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消費市場掀起“國潮風”

端午節期間,艾草花束走紅。記者 邱小雅 攝\視覺重慶
“艾草花束和傳統的艾草挂飾不同,它既保留了傳統寓意,還加入了鮮花等新元素。”5月31日,市民陳曉霜在超市一口氣買了3束艾草花束。
連日來,記者走訪重慶端午消費市場發現,傳統風俗在融入新元素后,帶動了一股“國潮”消費熱。買“國潮”、品“國潮”、游“國潮”,成為時下消費者的熱門選擇。
中國傳統節日元素與時代潮流碰撞交融,催生了濃厚的中國儀式感。
買“國潮”
解鎖傳統民俗消費新模式
5月31日上午,記者在南坪協信星光的盒馬鮮生看到,艾草花束被擺在入口顯眼位置,吸引不少消費者駐足挑選。與菜市場幾元一把的艾草不同,這些花束巧妙搭配了菖蒲葉、黃金球等花材,價格在20元左右。
“年輕消費者越來越重視傳統節日的儀式感,很願意為‘國潮’買單。”盒馬鮮花採購員說,今年他們還推出了其他有寓意的花束,比如點綴小巧龍舟或葫蘆等挂飾,寓意“福祿安康”。
“國潮”風尚也吹到了文化場館。5月31日下午,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文創展廳人氣爆棚,其推出的端午節限定產品深受市民和游客追捧。
“我們聯合九龍沉香博物館推出了端午禮盒,禮盒設計靈感源於我們的一幅館藏圖卷。”三峽博物館文創展區的重慶文博展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嬌介紹,禮盒內包含了非遺線香、對杯等,吸引了不少年輕消費者。
重慶工商大學應用經濟系主任李然表示,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不會因為時間流逝而褪色,反而會在現代社會煥發出新的生機。這既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也是一種消費模式的創新。
品“國潮”
舌尖上的傳統文化
節假日是餐飲消費的“黃金檔”。今年端午節,重慶各大餐飲商家結合傳統民俗文化、緊抓時令消費特點,給消費者帶來舌尖上的“國潮”味。
5月31日下午2點,記者在九龍坡區萬象城附近的一家粵菜館看到,雖然已過午飯時間,門店外仍在排隊,甚至有許多外地游客拉著行李箱來吃飯。
“我們根據端午節的傳統食物,融合創新推出了烏米蛋黃粽、十三香牛腩粽等新式粽子。”該店店長說。
位於巴國城附近的一家宴會餐廳也在這個端午假期迎來消費熱。這裡不僅給顧客提供漢服妝造,讓大家著傳統華服吃飯,席間還有傳統舞蹈表演。
“‘國潮’飲食文化一直存在,只是曾一度被各種新潮流掩蓋。”在重慶華略數字文化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吳江文看來,飲食文化在符號化過程中,載體創新會受到關注,進而形成風尚。將傳統文化與時尚文化融合,衍生出新的文化傳承場景,值得肯定。
游“國潮”
回歸深度文化體驗
傳統元素與時代潮流碰撞交融,勢必成為拉動消費的新引擎。記者走訪發現,這個假期,民俗小城游、國潮體驗等新場景層出不窮。
5月31日下午,渝中區大坪時代天街附近的一家手工體驗店,老板蔡霞正在和4名顧客一起穿針引線制作端午香囊。“除了傳統的艾葉、薄荷等填充物,今年我們創新加入了白芷、決明子等中藥材。”蔡霞告訴記者,端午假期三天的香囊制作體驗項目,均在節前就預約滿了。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之一,“龍舟經濟”也催熱了國潮游。美團旅行數據顯示,5月以來,“龍舟基地”搜索量同比上漲216%,“龍舟文化園”搜索量上漲147%。
今年端午假期,在重慶江津、武隆、開州、銅梁、潼南等地都相繼舉行了賽龍舟活動,吸引大批游客觀賽、消費,對本地吃住行游購娛一站式消費帶動效應明顯。
李然表示,游“國潮”的本質是對傳統文化的探尋。在經歷了快餐式旅游消費之后,人們會慢慢回歸到深度文化體驗上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重慶市“紅岩小小講解員大賽”啟動
- 人民網重慶5月30日電 (陳琦)5月30日,由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指導,重慶新華出版集團、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台)、重慶紅岩革命歷史文化中心聯合主辦的重慶市“紅岩小小講解員大賽”啟動儀式在四川外國語大學禮堂舉行。 本次大賽以“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為主題,依托紅岩革命遺址群、紅岩文化數字資源庫等載體,旨在通過青少年視角講好紅岩故事,構建“紅色資源+思政教育+實踐體驗”三全育人體系,進一步推動紅色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傳播與傳承。…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