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智慧醫療“雙十”項目啟動

6月18日,2025年重慶市智慧醫療裝備與前沿技術專項項目啟動會在重慶大學舉行。會上,首批十大重大裝備研制項目和十大前沿技術攻關項目(以下簡稱“雙十”項目)集中啟動,總投入超2.3億元。
據了解,該專項是重慶市為貫徹落實《重慶市智慧醫療裝備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著力破解制約產業創新發展的關鍵技術難題而設立。在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校長王樹新的牽頭指導下,重慶市科技局圍繞智慧醫療裝備“高端化、智能化、精准化”發展趨勢,編制了《重慶市2025年智慧醫療裝備技術創新實施方案》,並以此為基礎組織實施“雙十”攻堅行動。
專項計劃每年分別組織“雙十”項目。重大裝備研制項目突出產業化,每個項目支持500萬元—1000萬元,重點開展高端化、智能化等重大產品與裝備研發﹔前沿技術攻關項目突出產品化,每個項目支持100萬元,重點支持預期3—5年可轉化、產品化的新興技術方向。
經項目申報、立項評審和結果公示,最終,“面向體腔的智能內窺鏡機器人系統研制”等十大重大裝備研制項目和“具身智能手術機器人決策技術研究”等十大前沿技術攻關項目獲批立項。
此次啟動的首批“雙十”項目,主要聚焦高端醫療裝備、高效體外診斷、高值醫用耗材、人工智能醫療器械四大領域,進一步凸顯企業創新主體。其中,十大重大裝備研制項目基本由企業牽頭組織實施,產學研用深度參與﹔十大前沿技術攻關項目主要由重慶市高校、科研院所牽頭,聯合市內外優勢企業聯合攻關。從參與企業的構成看,參與專項研發的市外企業有11家。
“目前全重慶僅有一台進口的7T磁共振設備,買入價格超過1個億。”重慶大學教授徐征攻克的領域,就是這個目前還被國外壟斷的重大醫療設備。他介紹,目前國內醫院大部分在使用的磁共振設備都是1.5T或者3T,與7T磁共振設備的代差相當於10年前的相機和目前的相機,后者在成像精度和分辨率上都有明顯提升,能更清晰地觀察人體內部組織。更為重要的是,新技術還能探查和記錄腦功能的適時活動,從而解決很多腦部疾病的成因診斷問題。該技術攻關的核心是對超導磁體的設計加工以及射頻線圈的系統化解決。預計將在3年后,能研制成功並投入實際運用。
據悉,此次“雙十”攻堅行動計劃將研發智能仿生類器官芯片、智能高精度手術導航定位等前沿技術10項,突破共振成像、侵入式腦機接口等關鍵技術12項﹔開發超低場高分辨率電磁檢測、多模態多光子原位體外診斷等智慧醫療產品6個﹔研制全光譜流式細胞儀、多模態眼功能成像分析系統等重大裝備10台/套,其中,國產替代產品5個,高端引領產品3個,提檔升級產品2個。相關產品裝備擬在50個醫療機構應用示范。(晏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