱縣創新實施“生態修復+”模式,以濕地公園為核心,藝術寫生基地、特色民宿、休閑娛樂等業態蓬勃生長。7個土家族山寨環湖而立,山水林田湖草在此和諧共生,昔日的“橋頭心臟”已躍升為鄉村振興“金名片”,源源釋放生態與經濟的雙重價值。(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彭瑜)

(責編:莢天宇、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重慶市“紅岩小小講解員大賽”啟動
  人民網重慶5月30日電 (陳琦)5月30日,由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指導,重慶新華出版集團、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台)、重慶紅岩革命歷史文化中心聯合主辦的重慶市“紅岩小小講解員大賽”啟動儀式在四川外國語大學禮堂舉行。 本次大賽以“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為主題,依托紅岩革命遺址群、紅岩文化數字資源庫等載體,旨在通過青少年視角講好紅岩故事,構建“紅色資源+思政教育+實踐體驗”三全育人體系,進一步推動紅色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傳播與傳承。…
重慶發布6條房地產新政
  人民網重慶5月30日電 (記者劉政寧)為更好滿足住房消費需求,持續鞏固房地產市場穩定態勢,5月30日,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聯合重慶市財政局、中國人民銀行重慶市分行發布《關於更好滿足住房消費需求鞏固房地產市場穩定態勢的通知》,主要包括支持換購住房需求、支持住房公積金商轉公貸款直轉等6條政策措施。 支持換購住房需求 即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在重慶中心城區新購商品住房(完成網簽備案並繳納契稅),且在一年內出售中心城區原有住房的,由新購住房所在區政府(管委會)給予新購住房總房款1%的補貼。…
全國第七個“愛在美育”愛心美育教室落戶綦江
  人民網重慶5月30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29日,在“六一”國際兒童節來臨之際,“啄木鳥”愛心美育教室捐贈揭牌儀式在重慶綦江石壕長征紅軍小學舉行。愛心企業重慶啄木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向學校捐贈了電鋼琴、古箏、爵士鼓、二胡以及吉他等品牌樂器及相關教材。…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