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放榜,考生和家長應該如何看待

近日,2025年高考各地陸續放榜,面對高考分數,有人歡喜有人憂愁。如果分數和自己預估的有差距,孩子和家長要如何調整心態面對接下來的步驟?如果考得很理想,孩子和家長又要如何開啟接下來的暑假?
6月24日,上游新聞記者針對高考放榜后的心理調整,採訪了重慶市婦幼保健院睡眠心理科主治醫師李齊寅。李齊寅提醒:“高考只是人生的一段路程,而非終點。人生的精彩,從不局限於一張試卷。”
分數落差太大怎麼辦?
李齊寅介紹,當發現高考結果與自己的預估有巨大落差,很多考生和家長會對未來產生消極想象,這時要做的就是接納情緒,打破“災難化想象”。
首先,要允許自己失望,哭泣、憤怒都是正常反應,有情緒不用忍著,哭出來就是好的。但請警惕反復回想“如果當時……”的思維反芻,過分沉浸在“后悔”的情緒當中會不利於你為未來做打算。
家長要做孩子的“避風港”,而非“評論家”。如果孩子情緒反應大,父母做好陪伴即可,無須過度干預,不用急著一定要讓孩子快點開心起來。
放下對孩子的責備,不要說“早知道你該多努力”“鄰居家孩子考了600分,你呢?”之類的話,可以告訴他,“這個階段的努力已經過去了,我們需要迎接下個階段的奮斗,讓我們從曾經的經驗中提升自己吧。”
可以用擁抱代替嘆息,明確告訴孩子:“你的價值遠大於分數,我們永遠為你驕傲。”
家長不能被所謂的“失利”沖昏了頭腦,需要先傾聽孩子的意願,再做出復讀再戰或者其他的決定。
考得理想時我可以“放飛”嗎?
李齊寅提醒,如果高考結果對自己來說很理想,也盡量不要過度放縱。
當你順利拿到自己比較理想的分數,想要“報復性玩耍一下”的確無可厚非,但別持續太長時間就好,如果打亂了生活節律,容易適得其反。要規劃好未來一段時間的“空窗期”。可以利用暑假嘗試一項新技能,或者體驗一下別人的“職業人生”等,真實的經歷比課本更能帶給你社會的邏輯。
家長要警惕“捧殺式期待”。減少過度贊美,它們可能讓孩子產生不必要且說不出口的負面情緒。要將焦點從“結果”轉向“成長”,可以說:“這一路,很不容易,我們欣賞你備考時的堅持!這樣的品質會奠定你一生的優秀基礎。”
要協助孩子理性擇校,勿因分數高而盲目追求名校,需結合專業前景、孩子興趣等綜合決策。(新重慶-上游新聞記者 石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