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

從“碳積分”到“綠生活”——重慶探索全民低碳生活新實踐

2025年06月05日07:24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重慶南山植物園研學課程,用枯枝落葉制作藝術擺件,受到學校師生歡迎。(受訪者供圖)

重慶南山植物園研學課程,用枯枝落葉制作藝術擺件,受到學校師生歡迎。(受訪者供圖)

在重慶,環保志願者通過各種活動參與生態治理,已成為我市環境保護的重要力量之一。(受訪者供圖)

在重慶,環保志願者通過各種活動參與生態治理,已成為我市環境保護的重要力量之一。(受訪者供圖)

5月28日早上8點,家住渝北區鴛鴦街道的市民陳華准時出門,乘坐家門口的625路公交車到幸福廣場上班。“除了方便,公交出行也很低碳環保,我已經養成習慣了。”從公交出行到垃圾分類再到節約用電,陳華在生活中處處踐行低碳環保理念。

隨著重慶“碳惠通”溫室氣體自願減排平台(以下簡稱“碳惠通”)的推出,不僅豐富了各種低碳生活應用場景,陳華的這些習慣還能“變現”。

生態環境保護,這一重大議題不僅關乎國家,更與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上下班選擇公交車或者新能源汽車低碳出行,到超市購物自帶環保購物袋以此減少白色垃圾,通過“渝快辦”線上辦事從而減少紙張打印……在長江與嘉陵江交匯的巴渝大地上,隨著低碳環保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正悄然融入重慶市民的日常。

創新應用場景

“碳惠通”將環保行為貨幣化

“乘坐一次公交,可以減少碳排放量約110克,能在‘碳惠通’上獲得1.1碳積分(渝碳信用)。”作為“碳惠通”用戶,陳華乘坐公交上下班每天能獲得2.2碳積分,如果乘坐新能源車,1公裡可以兌換0.12碳積分。另外,步行或者線上辦公也會有相應積分獎勵,以通過“渝快辦”線上辦事為例,少用一張紙就能得0.2碳積分。陳華已經累計了700碳積分,這些積分可以兌換成生活用品、打車券等。

市生態環境局總量處有關負責人表示,生態環境保護從來不是抽象的命題,而是需要具象化的制度載體。“碳惠通”的誕生,標志著重慶將個體環保行為納入系統化治理的新起點。

“碳惠通”是市生態環境局推出的全國首個集碳履約、碳中和、碳普惠功能於一體的溫室氣體自願減排平台。

“碳惠通”建立了個人端和企業端兩大應用體系。在個人端,公眾可以通過微信或支付寶搜索“碳惠通”小程序,點擊注冊參與活動。步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參與衣物回收、垃圾分類、在線繳費等低碳行為都能獲得積分,積分可用於兌換“碳惠通”消費折扣券、實物產品等權益﹔在企業端,企業可通過“碳惠通”企業端注冊登記企業賬戶,購買“碳惠通”核証自願減排量(CQCER),用於重慶碳市場履約抵銷或碳中和。

這種將個體環保行為“貨幣化”的創新,源於制度設計的雙重考量。該負責人解釋,如果將企業比作航行中的巨輪,能源消耗是其前行的動力,但也可能增加大量碳排放。若企業有碳排放缺口,則需向節能降耗做得好的企業購買額外的“綠色通行証”。這一過程,便是“碳交易”。

數據顯示,“碳惠通”平台自2021年10月上線以來,個人端注冊用戶超過370萬人,累計搭建低碳應用場景30個﹔企業端注冊299家企業,開展活動、會議碳中和47次,CQCER登記約200萬噸,交易金額超過1.43億元。

環保理念更新

枯枝落葉的“重生密碼”

如果說制度創新是綠色生活的“硬支撐”,那麼理念革新則是其“軟動力”。

5月30日清晨,南山植物園,山間碧色如洗,空氣沁人心脾。走進植物園深處,工人們正將修剪下來的樹枝、落葉投入粉碎機,經過微生物發酵和營養改良,這些曾經的“廢棄物”搖身一變成為優質營養土。

南山植物園佔地9000多畝,既是主城的肺葉和綠色屏障,也是園林綠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科普教育基地。

郁郁蔥蔥的植物園,每年都要產生大量植物垃圾,包括死了的樹木、枯黃掉落的樹葉以及被修剪的樹枝和草坪等。“過去我們採取的辦法是用貨車拉到焚燒場去焚燒,每年要運好幾百車,光是運費就是一大筆支出。”南山植物園中心園區管理科科長鞠學勇說。

鞠學勇是園林專業的正高級工程師,面對堆積如山的植物垃圾,他有了新想法。

“把枯枝落葉用粉碎機打碎,覆上土壤,加入糞水、微生菌進行發酵,3個月后就能變成營養土。”鞠學勇說,這些枯枝落葉來自大自然,有許多微生物,其作為地被和營養土具有保水和固土的作用,效果很好,“現在,園內的植物垃圾,除了棕櫚樹、芭蕉葉和竹子不能處理外,其他都能就地轉化。”

而不易粉碎的樹樁和樹枝則被賦予藝術生命——走進植物園,用樹樁和樹枝做成的摩托車、兔子、貓頭鷹等藝術擺件隨處可見。

“我們也是受電視節目的啟發,沒想到效果很不錯。”南山植物園中心園區管理科職工胡瑩說,如今制作藝術擺件已經成了植物園研學課程的重要內容,受到學校師生歡迎,僅這個學期就有1萬多名師生走進植物園內體驗,其中不乏遠道而來的青海、香港、澳門等地的學生。

“我一直認為‘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如今從‘末端處理’到‘源頭循環’,我們將植物垃圾從‘環境負擔’轉為‘生態資產’,也正是對這一理念的踐行。”鞠學勇表示。

綠色生活新風尚

上萬名環保志願者傳播綠色理念

當制度設計與理念革新形成共振,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便成為綠色生活的“毛細血管”。

5月以來,環保志願者李學嬌的休息日幾乎被佔據:“這段時間,環境保護的重要日子一個接一個,志願服務活動也掀起了一波高潮。”

李學嬌是四川達州人,從小就對環境保護比較感興趣,幾年前成為我市的一名環保志願者,參與了不少環保志願服務。李學嬌印象最深刻的是對一次性用品的環保調研活動,這次調研活動持續7天,數十名環保志願者負責對1000多個商家、酒店、超市、餐飲企業的一次性用品使用情況進行調研。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李學嬌記憶猶新,“一次性用品數量多,我們在一好吃街蹲點,親眼看到不到一個小時,商家丟棄的一次性用品就堆積如山,除了司空見慣的紙杯、餐盒、筷子外,甚至還有舌套(主要用於喝中藥時套在舌頭上),這些一次性用品都會對環境造成傷害。通過環保志願服務,我更加清楚了‘環境保護,人人有責’的含義。”

在重慶,這樣的綠色身影已成生態治理的生力軍。近年來我市成立了重慶市環保社會組織聯盟,開展各類生態環境志願服務活動,持續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自2018年市生態環境保護志願服務總隊成立以來,130余支隊伍、1萬余名志願者活躍在垃圾分類、節水護水、動物保護一線,累計開展活動3000余場,服務時長32.1萬小時,獲得市級“最佳志願服務組織”、第九屆青年志願者活動優秀集體等榮譽,15名志願者被生態環境部、中央文明辦評為“全國最美生態環保志願者”,志願服務已成為我市環境保護的重要力量之一。

從指尖上的“碳賬本”到植物園的“循環鏈”,再到志願者的“綠色足跡”,重慶市民的綠色低碳生活,本質上是制度創新、理念升級、社會參與三重復奏的結果。這種立體化的綠色轉型,不僅讓市民成為生態保護的受益者,更使其成為可持續發展的設計者、參與者、傳播者——當每一次公交出行、每一份垃圾分類、每一場志願活動都成為生態鏈條的一環,巴渝大地正在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時代答卷。(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顏安)

(責編:陳易、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重慶:國產帶壓作業設備助力氣田增氣降本
  人民網重慶6月4日電 “目前,我們研發的國產化防頂回式堵塞器已在焦頁69-S4HF、焦頁68-Z2HF、焦頁1HF等7口氣井的帶壓作業中成功應用。”6月4日,涪陵頁岩氣公司油田採油氣技術專家鄭瑞波介紹,該堵塞器可取代進口陶瓷破裂盤,進一步提高了工藝優化針對性,提升了施工井控安全性,平均單井減少工具費用1.5萬元。…
2025年高中考期間 重慶這些時段和水域禁鳴禁航
  人民網重慶6月4日電 (陳琦、劉敏)為給考生創造“安全、安靜、舒適、良好”的考試環境,重慶交通執法總隊港航海事支隊發布2025年高中考水上交通禁鳴禁航管制措施:2025年高、中考期間,該支隊將對嘉陵江草鞋沱至三角壩航段、嘉陵江雞公嘴至大沱口航段實施臨時水上交通禁鳴禁航管制,對嘉陵江黃花園大橋至大竹林航段實施臨時水上交通禁鳴管制。 禁鳴時段為,高考期間6月7日9:00至11:00,15:00至17:00﹔6月8日9:00時至10:15,15:00時至17:00﹔6月9日8:30至9:45時,11:00至12:15,14:30至15:45,17:00至18:15。…
端午假期重慶接待游客730.11萬人次 同比增4.1%
  紅酒小鎮舉行端午主題活動。景區供圖 人民網重慶6月3日電 (記者馮文彥)2日,重慶市文化和旅游數據中心發布消息,端午三天,全市接待國內游客730.11萬人次,同比增長4.1%,國內游客花費45.13億元,同比增長9.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