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水古鎮:百年商規遇上時代清風 “四多四共”繪就清廉治理新畫卷

國家5A級旅游景區黔江區濯水古鎮,一塊矗立百年的“天理良心”道德碑靜靜地訴說著古鎮商賈文化的誠信基因。如今,這份傳承在濯水社區“四多四共”清廉建設實踐中煥發新生——多維共督織密監督網絡、多措共防筑牢風險堤壩、多方共育厚植廉潔土壤、多元共治激活基層活力,讓千年古鎮在旅游開發熱潮中守住清廉底色,走出一條景區型社區基層治理現代化的特色路徑。
這裡,平均每天超2600名游客穿梭於300余家商鋪之間,社區集體年收入突破11萬元。令人嘆服的是,這個商賈文化悠久的“網紅”社區,五年來保持干部“零違紀”記錄。2025年“五一”假期,景區游客人數同比增長58.28%的同時,群眾滿意度攀升至98%。
濯水社區黨委書記余承伍坦言:“旅游開發的紅利,我們是用‘清’字訣守住的。”
破局——
從“熟人社會”到“立體網絡”的治理革新
“以前覺得監督是得罪人的事,現在每月異地交叉監督讓我們敢亮底牌了。”濯水商會會長汪紹祺的轉變,折射出監督體系重構帶來的效能提升。
濯水社區曾因“三街三百店”復雜業態、日均2000余游客流動而被視為監督難點的社區,如今通過“三會一員”監督架構革新,讓人大代表、商戶代表等第三方力量成為監督主力。
在社區顯眼處,設立有公開公示欄,對黨務、居務、財務、政務、惠民政策等定點、定時公開。通過探索指尖監督模式,該社區運用“互聯網+”公開模式,設立“清廉濯水社區”二維碼,群眾通過掃描二維碼,就可以看到特別關注的民生保障、資金支出、項目建設等重點信息,實現線上線下雙公開,將社區事務真正晾晒在“陽光”下。
該社區還以組為單位建立微信“廉潔群”,每組有1名“廉潔偵探”,群眾身邊事隨手拍攝上傳、隨時留言反映,實現監督無時不在、無處不有,並在群眾家門口張貼“廉潔卡”,公開鎮村紀檢干部聯系方式和“碼上舉報”二維碼,群眾有事可一鍵直達。
這種線上線下雙公開模式,讓在外務工的300余戶居民也能實時“雲監督”。社區還創新建立12個微信“廉潔群”,商戶代表凡鳳蓮作為“廉潔偵探”,去年隨手拍下景區停車場、高速出口擁堵的照片上傳,當天就得到回應並及時推出初步整改意見。
“廉潔卡就貼在我家餐館門口,游客都知道有事能找當地紀委。”古鎮一老字號“濯水綠豆粉”店主指著玻璃門上的藍色卡片說。據了解,廉潔卡今年來收到群眾掃碼反映的旅游糾紛、商戶佔道等問題47條,全部在48小時內響應。
2024年,濯水社區干部違紀違法案件“零發生”,成績單背后,是監督從“干部干、群眾看”到“人人都是監督員”的根本轉變。
鑄魂——
從“制度約束”到“文化浸潤”的價值重塑
在古鎮中街,新落成的“天理良心”清廉文化展廳裡,《濯河壩商賈規條》拓片格外醒目。
“這是老祖宗為濯水人留下的祖訓,警示我們做人要對得起‘天理良心’,做生意要講究信用和道義。現在我們景區商戶都簽了《誠信經營承諾書》。”余承伍說,去年國慶期間,經營土家織錦的一對夫婦主動退還游客多付的500元,成為首批“天理良心誠信經營戶”,帶動周邊20家店鋪加入“誠信經營聯盟”。
每周三下午三點,濯水小學的孩子們在“后河古戲”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龔繼明的帶領下,排練新編曲目《天理良心濯水人》。“將清廉故事融入咚咚喹的旋律,比說教管用多了。”濯水社區黨委副書記、“五星”網格員徐智剛說,去年在古鎮戲台演出中,《天理良心濯水人》等劇目吸引超萬名游客駐足。
社區還把清廉元素寫入社區居民公約,“對待游客熱心腸、誠信經營記心房”等條款入選重慶市委社工部、四川省委社工部首批“川渝鄉約”,讓傳統美德通過制度固化,融入群眾的日常生活。
“這是這麼多年積累下來的記賬本,每筆開銷、賒賬和還賬記錄都清清楚楚。”在社區“廉潔標兵”評選現場,商戶代表李澤江展示的泛黃賬本引來陣陣贊嘆。李澤江依靠誠信經營、廉潔齊家在古鎮小有名氣,央視《記住鄉愁》欄目專門講述了他的“誠信故事”。
這場由群眾代表投票的評選,選出了12名“廉潔標兵”,成為社區廉潔教育的“活教材”。
如今在濯水,家風講堂、廉潔故事匯等活動每月都有,讓清廉從“牆上的標語”變成“心裡的准則”,“天理良心”成為人人遵守的信條,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河南游客朱萬朝,在餐館就餐時不慎遺失價值3000多元的玉佩,店主龔嗣林撿到后,自己貼錢原封不動地把玉佩寄到河南,獲贈的錦旗至今挂在店裡。
聚力——
從“單一管理”到“多元協同”的效能躍升
“現在古鎮電線像蜘蛛網的問題解決了,游客拍照都好看些。”汪紹祺指著萬天宮外改造后的空中線纜說。而這只是濯水鎮開展基層議事協商工作的一個縮影。
濯水鎮將事項涉及的利益代表、政府職能部門、“兩代表一委員”、社區工作者、企業代表、群眾、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等,納入議事協商主體,結合“三方議事”活動,廣泛開展議事協商,深化議事效果,推動解決古鎮用電容量不足、毀損道路硬化等6個老大難問題。最棘手的非遺美食城污水管網堵塞、道路損毀問題,就是在濯水社區的“三看兩學一諾零上交”調解法下解決的。目前,各項相關工作正在順利推進。
打開濯水社區的“141”基層智治平台后台,“五星”網格員徐智剛正在處理一件事情:景區公廁感應器損壞。“線上派單、線下處置、群眾評價,這套閉環流程讓小事不過夜。”他演示著系統裡的“五評”機制,從接單到辦結的每個環節都有評分。
“沒想到我提的增設古鎮導覽圖的建議真被採納了!”常來寫生的大學生林悅指著新安裝的全景導覽牌說。一退休教師提出的“推行商戶廉潔積分”建議被採納后,2025年一季度商戶投訴量同比下降42%。
這種“監督-參與-獲益”的良性循環,讓群眾從“旁觀者”變為“建設者”,社區群眾滿意度從2023年的92%升至如今的98%。
當暮色中的濯水古鎮亮起燈籠,“天理良心”碑在燈光下更顯厚重。這個因清廉建設而煥發新生的社區,用“四多四共”實踐証明:在旅游開發與基層治理的交匯處,唯有以監督破題、以文化鑄魂、以共治聚力,才能讓商業文明與廉潔基因同頻共振。
如今的濯水,不僅是游客眼中的風景,更成為當地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鮮活樣本——在這裡,百年商規與時代清風相遇,繪就的不僅是古鎮的繁華,更是鄉村振興路上那份沉甸甸的“清”與“廉”。(譚登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