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昌智慧豬場1個人輕鬆管理3000頭豬
■26個數字模塊實時控制每一棵巫山脆李樹的生長
■忠縣柑橘產業大腦數據貫通應急、氣象、水利等部門實現閉環管理
……
探秘重慶“產業大腦+未來農場”

巫山縣曲尺鄉村民採摘脆李。記者 謝智強 攝/視覺重慶
榮昌區國家級生豬大數據中心生豬數字監管平台。首席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忠縣建成亞洲最大柑橘分揀車間,圖為柑橘分揀生產線一角。余鴻 攝
巫山脆李智慧育苗。(重慶市農業農村委供圖)
通過一個個感知設備收集環境數據,通過AI智能生成當前管護要點、風險預警,通過視頻連線農技專家為農戶提供栽培指導……去年以來,我市加大AI賦能農業生產,探索打造“產業大腦+未來農場”新模式,從而加快推動全市農業現代化發展,助力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
市農業農村委員會智慧農業和信息化處處長古正國介紹,“產業大腦”,是指通過物聯網形成感知系統,用大數據構建決策中樞,借助智能設備實現精准執行,系統具備能感知環境變化、會思考生產規律、可決策管理方案的智能能力,最終讓種植、養殖從“靠經驗估算”變成“用數據精算”﹔“未來農場”則是“產業大腦”的應用層級,實現標准化、體系化建設和智能化、無人化,讓種植者、養殖者能夠借助現代科技力量實現節本增效,為市場提供更安全、更優質的農產品。
目前,我市正探索建設江津區江小白未來農場、渝北區嘉禾智慧種苗工廠、忠縣新立鎮未來果園等10個“未來農場”,為未來智慧農業發展“探路”。連日來,記者對已上線運行的重慶生豬、巫山脆李、忠縣柑橘3個細分“產業大腦+未來農場”進行了探訪。
從“靠經驗養豬”到“靠大數據養豬”
5月30日,位於榮昌區廣順街道的琪金·榮昌豬資源保種場。
一排排自動化豬舍內,用於通風、控溫的智能風機水帘根據預設好的“最適宜”數據,自動啟動或暫停,以確保養殖場內溫度、濕度基本保持恆定,讓豬舍冬暖夏涼、干燥整潔﹔圈舍內,戴著智能耳標的榮昌種豬膘肥體壯,或在愜意地吃著“自助餐”、自助飲水,或在安逸地散著步。
該保種場是榮昌首批“未來豬場”,是“重慶生豬產業大腦”在實踐層面的受益者。
這個養殖場內的生豬,一生下來就會戴上“耳標”,這相當於它們的“身份証”。豬兒要進食時,智能飼料塔會自動讀取豬耳標內儲存的相關信息,並根據該豬的生長階段,提供相應的“營養餐”。
進食完畢,智能飼料塔會通過讀取進食前后的重量差,記錄它的進食數量,以及這個數量與以往相比是否正常。
對養殖場來說,更重要的是及時預警功能。通過AI攝像頭,可以感知探測范圍內的每頭豬的體溫、活動情況。一旦出現異常,如它們開始打架,或賴在某個角落超過3小時未動,AI便會通過“產業大腦”預警,提醒工作人員進行線下處理。
在榮昌豬享受“快樂生活”同時,豬場也節省了大量人工。
據了解,用傳統的方式養豬,3個人養1000頭會忙得腳不沾地﹔現在借助“產業大腦”建成的“未來豬場”,一個人管3000頭豬輕輕鬆鬆。
生豬產業大腦是我市首個投入使用的“產業大腦”。
“這既是順應農業信息化潮流,更是解決痛點、實現榮昌豬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需求。”“重慶生豬產業大腦”負責人申洪杰告訴記者。
“重慶生豬產業大腦”是市農業農村委員會聯合榮昌區人民政府開發的重大數字應用。它構建起“1+1+6+N”架構,其中包括1個數據倉、1個AI能力中心、6個要素庫、N個應用,對生產、消費、服務、監管4個核心業務進行數智化建設,實現產業數據有效歸集、產業運行監測、服務集約賦能、多跨協同監管。
目前,作為重要的產業數字應用平台,“重慶生豬產業大腦”已融合超過5000萬條產業數據,構建起龐大的生豬產業數據倉﹔自主研發的全國生豬領域首個大模型,基於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打造包含了49萬條產業知識的權威專家智庫、全產業鏈知識庫,為養殖戶提供智能問答、養殖咨詢。
據測算,“產業大腦+未來豬場”已幫助養殖企業降低20%人工成本、減少10%飼料浪費,每頭生豬節省養殖成本100元至200元﹔通過金融服務已幫助養殖戶融資5000萬元,有效解決養殖主體融資難問題﹔完成36萬次自動識別預警,大幅提升監管時效性與精准度﹔通過“豬豬認証+聯農帶農+雲養雲賣”模式,帶動310戶農戶戶均年增收800元左右﹔提供6萬余次服務,發布近1000期資訊報告,累計閱讀量超3000萬次。
從“望天收”到“掌中控”
5月30日,巫山縣曲尺鄉萬畝脆李園觀景台上,綠色的李子樹匯成一片綠毯,向江岸、向山坡蔓延。一顆顆青澀的脆李,正在陽光下、綠葉間不斷地生長——本月底,脆李即將迎來成熟季節,通過繁忙的物流,走向海內外市場。
“現在種脆李,比前幾年可要輕鬆多了。”曲尺鄉權發村脆李種植大戶王恩海告訴記者。
他拿出手機,點開“巫山未來果園”的小程序,裡面能看到自家20多畝果園的情況、當前農事提醒。這天,屏幕彈出的是巫山即將迎來連續降雨天氣,為避免土壤水分含量過高影響李子樹生長,“產業大腦”提醒王恩海要及時採取樹下覆膜等措施。
“產業大腦”為何能提供如此精准的信息?
王恩海從一棵李子樹下的泥土裡,拔起一個裝置拿給記者看:這是一個狀如電器插頭的土壤濕度傳感器,通過它可以連續測量果園墒情,為是否澆水、澆多少水提供參考﹔智能高清攝像頭則不間斷工作,監管果樹不同階段的生長情況,葉面出現黃斑、虫害,也難逃它的“法眼”﹔按物候期推送“定制”的管護方案,何時疏花疏果、哪個區域進入最佳採摘期,均有貼心提示。
“以前縣裡的果農,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飯’。現在用上‘產業大腦’,實現了‘知天而作’”。巫山縣果品產業中心主任劉仁鵬打了個比方,“每個果園都在向雲端‘呼吸’數據——光照雨露是養分,農事操作是反饋,最終‘吐’出最優種植方案。”
改變巫山脆李種植邏輯的“產業大腦”,核心是“1+3+1+N”的精密架構,將脆李生長拆解為26個數字模塊:從萌芽期的土壤溫濕度監測,到膨果期的養分需求測算,再到採收前的糖度預測。
去年,王恩海根據“產業大腦”的糖度預測,及時採收果徑超過35毫米、糖度達到18%的果子。當這些脆李銷售到市場時,正好進入最佳“賞味期”,甜度、脆度幾乎都達到最佳,銷售價格也比往年“根據經驗採收”的脆李價格高了20%以上。
與此同時,巫山相關部門也將數據接入“產業大腦”,通過打通數據壁壘,為果農、銷售商提供更精准的服務。在接入縣氣象局的相關數據后,去年夏天,曲尺鄉權發村提前72小時傳達暴雨預警。王恩海等果農趕在暴雨前完成覆膜,減少了雨水過多帶來的裂果。僅此一項,“產業大腦”就幫助該縣果農避免了上百萬元的損失。
此外,106家經銷商、6家供應鏈企業也接入了“產業大腦”,讓“產”與“銷”聯系更緊密。去年,巫山首次實現了“訂單等果子”——電子交易中心根據預售數據,反向調度採摘節奏,冷庫閑置率從40%降至12%。一車脆李從枝頭到華東消費者手中,比往年快18小時。
目前,巫山縣已有近4000戶種植戶接入“巫山脆李產業大腦”,覆蓋種植面積22.31萬畝,並通過“李好生產”指導種植技術,實現“傻瓜化”的農事管理、果園管護﹔通過“李好服務”,果農遇上技術難題,可在線向農技專家咨詢﹔通過“李好金融”用“產業大腦”中儲存的種植數據評判果農種植情況、預測收成,為有需要的果農提供貸款﹔通過“李好佳品”,好的脆李會自動打標,直供中高端市場,提高售價﹔通過“李好決策”,分析全國脆李銷售數量、價格,從而指導果農採收節奏、銷售目標市場,為果農實現利益最大化提供指引。
從“數據孤島”到“數據貫通”
5月15日,忠縣新立鎮“未來果園”。負責為“產業大腦”建設“未來果園”的工程師李脈坐在電腦前,查看新立“未來果園”土壤墒情、虫情等農業物聯網數據。“通過AI對收集到的大數據分析表明,近期可能雨水偏多,需要及時開溝排水。”他說。
忠縣果業發展中心市場信息科科長胡世曉表示,於今年4月底才投用的“忠縣忠橙產業大腦”,是基於“共建、共用、共享”的核心理念,按照“1+4+5+N”構架體系進行建設,“1”是一個產業地圖,“4”是數據中心、能力中心、應用中心、交易中心四個中心,“5”是生產、加工、流通、服務、管理五大核心業務場景,“N”是N個未來農場和未來工廠。
其中,數據中心制定數據採集和共享標准,完成柑橘產業全鏈條數據採集﹔能力中心上架模型組件,完成對數據的分析、挖掘和利用﹔應用中心針對柑橘產業發展需求設計APP應用,調用封裝好的模型、組件服務於柑橘全產業鏈用戶,輔助政府、企業決策和農戶生產﹔交易中心通過實時採集的銷售價、銷售量、交易流向等數據,為企業提供市場行情、消費者偏好分析,指導企業反向制定生產、加工計劃。
與以往的產業大腦相比,“忠縣忠橙產業大腦”將數據導入三級治理中心,產生的一些風險預警將提供給相關部門共同處理,實現果園由“數據孤島”向“數據貫通”的轉變,從而獲得更多支持。
李脈介紹,借助產業大腦的數據貫通能力,可以在果園面臨暴雨災害時實現更有效的協同應對。例如,在暴雨預警發出后,應急管理部門可通過產業大腦平台迅速通知果園人員做好防災准備﹔氣象部門能基於實時共享數據加強對天氣變化的監測和預警﹔而在災情發生后,農技部門則可依據災損評估數據對果園恢復生產提供精准指導。這種基於數據貫通的“閉環”管理,有助於顯著降低災害帶來的損失,從而為果園的長期效益提升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新聞鏈接>>>
“未來農場”啥樣子?
渝北區嘉禾智慧種苗工廠:
種苗能“溯源”
渝北區嘉禾智慧種苗工廠坐落於渝北區興隆鎮新寨村南北大道旁,是我市“首批未來農場”。該工廠佔地超150畝,建成近3萬平方米連棟育苗溫室大棚、2000平方米花卉中心、300多畝童話森林展示區。
目前,該工廠建起生產流程數字化場景,構建“數字大棚”大數據平台,整合種苗生長各環節數據,為生產優化提供決策依據﹔建立種苗訂單ERP管理系統,實現訂單處理、生產管控等多模塊遠程管理,人力成本降低超25%,效率提升30%以上﹔運用智能巡檢機器人與AI技術採集種苗表型信息,構建大數據與品質控制模型,並接入溯源系統,保障種苗品質與品牌。
合川區萬源禽蛋數字養殖場:
養殖生產可全程數字化管理
合川區萬源禽蛋數字養殖場位於合川區龍市鎮缽耳村,著力生產富硒蛋、桑葉蛋、低膽固醇雞蛋等。養殖場佔地200余畝,現有存欄蛋雞90萬隻,並建有10萬噸飼料加工車間1座,蛋品分揀線2條,有機肥生產線3條,年產有機肥2萬噸。
目前,該養殖場智能設備應用比例達到90%以上,養殖生產可全程數字化管理,可通過傳感器、攝像頭等,監測雞舍環境甚至雞蛋破損等情況。用傳統養殖方式,每名工作人員只能飼養1萬隻蛋雞,現在則可以達到飼養5萬隻﹔通過精准飼喂減少飲水浪費10%,每隻雞日均耗料減少5克、全年產蛋率提高2%至3%﹔雞舍全年設備故障率降低40%,產品售價提高5%至10%。
江津區江小白未來農場:
無人拖拉機上崗
江津區江小白未來農場位於江津區,佔地面積1萬余畝,以高粱、油菜和青梅種植為主導產業,打造成為集聚產業、文化、旅游等功能的智慧農業產業園。現建有1萬畝糧油科技示范園和江小白高粱產業園,1000畝青梅機械化種植基地。
目前,該未來農場已實現耕、種、管、收、運環節的全面覆蓋,包括無人駕駛拖拉機、插秧機、收割機及運糧車等核心裝備的智能化改造,應用比例達90%以上。該農場依托智慧農業綜合雲平台,農場構建了“端-邊-雲”一體化的數據鏈,日均處理數據量超10萬條,實現高粱、油菜、青梅等畝產增加8%、肥料利用率提高25%、水資源消耗降低15%,農場綜合效益提升約30%。(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羅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