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學生“動起來、跑起來、跳起來”
重慶出台10條措施促進學生體質強健

10條措施強健學生體質
●保障體育鍛煉時間
●深化體育教學改革
●發揮賽事帶動功能
●暢通人才培養通道
●加強體質健康管理
●強化師資隊伍建設
●拓展升級場地設施
●打造家校共育矩陣
●構建多元評價體系
●厲行專項責任清單(資料來源:市教委)
6月16日,記者從市教委獲悉,《重慶市促進學生體質強健十條措施》(以下簡稱《措施》)近日印發,在鍛煉時長、人才培養、師資建設等方面推出創新舉措,旨在全面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
每天兩小時體育活動成標配
《措施》明確,要保障學生的體育鍛煉時間。鼓勵中小學每天開設1節體育與健康課,並安排兩個30分鐘大課間體育活動,確保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少於2小時。一、二年級本科學生、專科學生體育與健康必修課分別不少於144個和108個學時,鼓勵研究生教育階段開設體育與健康課。高校組織學生每周至少參加3次課外體育鍛煉,每天體育活動1小時。
《措施》提出要深化體育教學改革,縱深推進小學興趣化、初中多樣化、高中專項化、大學個性化的學校體育教學改革,實施小班化、走班制、大單元、長短課教學模式,數字賦能重組體育教學過程,實施差異化教學和個性化指導。
此外,針對“小眼鏡”“小胖墩”問題,《措施》要求群體運動密度不低於75%,個體運動密度不低於50%。同時,我市將建立區域教研共同體,打造體育與健康卓越課堂、卓越教研新樣態。
試點小初高足球人才“631”貫通培養
《措施》提出將探索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模式,支持有條件的區縣拿出優質初高中資源先行試點建設足球特色班。試點構建小學、初中、高中“631”升學模式(6所小學、3所初中、1所高中),打通足球苗子小升初、初升高成長通道。
《措施》強調,要發揮賽事帶動功能,構建覆蓋每一個學生的校級體育競賽體系,覆蓋每一所學校的區域性體育競賽體系,覆蓋每一個運動項目的市級體育競賽體系,促進體育競賽活動全員化、常態化、品牌化。各校廣泛組織班級聯賽、校際聯賽,舉辦春秋季綜合性運動會或體育節、親子運動會等體育比賽。
在體質健康管理方面,《措施》要求開展日常化、智能化運動監測,動態把握學生體質健康變化趨勢,及時開展體質健康預警。加強學生體質健康電子檔案動態管理,聚焦學生體能等問題靶向施策,適時開具針對性、個性化運動健康處方。推動高校一校一案實施大學生體質提升專項行動,鼓勵區縣開展“學生體質健康智管”一件事試點,全面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
專職兼職拓師資,“立體擴容”挖潛力
在師資強化方面,《措施》鼓勵學校通過聘用兼職教師、設立專(兼)職教練員崗位等方式,充實體育師資隊伍,豐富運動項目類型。優化體育教師全員培訓機制,強化人工智能與數字素養應用。每年舉辦市級大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技能、教學、論文(案例)等“萬名教師大練兵”比賽。配齊體育學科教研員,引領區域體育教師可持續專業成長。
在場地設施拓展升級方面,嚴格落實國家學校體育衛生條件基本標准,健全學校體育場地器材建設配置評估機制。因地因校採取“上天入地”“立體擴容”等措施挖掘潛力,拓展體育運動空間。鼓勵高校與地方共建共享體育場館。完善學校體育場地向社會定時開放機制,優先保障校內及周邊青少年學生鍛煉需求。
“大手拉小手”形成共同的體育愛好
《措施》還提出打造家校共育矩陣,推行實施“體育家庭作業”制度,引導學生及家長“大手拉小手”形成共同的體育愛好,開展家庭親子體育鍛煉。強化學校、家庭、社會聯動協作,引導中小學生走上操場、沉浸自然,自覺減少電子產品使用,保証8—10小時睡眠時間,養成膳食營養均衡習慣,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此外,在督導強化方面,《措施》明確各地要建立涵蓋區縣教育行政部門負責人、學校校長、分管校長等主體在內的學生體質健康責任清單。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李周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